蒙古军为何不一举拿下欧洲,而是打到东欧就停止了?

UFC格斗大赛08
蒙古军为何不一举拿下欧洲,而是打到东欧就停止了?
导读:当时的蒙古曾经先后两次向西部进发,但是攻打欧洲的其实是在第二次。在第二次西征的时候,主要***是由当时的蒙古帝国的第三代担任统帅的,而在第三代担任统帅的人中主要就是拔都,贵由,蒙哥等人。而拔都这个人跟成吉思汗的关系是曾经三的孙子。为人性格豪

当时的蒙古曾经先后两次向西部进发,但是攻打欧洲的其实是在第二次。在第二次西征的时候,主要***是由当时的蒙古帝国的第三代担任统帅的,而在第三代担任统帅的人中主要就是拔都,贵由,蒙哥等人。而拔都这个人跟成吉思汗的关系是曾经三的孙子。为人性格豪迈,能征善战。贵由是当时大汗的长子,但是当时的部队是由拔都进行指挥的。之所以这次西征再打到欧洲一带就停下来的原因就是因为当时蒙古国的大汗去世了。

其实当时第二次西征攻打欧洲的时候,欧洲国家在蒙古铁蹄之下接连败退,可以说完全不是对手。蒙古人的第二次西征是非常的顺利,在欧洲几乎没有遇到能够阻挡他们脚步的顽强力量。非常顺利的就打到了如今的奥地利匈牙利一带,这个时候如果说蒙古人继续打的话,把西亚拿下来完全不是问题。但是就是在这个时候,蒙古国的大汗去世了。

我们都知道蒙古之所以在当时能够有这么强的军队,其原因就在于蒙古人们心中高度的团结。所以说大汗的去世对于当时的军队影响是非常大的,外加上大汗去世以后,关于汗位的争夺也逐渐露出了头目。所以说在众多的影响之下,蒙古铁骑不得不停下来像欧洲的征讨,选择返回蒙古来解决这种一件事情。

而当时虽然说贵由是大汗的儿子,但是大汗并不喜欢贵由这个儿子。所以说,为了能够使贵由能够争夺皇位,贵由的母亲就很及时的将贵由召回,而贵由在知道以后也害怕自己丢了这么一个汗位,于是就赶紧回来了。所以说当时之所以攻打欧洲的脚步停下来,主要是因为蒙古内部王权的更替。

蒙古西征灭了哪些国家

蒙古西征共有3次,之一次是1217年至1223年成吉思汗西征,第二次是1234年至1241年拔都西征,第三次是1253年至1258年旭烈兀西征。

公元1217年,成吉思汗把南下灭金的任务交给木华黎,亲自率兵直指西方。当时,蒙古蔑儿乞部落首领脱脱的儿子火都和乃蛮部落太阳汗的儿子屈出律败逃楚河流域,仍在西方活动。火都结集蔑儿乞残部,图谋东山再起。公元1217年秋,成吉思汗命令速不台率军征伐火都,速不台翻越重山峻岭,到达楚河,与蔑儿乞残部作战,杀死火都,消灭了蔑儿乞的残余势力。

屈出律与花剌子模国王勾结,篡夺了西辽政权,推翻了契丹人统治,在新疆喀什噶尔、和田至锡尔河右岸地区建立了势力范围。

公元1218年,成吉思汗派遣大将者别率兵2万攻打屈出律。当时屈出律正与阿力麻里的不扎儿汗相攻,听到蒙军进攻向西逃跑,者别击溃西辽军队的阻击,攻占了西辽都城八剌沙兖。

屈出律逃往喀什噶尔,喀什噶尔地区的居民纷纷起来杀死监视他们的西辽士兵,屈出律继续西逃,被蒙古军队追及。者别把屈出律枭首示众,喀什噶尔、沙车、和田等城相继降蒙,西辽灭亡。

公元1219年,成吉思汗亲自率领其子术赤、察合台、窝阔台、拖雷和大将速不台者别,会集畏兀儿、哈剌鲁、阿力麻里等部兵马攻打花剌子模。

蒙古军队在额尔齐思河流域分进合击,察合台与窝阔台率兵围攻花剌子模商城讹答剌城,术赤进攻毡的城,成吉思汗和拖雷统帅大军直逼其都城布哈拉。公元1220年春,蒙古军队攻占布哈拉,又攻陷了花剌子模新都撒马尔罕,讹答剌与毡的城也相继被攻陷。此后,成吉思汗命术赤、察合台与窝阔台共同围攻乌尔根奇,命大将者别和速不台越过阿姆河追击西逃的花剌子模国王摩诃末,打败俄罗斯和钦察突厥,绕道里海北岸回军。摩诃末后来在里海一个小岛上病死,其子札阑丁在呼罗珊组织抵抗。

公元1221年,成吉思汗渡过阿姆河,占领塔里寒城,派拖雷进攻呼罗珊,相继攻陷你沙不儿、也里城,回师塔里寒城与成吉思汗会师。察合台与窝阔台攻陷乌尔根奇后,也到塔里寒城会师。成吉思汗亲统诸路大军追击札阑丁,在印度河击败其余众,札阑丁只身逃跑,花剌子模灭亡。蒙古军队越过高加索进入顿河流域,出兵欧洲。公元1223年在迦勒迦河决战,大败突厥与俄罗斯联军,俄罗斯诸王公几乎全部被杀。此后蒙古军队班师而回。

公元1234年,太宗窝阔台召开诸王大臣会议,决定继承成吉思汗的事业,继续西征。窝阔台派兵分别攻打波斯(今伊朗)和钦察、不里阿耳等部,基本上征服了波斯全境。

公元1235年,由于进攻钦察的军队受阻,窝阔台决定派强大西征军增援,术赤之子拔都、察合台之子拜答儿、窝阔台之子贵由、拖雷之子蒙哥以及诸王、那颜、公主附马的长子参加这次远征,由拔都总领诸军。次年,诸军会师西征,进攻位于伏尔加河中游的不里阿耳,大将速不台征服不里阿尔。

公元1237年,蒙古诸军进攻钦察,蒙哥斩杀其大将八赤蛮,里海以北地区被蒙古军队占领。拔都率军大举入侵俄罗斯,公元1237年底对占梁赞、莫斯科等14城,公元1238年2月攻陷弗拉基米尔,次年又攻陷基辅。公元1240年,蒙古军队进攻孛烈儿(今波兰)、马扎尔(今匈牙利)。

公元1241年4月,蒙军攻占克拉科夫、里格尼察等城,大掠摩拉维亚等地。拔都亲统三路大军大败马札儿军,其国王逃走,蒙古军队攻掠亚得里亚海东岸及南欧各地。这年年底,窝阔台死讯传到军中,拔都率军从巴尔干撤回伏尔加河流域。拔都率本部以撒莱为都城,在伏尔加河畔建立了钦察汗国(即金帐汗国)。

公元1253年,拖雷之子旭烈兀率军第三次远征,蒙古军队进军西亚。10月,旭烈兀率兵侵入伊朗西部,进抵两河流域,目标首先指向了木剌夷国(今伊朗境内)。旭烈兀率军携带大批石弩和火器,途经阿力麻里、撒马尔罕、到波斯碣石城,告谕西亚诸王协同消灭木剌夷。

公元12156年,旭烈兀统帅蒙古大军渡过阿姆河,6月到达木剌夷境内。蒙古先锋将领怯的不花攻占木剌夷多处堡寨,给予了沉重打击。木剌夷首领鲁克那丁在蒙古大军压境的形势下,派遣他的弟弟沙歆沙向旭烈兀求和,旭烈兀要求鲁克那丁亲自来投降,但鲁克那丁迟疑不决。11月,旭烈兀命令蒙古军队发起猛攻,鲁克那丁被迫投降。蒙古军队占领其都城阿剌模式堡(今里海南)。

1257年初,鲁克那丁被蒙古军队杀死,他的族人也都被处死,木剌夷被完全平定。公元1257年3月,驻守阿塞拜疆的拜住来到军中,旭烈兀偕同拜住等继续西征,直指黑衣大食首都巴格达。当时阿巴斯王朝哈里发漠思塔辛执政,既直接统治黑衣大食,又管辖整个 *** 教世界,是两河流域的强国。

公元1257年冬,旭烈兀、拜住等率军三路围攻巴格达,第二年初,三军合围,向巴格达发动总攻,蒙古军队用炮石攻打巴格达城,城门被炮火击毁。2月,谟思塔辛哈里发率众投降,旭烈兀攻陷巴格达,蒙古军队在城中大掠七天,谟思塔辛被处死,阿巴斯王朝灭亡。旭烈兀率军继续西进,兵进叙利亚,直抵大马士革,势力深入到西南亚。由于蒙古军队被埃及军队打败,旭烈兀才被迫停止了西进,留居帖必力思,建立了伊利汗国。

从公元1217年至1258年的近半个世纪中,蒙古帝国以蒙古大汗为中心,通过三次西征,先后征服了今咸海以西里海以北的钦察、花剌子模和东起阿尔泰山西至阿姆河的西辽、畏兀儿,建立察合台汗国;鄂毕河上游以西至巴尔喀什湖的乃蛮旧地,建立窝阔台汗国;伏尔加河流域的梁赞、弗拉基米尔、莫斯科、基辅等公国,建立钦察汗国;两河流域的伊朗、阿富汗、叙利亚,建立伊利汗国;形成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帝国。

所以,在13世纪这100年中,蒙古铁蹄,几乎踏遍亚欧大陆。

西夏为什么打不过蒙古  西夏与蒙古的战争

作为跟蒙古人近在咫尺的邻居,西夏怎么可能不成为蒙古人眼中的肥肉?

而成吉思汗西征,也多次要求西夏提供支援,而也是后来西夏在成吉思汗的一次西征中没有提供军队和物资的支援而惹恼了成吉思汗,最终迎来了蒙古人愤怒的铁蹄!

蒙古多次攻打西夏的借口,一般有这些:一是西夏与蒙古的死对头金国交好,或者联合金国抗击蒙古。

二是西夏不按照协议向蒙古缴纳岁币。三是西夏不随蒙古出兵攻打别的国家(比如花剌子模等)。

四是西夏不按时向蒙古提交质子(把西夏皇帝的儿子送到蒙古为人质)。

蒙古军经过了前四次在西夏的练兵和摸底,对西夏军队的兵力情况、战术打法、将领实力,以及西夏皇室处理问题的 *** 都一清二楚。

可以说打起来知根知底,可以针对性地进行战术布置安排。

比如,蒙古军与西夏交锋的之一战,蒙古军拖雷的军队3万人,西夏阿沙敢不军队10万人。

蒙古军本来想像第四次次那样,先攻西夏都城中兴府,但是,他们知道中兴府兵将众多,无法攻下。

于是假装攻打中兴府的大门灵州城,采用“围点打援”的方式,一举歼灭西夏这30万大军,从而让都城中兴府成为一座空城。

西夏实行的是全民皆兵,老百姓和平时期就是农民种田耕地,战争时期就是士兵上阵杀敌!

所以虽然号称有三十万军队,事实上是有水分的,精锐部队也就十万左右!

其余都是老弱病残!

而蒙古军队征战无数,身经百战,且士气高昂,战斗力比西夏军队高出不少,所以虽然西夏军队也是视死如归,奈何敌我差距太过悬殊,所以并挽救不了失败的结局!

再加上突如其来的大地震,更是让正处在亡国边缘的西夏遭受毁灭性的打击。 

地震这天灾,加上蒙古人入侵这人祸,使得西夏国力消耗殆尽,无力再战,最终李晛投降,西夏全部沦陷,至此,西夏灭亡!

13世纪的蒙古骑兵,是骑兵历史上的巅峰时期。

首先你应该知道,蒙古骑兵和当时欧亚大陆几乎所有的军事大国都交过手,而且大部分情况下都是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取得胜利。这不仅仅是先进的战术和强壮的战马,还有就是蒙古骑兵空前绝后的耐力:千里击敌,但是蒙古军队几乎没有什么补给线,靠得全是就地取食和军队的耐力。

其次,满洲八旗虽然也是依靠弓马得天下,但是他们的骑射能力与蒙古人根本不是一个档次上的。原因很简单,东北是森林沼泽而漠北是草原隔壁,森林里走出来的人比弓箭或许强于草原上的人,但是比骑射,比得过天生就骑马的人吗?

大明火炮对满清骑兵的威胁显而易见,努尔哈赤传说中就是死于火炮之下。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再到多尔衮始终未能突破山海关,很大程度上也是受困于火炮的威胁。而蒙古人则相反,他们能够攻城略地却是因为掌握了火药技术。

成吉思汗是一位伟大的雄主,他和他的子孙们发动了三次西征,在1234-1241年的拔都西征中,蒙古军队像旋风一样扫荡了半个欧洲,先后击败了罗斯人、日耳曼人、波兰人、捷克人和匈牙利人。蒙古铁蹄从保加尔边境一直踏到亚得里亚海东岸,攻入了塞尔维亚、保加利亚等地,甚至打到了奥地利首都维也纳近郊。

蒙古人取得这样空前绝后的战绩,自然与其优秀战力无法分开。蒙古人与匈奴、契丹等所有游牧民族一样,自幼就是优秀的骑射手。蒙古的孩童在3岁时就开始学习骑马,大人将适合孩童使用的弓给他们学习射箭,就连妇女也可以像男人样射箭。

除此之外,蒙古人的装备也极为精良。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到,蒙古骑兵身披铁甲或皮甲,手拿长矛或环刀,并使用弓箭作战。蒙古人的长矛在铁颈上有一个钩,可以将敌人从马背上拉下马,类似于中原的钩镰枪;环刀即为蒙古弯刀,“刀甚轻,薄而弯”;蒙古骑兵装备的复合弓也有很远的射程和很大的杀伤力,“有顽羊角弓(角面连靶通长二尺)、有响箭(即鸣镝也)、有驼骨箭、有批针,刻木以为栝,落鹏似为”。配合使用的箭有两种,一种较轻用于远射,种箭头宽大较重适合用于近战。为了保持箭头锋利,蒙古人在箭囊中还备了一把锉用于修整箭尖,并且每个人备有两到三张弓。蒙古人的战马则披挂重甲,就连马腿也要保护起来。

骑手披挂的重甲多为铁扎甲和皮甲,也使用锁甲。除此之外,蒙古人还使用被称作团牌的盾牌,缚在手臂上用于下马步射时进行遮蔽由于蒙古人的游牧特性,早期他们的武器装备多为自备或抢掠而来。除了前面提到的近战武器外,还有很多凭骑手个人喜好而使用的武器,如骨朵、棍棒、短斧作为马背上的民族,蒙古军具有优秀的机动性。蒙古骑兵通常配有数匹战马用于远距离作战时随时换乘,甚至在战斗中都可以更换战马,使马不致疲困。充足的马匹数量在长途行军中有效地保证了行军速度,甚至可以达到每日推进80公里。

经过调驯的蒙古马是非常优良的战马,其体格虽然不大,体高一般在120至140厘米,重300公斤,但是结实粗壮,耐粗饲,性格强悍,为蒙古军的机动力提供了保证。蒙古人在挑选战马时喜欢下过马驹的母马,这样当粮食短缺时,还可以饮马奶甚至饮马血充饥。这也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蒙古军的后勤压力。

蒙古军采用以十人为一伍,百人设百夫长,千人设千夫长,万人设万夫长的编制。以十人为伍的编制十分灵活。在战场上,蒙古人凭借特有的呼啸口哨等联络方式,小股骑兵可以迅速聚集,又可以迅速分散到指定的作战位置,忽聚忽散让敌人无所适从。

进行追击时,就很容易落入蒙古人预先埋伏好的阵地。这时,装备重甲和马铠的重装骑兵,将对追击时不能保持阵形的敌人进行包围和突击,一举消灭敌人。蒙古骑兵凭借以上种种优势,加之当时世界上各大传统强国的衰落,取得了系列辉煌的胜利,建立了横跨欧亚、亘古未有的强大帝国。

蒙古国三次西征的真实意图

蒙古的西征,带给西亚和东欧地区的是一场空前的人祸,蒙古的铁蹄征服的地区达到了近3000万平方公里,堪称是游牧民族最辉煌的时期,蒙古灭亡南宋则不算在西征之内。1219~1225年,成吉思汗拉开了蒙古西征的之一幕。

他发动之一次蒙古西征,以战争手段严惩杀害蒙古使者和商队的中亚大帝国花剌子模国,此次西征远抵里海与黑海以北、伊拉克、伊朗、印度等地,为日后第二次及第三次的西征定下良好基础。1235~1242年,成吉思汗孙子拔都再次率领西征,远至钦察、俄罗斯、匈牙利、波兰等国家和地区,并且建立了之一个元朝西北宗藩国–钦察汗国。

1252~1260年,成吉思汗孙子旭烈兀进行第三次西征,远至叙利亚、埃及、伊拉克等国家或地区,并在波斯地区建立了又一个元朝西北宗藩国-伊利汗国。此三次西征,令成吉思汗及其·子孙被人称为世界征服者。

游牧民族

蒙古原是一个游牧民族,蒙古帝国是新兴的中央集权奴隶制君主国家。在成吉思汗统治下,开国功臣得到崇高的政治地位,人民亦得到富裕生活,蒙古已不只是纯朴的游牧民族。

他们拥有强烈的欲望,希望得到更好的物质生活,所以对外征战成为了最终结果。另一方面,蒙古人信奉萨满教,认为长生天是主宰一切的更高神。凡人的一切都是由长生天的意志安排,成吉思汗被看作长生天的代表,平民都十分听从他的命令。

重要因素

成吉思汗认为,统治和征服世界是合乎长生天的意志,所以蒙古便展开一系列对外的战争。强大的军力亦是促成蒙古西征的重要因素。当时,成吉思汗拥有强大的武装军队,军种齐全,有骑兵、步兵、炮兵和工兵。军队组织严密,纪律性强,官兵平等,不会因为财力或势力而有所差别,所以士兵都忠心爱国,形成一股强大的战斗力,为大规模的西征作好准备。

成立的政治集团

成吉思汗与花刺子模帝国的决裂促成之一次西征,花刺子模帝国是一个新近成立的政治集团。虽然宗主沙或算端摩诃末的统治权很脆弱,但由于它承受了 *** 和波斯的辉煌文化,国家面积广大,故令人对它产生错觉。成吉思汗也将花剌子模的势力估计过高,故寻求和它建立最友好的外交和商业关系。

正因为这个目的,成吉思汗于1218年派一个庞大的商队和个人的代表前往花剌子模建立邦交。可是,当这些使者和商人抵达花剌子模的管辖区讹打剌时,讹打剌守将指责他们是成吉思汗的间谍,把他们杀了。

成吉思汗知道后十分忿怒并要求赔偿,但他的要求遭到拒绝,于是成吉思汗准备攻打花剌子模,展开了之一次西征,这次西征以蒙古人完全的胜利结束,花剌子模国王算端摩诃末在逃亡中去世。

展开第二次西征

蒙古西征的之一次西征成功后,蒙古帝国又在1235年展开第二次西征。这次西征仍由花剌子模的余孽挑起的。花剌子模国王谟罕默德之子扎剌勒丁,在蒙古灭花剌子模时从印度逃到高加索,成吉思汗认为他没有政治能耐不必提防。

岂料扎剌勒丁乘蒙古军离去后,又潜回今日伊朗,而伊朗与伊拉克境内的突厥族人竟奉他为领 袖,让他重建了花剌子模帝国。在蒙古发动灭金战争前一年,扎剌勒丁与邻近的 *** 国家作战,国力耗虚不少,蒙古军乘时把扎剌勒丁的军队打败。

扎剌勒丁遂逃到曲儿忒地方,被当地乡民刺死,花剌子模国才真正灭亡。蒙古军打败花剌子模国后,乘势推进,占领了阿特耳佩占、大阿美尼亚、曲儿忒及谷儿只国。后再进兵中亚细亚,欲使这一地区的国家成为蒙古的外藩,为了这个目的而展开了第二次西征。

进行第三次西征

蒙古于1253年进行第三次西征。当时,位于里海之南的木剌夷国既不肯对蒙古称臣,也不肯朝贡。这些行为对于当时已经扬威地中海的蒙古帝国是极之不尊敬的,为了惩罚这个国家,宪宗蒙哥便派其皇弟旭烈兀担任西征统帅,带同将领布而嘎、不花铁木耳、贝住等出征木剌夷国,展开史无前例的第三次西征。

当时俄罗斯地区的基辅罗斯公国也成为了侵略的目标,罗斯人与其他民族的联军同蒙古人在卡尔卡河畔对峙,联军被打败,数以百计的基辅王公被杀,此后俄罗斯人也臣服于蒙古,开始了长达400年的被统治的时期。

蒙古族在一次次的西征中逐渐扩大了自己的领土,奠定了以后的统治地位。但凡是都有个诱因,蒙古并非凭靠一股蛮力征服了其它地区。这是在环境中培养出来的英勇善战与杰出的军事领导才能共同孕育出来的结果。

凡遭蒙古军攻占过的城市,几乎都未留下有用的东西。从蒙古人手中死里逃生的地理学家雅古特.哈马威(Yaqut al-Hamawi),在蒙军入侵后立即写了一封信,信中生动描述了美丽豪华的宫殿,如何遭蒙古军「像抹去纸上字迹般从地上夷除,那些住所成为毒枭、渡鸦的栖身之所;在那里,长耳鸮的叫声此起彼落、相互响应,在厅堂里,风在呜咽。」

成吉思汗的恐惧传播学:学者的字比战士还要强

在 *** 眼中,成吉思汗成为残酷无情的象征。该时期的编年史家记录了成吉思汗所说的一段话:「男人平生最快慰之事,莫过于征服敌人,将他们赶着走;莫过于骑走他们的马,夺走他们的财物;莫过于看到他们挚爱的人泪流满面,将他们的妻女紧抱在怀里。」老实说,他不大可能说出这样的话,但成吉思汗对这种不实描述不以为然,似乎反倒还加以煽风点火。

他碰到任何东西,都喜欢发掘其用处,因此他想出一个非常管用的 *** ,利用高识字率的 *** 人民,让毫不知情的敌人转为左右舆论的利器。

他深知散播恐怖印象的更佳手段,不是战士的行为,而是文书与学者的笔。在报纸尚未问世的年代,知识分子所写的东西是左右舆论最有力的工具,而在成吉思汗征服中亚之役中,他们就做出了颇大的贡献。蒙古人形同有了一部宣传机器在叫嚣,不断夸大敌人战死的人数,消息传到哪里,就让那里的人心生恐惧。

1221年8月,西征中亚之役只进行了一年,蒙古官员就要高丽子民送上十万张他们着名的纸。索求这么大量的纸,显示随着蒙古帝国的扩张,蒙古人所要记录下的东西正急速增加,也表示蒙古人着力于写下自己的历史。纸渐渐成为成吉思汗最强大的攻敌武器。他无意记录下自己的丰功伟业,无意要人撰文歌颂他的过人本事,反倒让人四处流传他和蒙古人如何凶残、多么令人发指的故事。

每征服一座城市,蒙古人就从降众中组成代表团,前往尚未征服的城市,让那些城市的人知道,成吉思汗麾下近乎天兵天将的战士,其行径恐怖之程度是多么空前。从多位编年史家所记录下的目击者证言中,今人仍可感受到这类流言的震慑效果;像是其中一位名叫伊本.艾西尔(Ibn al-Athir)的史家,蒙古人西征中亚这时期,住在摩苏尔(Mosul)。摩苏尔位在今伊拉克境内,在当时差一点也遭遇蒙古军的兵役。他在个人著作《历史大全》(al-Kamil fi at-tarikh,英文名为The Perfect History或The CompleteHistory)中记录了数则难民的陈述。

最初,伊本.艾西尔似乎不大相信这些陈述:「我听到几则关于鞑靼人多么恐怖的事迹,但听的人根本就不可能会相信。」但再听人谈起后,他立刻就开始感兴趣了。「有人说他们(蒙古人)只会派一个人进入村落或城中某个住了许多人的地区,然后把人一个接一个杀光,没有人敢起来反抗。」另一则陈述则说︰「他们其中一人抓到一名男子,但身上没有武器可以杀他,于是对这俘虏说:『把头贴在地上,不要动』,俘虏照做。接着这名鞑靼人离开,取剑回来,立即将他杀掉。」

每打一次胜仗,就释出一波新宣传,成吉思汗天下无敌的形象四处传开。对于安全无虞、蒙古铁蹄所及的距离之外的人来说,这些传闻似乎无稽,但对当时的整个中亚,是极为强烈的震撼。伊本.艾西尔哀叹,蒙古人的征服,等于是「宣告予 *** 教和 *** 致命一击。」

他带着些许激动,继续写道,「噢,若母亲尚未生下我,或者灾难降临前我已死,已遭遗忘,那该多好!」他会同意将这些血腥事迹一五一十写下,只是因为「很多朋友极力怂恿,要我把它用文字记录下来」。他宣称蒙古人入侵是「自全能的主创造了阿丹(译按:即圣经中的亚当)以来,全人类所曾遭遇过……最严重的浩劫,最惨的灾难,而 *** 受害尤烈……」

他说蒙古人入侵前,史上最惨绝人寰的屠杀,降临在犹太人身上;但蒙古人对 *** 的攻击还更惨不忍睹,因为「他们单单在一座城里所屠杀的( *** ),就比雅各的所有后代(译按:即犹太人)还多」。唯恐读者仍不采信,伊本.艾西尔承诺将于书中详实叙述「让所有人闻之会惊骇万分的(蒙古人)行径,且如上天所愿的,将这些行径的来龙去脉,巨细靡遗呈现于你们眼前」。但这番慷慨陈词,其用意似乎在激起 *** 同胞的同仇敌慨之心,而非在如实记录下蒙古人征服的始末。

死亡当策略,精心制造的「蒙古恐惧」

成吉思汗军队以旷古未有的速度大肆屠戮,几乎把死亡当作一种策略,无疑的把它变成制造恐惧的精心手段;但在某个方面,他们的行为却出奇地异于当时司空见惯的作为。蒙古人不拷打敌人,不会伤其四肢器官成残。那时期的战争,往往是以恐怖程度来较量高下,当时其他统治者运用一种简单而野蛮的战术,亦即透过公开严刑拷打或毁伤四肢、器官这种令人发指的行径,让敌人心生恐惧。

1228年8月,与花剌子模苏丹儿子札兰丁(Jala al-Din)交战时,400名蒙古军落入敌军之手,他们很清楚自己不可能活命了。敌人将这批蒙古战士带到附近的伊斯法罕(Isfahan),绑在马后,在市街拖行以娱乐该城居民。这些蒙古战俘就在这样公开玩弄下惨死,然后拖去喂狗。

如此公开折磨,让蒙古人永远无法原谅该城的居民,而该城最终也为此付出代价。

还有一次蒙古军败于波斯人之手,波斯人将钉子打进蒙古俘虏头部,即蒙古人所认为灵魂的所在,将他们处死。一世纪后的1305年,这样的惨事重演;该年,德里苏丹把处死蒙古战俘当成公众娱乐表演,让大象将他们活活踩死。然后他将战死或被俘的蒙古军首级割下,堆成一座高塔。

从中国到欧洲,文明国家的统治者和宗教领袖,都用这些令人发指的示众方式,让人民心生恐惧而乖乖听话,让潜在的仇敌心生骇惧而不敢行动。

从日耳曼历史上、文化上最伟大英雄之一,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红胡子」腓特烈(Frederick Barbarossa)身上,最能清楚看出西方人如何利用恐怖气氛。1160年他征讨在现今意大利北部的,伦巴底人的克雷莫纳城(Cremona)时,做出一连串愈来愈令人发指的恐怖行径。

他的手下斩下敌俘的头,在城墙外将头颅当成球来踢;克雷莫纳守军见状,将日耳曼战俘带到城墙上头,在城外日耳曼同袍面前断其四肢。日耳曼人抓来更多战俘,集体吊死;城中官员则将剩下的战俘吊死在城墙上头,以为回应。双方不是直接兵戎相向,而是竞相升高恐怖等级。日耳曼人接着集中所俘虏的孩童,将他们绑上原本用来击破城墙城门的投石机,靠着这些大型攻城机器的抛射威力,将他们活活抛向城墙。

相较于当时文明国家军队的骇人行径,蒙古军不靠行径的凶残,而是靠他们克敌制胜的速度、效率,靠他们似乎完全视有钱有势者的性命为无物,使敌人心生恐惧。蒙古大军从东方出征时,就令人心生恐惧,但他们的征战更值得大书特书之处,在于打败一个个强大军队和一座座看似无法攻克的城市,所创下旷古未有的军事成就,而不在惨无人道或意在夸耀的以公开的残忍行径威吓敌人。

对降者仁慈,敢反叛一样屠城

蒙古军对待投降的城市非常温和、宽厚,让城民一开始觉得蒙古人根本不像先前所听闻的那么骇人,进而天真的怀疑起蒙古人在其他方面的本事。投降后,许多城市乖乖臣服,但一待蒙古人远离,即叛乱造反。因为蒙古军只留下一些官员治理,未派驻军守城,城民因此将蒙古人的撤军误认为是软弱,认定蒙古主力部队绝不会再回来。

蒙古军对这些降而复叛的城市,毫不留情;他们迅即回师,将叛乱者悉数消灭。城市毁得够彻底,就不可能再造反。

其中一例, *** 诗人、数学家、天文学家欧玛尔.海亚姆(Omar Khayyám)的故乡你沙不儿城的居民,就受到蒙古人极惨烈的屠杀。该城居民叛乱,与前来平乱的蒙古军激战,成吉思汗女婿脱忽察儿(Tokuchar)中箭身亡。平定该城后,为报复,以及向其他城市杀鸡儆猴,成吉思汗让当时已怀孕而丧夫的女儿恣意报复。据说她下令杀光全城,1221年4月,部队遵令大开杀戒。

根据数则广为流传但未经证实的说法,她下令部队将居民尸体的头颅依男、女、孩童分开,堆成三座金字塔;后来据说她还下令将城内猫、狗、其他所有活着的动物全数杀掉,让这座害死她丈夫的城市成为死城。

对成吉思汗个人而言,最伤痛的事发生在阿富汗巴米扬(Bamyan)美丽山谷的一场战斗。巴米扬是佛教圣地,有着世界上更大的佛像。古代信徒在山壁上雕出巨大佛像,蒙古人看到这些巨佛,心中作何想法,不禁令人好奇。在这场战斗期间,成吉思汗最宠爱的幼孙木秃坚(Mutugen)中箭身亡。成吉思汗比男孩父亲察合台更早收到死讯,于是命察合台前来,先要他不可哭泣或伤心,才告知这噩耗。

成吉思汗一生公开哭过许多次,而且都是为了小得不能再小的事由而哭。

他曾因恐惧、愤怒、伤心而哭,但面对更爱的人死去,成吉思汗不要自己和儿子流下泪水,显露出哀痛。无论何时面对困难或个人苦痛,成吉思汗都将其透过战斗来解决或发洩,用杀戮代替哀悼。他化哀痛为愤怒,并把怒火烧向这山谷的居民。不论贫富、美丑、好人坏人,无一幸免。最后这山谷由哈札拉人(波斯语意为「一万」)在此定居,他们自称是成吉思汗某万户部队的后代。

蒙古真的杀很多人吗?数字会说话,但可能说谎话

蒙古人摧毁掉许多城市,这点毋庸置疑,但过去史家所断定遭屠杀的人数,却不仅是夸大或虚构,而且还很离谱。波斯编年史记载,在你沙不儿一役,蒙古人所杀掉的人数,不只多且惊人精准,达174万7,000人,超过也里城遇害的160万人。

术兹札尼,这位可敬却强烈反蒙古的史家,则提出更为离谱的说法,称也里城总遇害人数达240万。后来,较为保守的学者,推定成吉思汗入侵中亚的五年期间共杀了1,500万人。但即使这一较平实的估测,都代表每个蒙古人得杀掉百余人。至于其他城市受屠人数的夸大数据,则表示每个蒙古士兵得杀掉350人。当时的中亚若住有这么多人,大概就可轻易击退入侵的蒙古人。

数百年来,这些数据被当作真的,而且一再引用,但其实毫无根据。光是要杀掉这么多牛或猪,体力就吃不消,况且牛或猪还是乖乖等着让人杀。

整体来讲,那些据称遭到蒙古人毒手的,其人数是蒙古人的50倍;若真有这么多,蒙古人来时,他们很可能已经跑掉,而蒙古人也无力拦下。检视曾遭蒙古人征服之城市的废墟,发现它们的人口几乎都不到前人所推断死伤人数的十分之一。这些地区干燥的沙漠土壤,保存了数百年甚至数千年的遗骨,但从中都找不到有那据称遭蒙古人屠杀的数百万人的痕迹。

与其称成吉思汗为屠杀者,称他是毁城者毋宁更为贴切;因为他将整座城夷平,除了报复或令敌人生惧之外,常常是为了战略理由。为了重新打造横跨欧亚大陆的贸易路线,他大刀阔斧,摧毁位在较不重要或较难进入之路线上的城市,将贸易活动导入交通较方便而他的军队可轻易掌控的路线上,成就斐然。为了将某地区从贸易路线上扫掉,他把该地区的城市彻底摧毁,夷为平地。

除了有计划的摧毁掉某些城市,他还大费周章破坏灌溉系统,以期能让一大片地区的人口大幅减少。没有灌溉系统,村民、农民便自然离开,农田就废耕,恢复成牧草地。这就可以腾出大片土地,供随军队而来的牲畜使用,且留为备用草地,供日后征战时使用。

一如离开华北回蒙古时,他纵马践踏翻搅农地;成吉思汗始终希望有一块不管撤退或前进都畅行无阻的无障碍地区,好让军队随时可替其马匹和其他赖以克敌制胜的牲畜,找到充足的牧草。

宋朝,一个极其“偏科”的朝代。我们先来看看它分数更低的科目 - “军事”和“外交”。

在军事上,宋朝被辽国、西夏、金国、蒙古打得夹着尾巴做人。而宋朝皇帝的解决 *** 并不是提高战斗力,而是“既然打不赢,那就用钱来摆平吧!”

举个例子,北宋和辽国争夺“燕云十六州”,双方最后谁也没捞到好处,可以说打了个平手。可是宋真宗为了拿回土地,急着跟萧太后摊牌,愿意每年向辽国提供10万两银子,20万匹绢。这明显是藩属国对宗主国做的事儿啊,堂堂大宋难道甘心屈居于人下?

我们不得不承认,由农耕文化滋养的汉族政权,从来都不是彪悍游牧民族的对手。西周先祖为了寻求和平,向戎狄输送财产,甚至被迫迁徙。西汉初期,刘氏政权为了停止战争,把公主远嫁到匈奴,直到鼎盛时期的汉武帝,也是花了44年时间,才把匈奴彻底赶出漠北。后来据说部分西迁的匈奴人又跑去欧洲搞事情了。

从这个角度来讲,北宋虽然丢了面子,但面子还能从地上捡起来,能用钱解决的问题从来都不是问题。花点钱换来100多年的和平,做自己更擅长做的事,比如发展经济,比如吟诗作对。这一笔“交易”,从经济层面和人民幸福层面来讲,只赚不亏。宋朝虽然向辽国输送大量岁币,但相对于和平年代产生的财政收入,简直就是九牛一毛。如果坚持开战,宋朝每年至少花费4500万到5000万两的巨额投入。

只不过,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澶渊之盟”以后,宋朝不但失去了积极进取的帝国雄心,连最基本的军队战斗力都变得原来越弱鸡。没有硬刚的决心和靠谱的军事实力,谁都可以去揩一把油。这不,连小小的西夏都来闹事了。

说起西夏,大多数人的之一印象应该是《天龙八部》里楚楚动人的梦姑。西夏李氏,因为平定黄巢起义有功,被唐朝皇帝赐予李姓。这本来一直都是一个乖巧、听话、惹人爱的少数民族政权,即便在五代十国,政权频繁更替的年代,西夏都坚持“不管中原谁上台,咱们都归附”的原则。但到了北宋,李氏居然同时向大宋和辽国称臣,两边拿好处。这本不奇怪,见风使舵本来也是一种生存之道。就跟现在的欧洲一样,一边选择站队美国撤掉华为,一边又希望中国能在新冠爆发期无私地驰援自己。

事情的转折点,始于西夏国出了一位誓要逆天改命的少年天子 - 李元昊。由于不满足自己的老爸每年抱着大宋施舍的财物不思进取,李元昊(1003-1048)立志改变现状,霹雳“出圈”。看看,这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再看看隔壁家同样作为00后的宋仁宗(1010-1063),面对同样苟且偷安的老爸宋真宗,儿子心安理得延续了用钱摆平所有问题的“绥靖政策”。只是这次,面对的是一头用钱塞不饱的大狮子。

在随后的一系列战事中,宋军理所当然地输得很惨。李元昊虽然刚开始三战三胜,但后来战线拖得太长,以至于后方供给不足,再加上与辽国交恶,不得不停战,跟宋和谈。说是和谈,其实是“敲诈”了大宋每年13万匹绢,5万两银以及2万公斤茶。

被西夏掐着脖子吊打也算了,没想到辽国这个时候背信弃义,也跑过来趁火打劫。他们随便想了一个开战的理由,过程可以直接忽略了,因为还没开打,大宋就提出增加每年送给辽国的岁币,包括增加白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辽国这次真是趁乱捡了个大便宜啊。

每次看到大宋明明跟对方打了个平手,却始终没法硬起腰板谈条件,就气不打一处来。其实宋朝最开始的两任皇帝宋太祖和宋太宗非常有雄心壮志,有勇有谋。自从宋真宗开了个“拿钱消灾”的头,继任者可以说是一代比一代执行得更“出色”。平局了尚且主动提出赔款,那打输了呢?接着往下看吧。

我们把时间线推进到北宋末年。说来也好笑,虽然北宋在军事上没什么作为,但居然把辽国给“熬”死了。(注:这里的“无作为”指的是朝廷一味贪图和平,无心发展军事,实际上两宋时期有很多厉害的军事天才和高手,以及赤胆报国的英雄)。原因在于辽国内部的腐败和女真族的崛起。女真族和大宋一样,长期被辽国欺压。敌人的敌人,便是同盟。于是俩皇帝一拍即合,决定共同拔掉这颗眼中钉。(宋朝这个时候执政的是艺术家皇帝宋徽宗。)

女真一马当先,首先打得辽国找不着北。而大宋因为江浙一带的方腊起义,不得不延缓雪耻的步伐。不过,即使辽国被女真打趴下了,但对付大宋依然是板上钉钉的事。这一次,大宋好不容易鼓起勇气,主动对辽发起战争,居然都惨败而归。最后,还是女真(金国)终结了辽国。

能够解决这个世代宿敌,当然大快人心。只不过,大宋并没有因为辽国领了盒饭而转运。因为宋在这次联盟中可以说啥贡献都没做,而且还被金国摸清了底细,原来大宋如此不堪一击。这就为两国后来的土地谈判和大宋赔款问题埋下了伏笔。

什么?大宋和金国作为联盟,轰走了辽国,大宋还要向金国赔款?这是什么逻辑?

你没看错。前面说了,大宋在这次联盟里几乎没有产生作用,可以说金国是靠一己之力取得的胜利。代价就是大宋虽然最后拿回了燕京及六州之地,但每年却要向金国赠送20万两银,20万匹绢。

对大宋来讲,金和辽又有什么分别呢?当然有!辽至少基本遵守了“澶渊之盟”,还大宋100余年的安宁,而金的所作所为就我们来聊聊宋金之间的恩恩怨怨。

自从辽国被金国终结以后,不少辽国旧臣投奔了大宋。金国本来就很看不起战场上吓得腿软的宋军,这下更是找到理由,向大宋开火。被“澶渊之盟”供养了一百多年的大宋,哪里经受得了这样的惊吓,更何况当时的皇帝还是宋徽宗这样的艺术家。宋徽宗之一反应并不是像之前的皇帝一样急着求和,更没有用他的瘦金体大笔一挥,下诏迅速应战,而是逃为上策。在逃走之前,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赶紧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宋钦宗。当然,用脚趾头都能想到,宋钦宗的处理 *** ,要么是割地赔款,要么跟他老父亲一样逃之夭夭。

就在这个时候,朝廷出现了一名硬刚的主战派人士 - 兵部侍郎李纲。此人在 历史 上并没有太大名气,而且大宋比他厉害的人也很多,为什么我会选择说一说这位李大人呢?其实李纲的处境,代表了两宋时期最无奈、最悲壮的一类人。他们拼了老命打下来的“战果”,几乎都被皇帝或“主和派”拱手让人。前面说过,大宋的军事力量不堪一击,其实是指朝廷在国防建设方面很不走心,老是想着地用钱买“和气”,却解决不了最根本的问题。其实两宋有很多骁勇善战、有勇有谋的将领,他们不但有忠君报国之心,以身殉国之义,还有智慧有策略,比如抗击金军的岳飞,还有抗击蒙古军的王坚。他们在前线战场其实已经取得了一定的优势,如果坚持下去,即使没有百分百胜算,但肯定可以扭转一些被动的局势。

说回李纲,本来已经好几次击退了金兵,偏偏朝中主和派煽动宋钦宗割地求和,胆小怕事的宋钦宗当然满口答应。宋钦宗执(保)政(命)的细节不再赘述,一句话概括,那就是做了一个“摇摆州”,在“主战”和“主和”之间随意切换,不但错失了更佳的反扑机遇,还给了金国“正当”的理由来索要更多赔款,最后还把自己和老父亲变成了金国的人质。

一国无主,那还叫国吗?

跟辽国命运相似的大宋,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结局。被金国灭国的契丹人,被打得七零八散,有的去了金国,有的逃到大宋,有的做了蒙古人,还有一部分据说称霸了中亚。反正,辽国这个国家肯定是不复存在了。再看看大宋,虽然没了皇帝,但金国也没办法立马就吞掉这块肥肉,于是就想到了扶持傀儡政权这一招,让 *** 做皇帝,当他们的牵线木偶。当然,这位名叫张邦昌的皇帝,自知龙椅不好坐,于是选择了还政于赵氏。就这样,本来极有可能出局的大宋又被送进了“复活赛”,开启了宋朝的下半场 - 南宋。

历史 上被一分为二的朝代并不少,比如西周东周,西汉东汉,西晋东晋等。大多数下半场开国皇帝其实都过得挺窝囊的(东汉的刘秀是个大写的例外)。不过,再窝囊,无非就是政权被架空,当了个“假皇帝”,再差也比我们9999%家里没矿的人起点高。可是南宋的开国君主宋高宗赵构,眼看一大家子全被虏去金国做人质受尽侮辱和折磨,跟患了创伤性后遗症一样,从一个主动 *** 、不畏生死的翩翩少年郎,变成了中国 历史 上著名的“逃跑皇帝”。

宋高宗到底有多怕金兵呢?为了逃命,他几乎跑遍了整个江浙沪包邮区。(从开封一路逃到扬州、镇江、杭州、南京、杭州+1、绍兴、宁波、舟山群岛、温州)说来也怪,宋高宗跑了这么多地方,居然没被金军抓住。为啥?还不是因为瘦死的骆驼的比马大,就算南宋领土一再缩水,相比其它很多国家也算得上一个领土辽阔的大国。所以无论金如何“猫捉老鼠”,宋高宗始终有地方可藏。宋高宗一边逃命一边派人向金求和。他的求和“梦想”并没有随着金国的撤军和南宋局势的扭转而改变。当然,任何事都要一分为二来看待。正如北宋的澶渊之盟,以有限的代价换来了百年多的和平。宋高宗同样用绍兴协议,奠定了南宋随后的和平局面。不过,他做了一件让人想把他从 历史 书里拎出来暴打一顿的蠢事,那就是为了讨好金国,纵容秦桧害死了岳飞

南宋在宋高宗以后,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安宁的阶段,特别是经过宋孝宗的一系列改革后,南宋进入了岁月静好的中兴时期。不过,自孝宗、宁宗以后,因为奸臣当道,开始走下坡路。而南宋的命运,就像都城“临安”的名字一样,只是换来了“临时的安宁”。前面说了,北宋熬死了辽国。这一次,南宋又同样熬死了金国。怎么回事呢?

别看宋朝一幅颤颤巍巍、弱不禁风的样子,但论起“斗命长”,那可是干掉了唐元明清这些四夷臣服、万国来朝的大一统政权,以319岁超长待机的高龄登上了“长寿王朝排行榜”的季军宝座,仅次于周朝和汉朝。

说回南宋是如何熬死金国的。抽完辽国再吊打南宋的女真族,这次碰到了真正的劲敌 - 成吉思汗。可想而知,金国自然是被蒙古铁骑打得狼狈不堪、满地找牙。 历史 有时候真的是惊人的一致啊!当初发生在宋皇帝身上的事,这次竟然也发生在金皇帝身上了。金主派人向蒙古求和,被一口拒绝,就像金人当初拒绝南宋的求和一样。屋漏偏逢连夜雨,在一旁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南宋这时索性也把每年进贡给金国的财物赖掉了。金国这下更没有钱打仗了,同时还要应付中原地带 *** 的反抗,真是一个头两个大,谁让你之前抢别人的东西不眨眼呢?

南宋又干了点啥呢?不能只看热闹啊!南宋这次干了一件跟“北宋联金灭辽”一模一样的事,那就是联合蒙古灭了金。过程不再多说了,总之就是一洗百年雪耻。当然,结局大家也都知道,南宋同样也被“队友”蒙古吞并了。不过, 历史 给我们留下了两个番外篇。

首先,关于金,正所谓君子报仇百年不晚。 历史 上一直有关于谁是中国之一战斗民族的争论。大多数人选择了蒙古族,也有人选择了金国的女真族。金国虽然在1234年亡了国,但是留在东北的女真族在100多年后归顺明朝,和 *** 统治者一起北伐蒙古,实现了自己的百年复仇计划,后来在明朝的庇护下更是不断做大,甚至取而代之,建立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 清朝。

第二件值得一提的是南宋竟然最后一个被蒙古拿下的。我们都知道蒙古铁骑横扫世界,根本找不到对手,可是为啥只花了20多年时间灭金,却花了40多年才灭掉南宋。这不得不归功于钓鱼城(现位于重庆市合川区)之战以及守将王坚。在南宋最后的反击保卫战中,四川和重庆的军民坚守了半个世纪之久,而钓鱼城保卫战长达36年。最后,因为南宋灭亡,大势已去,而且蒙古军答应不伤害城中百姓,王坚才决定交出钓鱼城。弃城后,没有一个人摇尾乞怜,守城的所有将军全部拔剑自刎。只有25平方公里的小小钓鱼城,不但保留了 *** 最后的尊严,甚至还影响了世界格局。在这次战争中,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的哥哥-蒙哥居然战死了。蒙哥的倒下,引起了蒙古统治阶级内部的汗位之争,也导致蒙古军从欧、非、亚等国撤退。因此,钓鱼城之战也被欧洲人称为“上帝折鞭处”。

写完这一篇“低配极简版”的宋史,很容易使人产生一种误解,那就是宋朝太弱逼了,任谁都可以踩一脚,实在不配代表我“天朝上国”的实力。其实恰恰相反,你知道宋朝在除了军事以外的领域有多牛逼哄哄吗?两宋时期的经济、贸易、文化、 科技 创新、寒门逆袭的成功率、普通社畜的幸福感、男女谈恋爱的自由度可以说是冠顶整个中国封建时代,并且远远超越我们的认知。随便举几个例子。四大发明中有三个源自宋朝;南宋由于经济中心南移,海外贸易空前繁盛,造就了中国 历史 上的“大航海时代”。郑和去过的很多地方,早就被宋朝人玩了个遍。所谓“欲扬先抑”,下一篇,我们来看看被“军事”科目严重拖分的宋朝,是如何在其它领域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