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提一个高中物理问题会显得高大上

中超00
怎么提一个高中物理问题会显得高大上
导读:可以提有关热学理论(热力学三定律)、光学、动量与冲量、相对论初步、核物理等问题。这些问题都是高中物理涉及的但难度较大因而都是初步学习(选修部分),在大学会有深入研究。有关具体问题可以去翻一翻物理的选修课本(也可以去百度搜关键词)。太具体的我

可以提有关热学理论(热力学三定律)、光学、动量与冲量、相对论初步、核物理等问题。

这些问题都是高中物理涉及的但难度较大因而都是初步学习(选修部分),在大学会有深入研究。

有关具体问题可以去翻一翻物理的选修课本(也可以去百度搜关键词)。太具体的我暂时也想不出来,相出来也不会太好。如:相对论中的,物体速度接近光速时,会产生什么结果?

高中物理直线运动知识点1

  匀变速直线运动重要知识点讲解

 基本概念: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相等,这种运动就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也可定义为:沿着一条直线,且加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沿着一条直线,且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平行的运动,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如果物体的速度随着时间均匀减小,这个运动叫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如果物体的速度随着时间均匀增加,这个运动叫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最核心公式

 末速度与时间关系:Vt=Vo+at

 位移与时间关系:x=Vot+at^2/2

 速度与位移关系:Vt^2-Vo^2=2as

  ●重要公式补充

 (1)平均速度V=s/t;

 (2)中间时刻速度V(t)=(Vt+Vo)/2=x/t;

 (3)中间位置速度V(s)=[(Vo^2+Vt^2)/2]1/2;

 (4)公式推论Δs=aT^2;备注:式子中Δ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这个公式也是打点计时器求加速度实验的原理方程。

  ●物体作匀变速直线运动须同时符合下述两条:

 ⑴受恒外力作用

 ⑵合外力与初速度在同一直线上。

  ●重要比例关系

 由Vt=at,得Vt∝t。

 由s=(at^2)/2,得s∝t^2,或t∝2√s。

 由Vt^2=2as,得s∝Vt^2,或Vt∝√s。

 今天的内容就介绍到这里了。

高中物理直线运动知识点2

 一、直线运动

 1、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

 2、说明:(1)质点是一个理想化模型,实际上并不存在。

 (2)物体可以简化成质点的情况:①物体各部分的运动情况都相同时(如平动)。②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所研究问题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的情况下(如研究地球的公转)。

 二、参考系和坐标系

 1、参考系:在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时,用来作为标准的另外的物体。

 说明:(1)同一个物体,如果以不同的物体为参考系,观察结果可能不同。

 (2)参考系的选取是任意的,原则是以使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简单为原则;一般情况下如无说明,则以地面或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为参考系。

 2、坐标系:为定量研究质点的位置及变化,在参考系上建立坐标系,如质点沿直线运动,以该直线为x轴;研究平面上的运动可建立直角坐标系。

 三、时刻和时间

 1、时刻:指的是某一瞬间,在时间轴上用—个确定的点表示。如“3s末”;和“4s初”。

 2、时间:是两个时刻间的一段间隔,在时间轴上用一段线段表示。

 四、位置、位移和路程

 1、位置:质点所在空间对应的点。建立坐标系后用坐标来描述。

 2、位移:描述质点位置改变的物理量,是矢量,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大小是从初位置到末位置的线段的长度。

 3、路程: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五、速度与速率

 1、速度:位移与发生这个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v= ),是矢量,方向与Δx的方向相同。

 2、瞬时速度与瞬时速率:瞬时速度指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方向沿轨迹的切线方向,其大小叫瞬时速率,前者是矢量,后者是标量。

 3、平均速度与平均速率:在变速直线运动中,物体在某段时间的位移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平均速度(v= ),是矢量,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而物体在某段时间内运动的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平均速率,是标量。

 说明:速度都是矢量,速率都是标量;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及方向,而速率只能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瞬时速率就是瞬时速度的大小,但平均速率不一定等于平均速度的大小,只有在单方向直线运动中,平均速率才等于平均速度的大小,即位移大小等于路程时才相等。

 六、加速度

 1、物理意义:描述速度改变快慢及方向的物理量,是矢量。

 2、定义:速度的改变量跟发生这一改变所用时间的比值。

 3、大小:等于单位时间内速度的改变量。

 4、方向:与速度改变量的方向相同。

 5、理解:要注意区别速度(v)、速度的改变(Δv)、速度的变化率( )。加速度的大小即,而加速度的方向即Δv的方向

 七。速度、速度变化量及加速度有哪些区别?

 速度等于位移跟时间的比值。它是位移对时间的变化率,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和运动方向。也可以说是描述物 *** 置变化的快慢和位置变化的方向。

 速度的`变化量是描述速度改变多少的,它等于物体的末速度和初速度的矢量差。它表示速度变化的大小和变化的方向,在匀加速直线运动中,速度变化的方向与初速度的方向相同;在匀减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的变化的方向与速度的方向相反。速度的变化与速度大小无必然联系。

 加速度是速度的变化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也就是速度对时间的变化率,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它描述的是速度变化的快慢和变化的方向。加速度的大小由速度变化的大小和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多少共同决定,与速度本身的大小以及速度变化的大小无必然联系。

高中物理直线运动知识点3

 一、 基本关系式

 v=v0+at x=v0t+1/2at2 v2-vo2=2ax v=x/t=(v0+v)/2

二、 推论

 1、 vt/2=v=(v0+v)/2

 2、△x=at2 { xm-xn=(m-n)at2 }

 3、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比例式

 (1)初速度为0的n个连续相等的时间末的速度之比:

 V1:V2:V3: :Vn=1:2:3: :n

 (2)初速度为0的n个连续相等时间内全位移X之比:

 X1: X2: X3: :Xn=1:2

 (3)初速度为0的n个连续相等的时间内S之比:

 S1:S2:S3::Sn=1:3:5::(2n—1)

 (4)初速度为0的n个连续相等的位移内全时间t之比

 t1:t2:t3::tn=1:√2:√3::√n

 (5)初速度为0的n个连续相等的位移内t之比:

 t1:t2:t3::tn=1:(√2—1):(√3—√2)::(√n—√n—1) 应用基本关系式和推论时注意:

 (1)、确定研究对象在哪个运动过程,并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

 (2)、求解运动学问题时一般都有多种解法,并探求更佳解法。

  三、两种运动特例

 (1)、自由落体运动:v0=0 a=g v=gt h=1/2gt2 v2=2gh

 (2)、竖直上抛运动;v0=0 a=-g

 四、关于追及与相遇问题

 1、寻找三个关系:时间关系,速度关系,位移关系。两物体速度相等是两物体有更大或最小距离的临界条件。

 2、处理 *** :物理法,数学法,图象法。

  怎么才能学好物理

 1、改变观念

 和高中物理相比,初中物理知识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浅显易懂的,并且内容也不算是很多,也更容易掌握一些。但是能学好初中物理,不见得就能学好高中物理了。如果对于学习物理的兴趣没有培养起来,再加上没有好的学习 *** ,学习高中物理简直就是难上加难。所以想要学好高中物理,首先就需要改变观念,应该对自己有个正确的认识,从头开始。

 2、培养对物理的兴趣

 兴趣是更好的老师,想要学好高中物理就要对物理这门学科充满兴趣。那么,怎么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呢物理是一门和生活紧密相关的学科,理科生应该在平时的时候多注意物理与日常生活、生产和现代科技密切联系,息息相关的地方。甚至是将物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这样可以大大的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万有引力知识点

 1开普勒第三定律:T2/R3=K(=4π2/GM){R:轨道半径,T:周期,K:常量(与行星质量无关,取决于中心天体的质量)}

 2万有引力定律:F=Gm1m2/r2 (G=667×10-11Nm2/kg2,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3天体上的重力和重力加速度:GMm/R2=mg;g=GM/R2 {R:天体半径(m),M:天体质量(kg)}

 4卫星绕行速度、角速度、周期:V=(GM/r)1/2;ω=(GM/r3)1/2;T=2π(r3/GM)1/2{M:中心天体质量}

 5之一(二、三)宇宙速度V1=(g地r地)1/2=(GM/r地)1/2=79km/s;V2=112km/s;V3=167km/s

 6地球同步卫星GMm/(r地+h)2=m4π2(r地+h)/T2{h≈36000km,h:距地球表面的高度,r地:地球的半径}

 注:(1)天体运动所需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F向=F万;

 (2)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可估算天体的质量密度等;

 (3)地球同步卫星只能运行于赤道上空,运行周期和地球自转周期相同;

 (4)卫星轨道半径变小时,势能变小、动能变大、速度变大、周期变小(一同三反);

 (5)地球卫星的更大环绕速度和最小发射速度均为79km/s。

高中物理直线运动知识点4

 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相等,这种运动就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也可定义为:沿着一条直线,且加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概念及公式

 沿着一条直线,且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平行的运动,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如果物体的速度随着时间均匀减小,这个运动叫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如果物体的速度随着时间均匀增加,这个运动叫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s(t)=1/2·at^2+v(0)t=v(t)^2-v(0)^2/(2a)={v(t)+v(0)/2}t

 v(t)=v(0)+at

 其中a为加速度,v(0)为初速度,v(t)为t秒时的速度 s(t)为t秒时的位移 速度公式:v=v0+at

 位移公式:x=v0t+1/2at²

 位移---速度公式:2ax=v2;-v02;

 条件:物体作匀变速直线运动须同时符合下述两条:

 ⑴受恒外力作用 ⑵合外力与初速度在同一直线上。

 规律

 瞬时速度与时间的关系:V1=V0+at

 位移与时间的关系:s=V0t+1/2·at^2

 瞬时速度与加速度、位移的关系:V^2-V0^2=2as

 位移公式 X=Vot+1/2·at ^2=Vo·t(匀速直线运动)

 位移公式推导:

 ⑴由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是均匀变化的,故平均速度=(初速度+末速度)/2=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

 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路程s=平均速度时间,故s=[(v0+v)/2]·t

 利用速度公式v=v0+at,得s=[(v0+v0+at)/2]·t=[v0+at/2]·t=v0·t+1/2·at^2

 ⑵利用微积分的基本定义可知,速度函数(关于时间)是位移函数的导数,而加速度函数是关于速度函数的导数,写成式子就是ds/dt=v,dv/dt=a,d2s/dt2=a

 于是v=∫adt=at+v0,v0就是初速度,可以是任意的常数

 进而有s=∫vdt=∫(at+v0)dt=1/2at^2+v0·t+C,(对于匀变速直线运动),显然t=0时,s=0,故这个任意常数C=0,于是有

 s=1/2·at^2+v0·t

 这就是位移公式。

 推论 V^2-Vo^2=2ax

 平均速度=(初速度+末速度)/2=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

 △X=aT^2(△X代表相邻相等时间段内位移差,T代表相邻相等时间段的时间长度)

 X为位移。

 V为末速度

 Vo为初速度

 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比例关系

 ⑴重要比例关系

 由Vt=at,得Vt∝t。

 由s=(at^2)/2,得s∝t^2,或t∝2√s。

 由Vt^2=2as,得s∝Vt^2,或Vt∝√s。

 ⑵基本比例

 ①第1秒末、第2秒末、……、第n秒末的速度之比

 V1:V2:V3……:Vn=1:2:3:……:n。

 推导:aT1 : aT2 : aT3 : : aTn

 ②前1秒内、前2秒内、……、前n秒内的位移之比

 s1:s2:s3:……sn=1:4:9……:n^2。

 推导:1/2·a(T1)^2: 1/2·a(T2)^2: 1/2·a(T3)^2: : 1/2·a(Tn)^2

 ③第1个t内、第2个t内、……、第n个t内(相同时间内)的位移之比

 xⅠ:xⅡ:xⅢ……:xn=1:3:5:……:(2n-1)。

 推导:1/2·a(t)^2:1/2·a(2t)^2-1/2·a(t)^2:1/2·a(3t)^2-1/2·a(2t)^2

 ④通过前1s、前2s、前3s……、前ns的位移所需时间之比

 t1:t2:……:tn=1:√2:√3……:√n。

 推导:由s=1/2a(t)^2t1=√2s/at2=√4s/at3=√6s/a

 ⑤通过第1个s、第2个s、第3个s、……、第n个s(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需时间之比

 tⅠ:tⅡ:tⅢ……tN=1:(√2-1):(√3-√2)……:(√n-√n-1)

 推导:t1=√(2s/a)t2=√(2×2s/a)-√(2s/a)=√(2s/a)×(√2-1)t3=√(2×3s/a)-√(2×2s/a)=√(2s/a)×(√3-√2)…… 注⑵2=4⑶2=9

 分类

 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如果物体的速度随着时间均匀增加,这个运动叫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如果物体的速度随着时间均匀减小,这个运动叫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若速度方向与加速度方向同向(即同号),则是加速运动;若速度方向与加速度方向相反(即异号),则是减速运动

 速度无变化(a=0时),若初速度等于瞬时速度,且速度不改变,不增加也不减少,则运动状态为,匀速直线运动;若速度为0,则运动状态为静止。

高中物理直线运动知识点5

  知识点概述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用v—t图象描述位移的 ***

 2掌握匀变速运动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并运用(知道其推导 *** )

  2过程与 *** :

 1通过对v—t图象位移的求法,明确“面积”与位移的关系。

 2通过图像问题,学会用已有知识分析问题的 *** 和验证匀加速运动的平均速度求法。

 3练习位移与时间公式的应用

  知识点总结

  位移--时间图象(s-t图)

 (1)描述:表示位移和时间的关系的图象,叫位移-时间图象,简称位移图象。

 (2)物理意义:描述物体运动的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3)坐标轴的含义: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位移。由图象可知任意一段时间内的位移和发生某段位移所用的时间。

  匀速直线运动的s-t图

 (1)匀速直线运动的s-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或某直线运动的s-t图象是倾斜直线则表示其作匀速直线运动。

 (2)s-t图象中斜率(倾斜程度)大小表示物体运动快慢,斜率(倾斜程度)越大,速度越快。

 (3)s-t图象中直线倾斜方式(方向)不同,意味着两直线运动方向相反。

 (4)s-t图象中,两物体图象在某时刻相交表示在该时刻相遇。

 (5)s-t图象若平行于t轴,则表示物体静止。

 (6)s-t图象并不是物体的运动轨迹,二者不能混为一谈。

 (7)s-t图只能描述直线运动。

 表达式:v =(vt+vo)/2、x=v·t、vt=v0+at、x = v0 + at2/2

  常见考点考法

  一辆汽车从静止开始加速,加速度a=5m/s2,问:10s后汽车走过的位移为多少(汽车沿直线运动)

 解:因为物体做的是匀加速直线运动,所以:

 x = v0t + at2/2 x=250m

高中物理直线运动知识点6

  一、 基本概念

 1、 质点:在研究物体运动的过程中,如果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在所研究问题中可以忽略时,把物体简化为一个点,认为物体的质量都集中在这个点上,这个点称为质点。

 2、 参考系:任何运动都是相对于某个参照物而言的,这个参照物称为参考系。

 3、 坐标系:定量的描述运动,采用坐标系。

 4、 时刻和时间间隔:1钟表指示的一个读数对应着某一个瞬间,就是时刻,时刻在时间轴上对应某一点。两个时刻之间的间隔称为时间,时间在时间轴上对应一段。

 2时间和时刻的单位都是秒,符号为s,常见单位还有min,h

 5、 路程: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

 6、 位移:表示物 *** 置的变动。可用从起点到末点的有向线段来表示,是矢量。 位移的大小小于或等于路程。

 7、 速度:物理意义:表示物 *** 置变化的快慢程度。

 分类 平均速度:物体通过的位移与所用的时间之比。

 瞬时速度: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

 与速率的区别和联系 速度是矢量,而速率是标量

 平均速度=位移/时间,平均速率=路程/时间 瞬时速度的大小等于瞬时速率

 8、 加速度 物理意义:表示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程度

 定义: 物体的加速度等于物体速度变化(vt—v0)与完成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 a=(vt—v0)/t (即等于速度的变化率)a不由△v、t决定,而是由F、m决定。 方向:与速度变化量的方向相同,与速度的方向不确定。(或与合力的方向相同)

  二、 运动图象

 1、x—t图象(即位移图象)

 (1)、纵截距表示物体的初始位置。

 (2)、倾斜直线表示物体作匀变速直线运动,水平直线表示物体静止,曲线表示物体作变速直线运动。

 (3)、斜率表示速度。斜率的绝对值表示速度的大小,斜率的正负表示速度的方向。

 2、v—t图象(速度图象)

 (1)、纵截距表示物体的初速度。

 (2)、倾斜直线表示物体作匀变速直线运动,水平直线表示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曲线表示物体作变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发生变化)。

 (3)、纵坐标表示速度。纵坐标的绝对值表示速度的大小,纵坐标的正负表示速度的方向。

 (4)、斜率表示加速度。斜率的绝对值表示加速度的大小,斜率的正负表示加速度的方向。

 (5)、面积表示位移。横轴上方的面积表示正位移,横轴下方的面积表示负位移。

  三、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1、两种打点计时器的异同点

 电磁打点计时器: 振针 复写纸 工作电压为4-6V 电源的频率50 Hz时,每隔002 s打一次点

 电火花打点计时器: 电火花 墨粉盒 电压220V 电源的频率50 Hz时,每隔002 s打一次点

 2、纸带分析;

 (1)、从纸带上可直接判断时间间隔,用刻度尺可以测量位移。

 (2)、可计算出经过某点的瞬时速度

 (3)、可计算出加速度

  学好高中物理的 *** 有哪些

 1、善于在高中物理的学习中与初中物理基础知识衔接,初中阶段的物理为你高中的学习打下了基础,你可以在高中物理的学习过程中,灵活运用思维方式转变,实现知识上的带入,在做物理题的过程中要全方位多角度地去考虑各种解题 *** ,不要局限于某一种解题思路,分析相关物理知识时,要及时总结规律,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灵活的思辨能力。

 2、我们要做好新的物理知识学习同时也要进一步加强已学过的知识点的巩固,思考新旧知识点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深化自己对于物理知识上的印象,避免遗忘知识点。

 3、做好物理知识上的复习和预习工作,要有一个准确地复习计划,时刻按照计划开展复习工作,达到学过的知识不会被遗忘的目的,在学习新的知识点之前要做好预习工作,这样在上课过程中能够准确抓住老师所讲的物理重点与难点。

  匀速圆周运动知识点

 1线速度V=s/t=2πr/T

 2角速度ω=Φ/t=2π/T=2πf

 3向心加速度a=V2/r=ω2r=(2π/T)2r

 4向心力F心=mV2/r=mω2r=mr(2π/T)2=mωv=F合

 5周期与频率:T=1/f 6角速度与线速度的关系:V=ωr

 7角速度与转速的关系ω=2πn(此处频率与转速意义相同)

 8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弧长(s):米(m);角度(Φ):弧度(rad);频率(f):赫(Hz);周期(T):秒(s);转速(n):r/s;半径(r):米(m);线速度(V):m/s;角速度(ω):rad/s;向心加速度:m/s2。

 注:(1)向心力可以由某个具体力提供,也可以由合力提供,还可以由分力提供,方向始终与速度方向垂直,指向圆心;

 (2)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其向心力等于合力,并且向心力只改变速度的方向,不改变速度的大小,因此物体的动能保持不变,向心力不做功,但动量不断改变。

光源是自行发光的物体。

属于热光源的有白炽灯、太阳。属于冷光源的有磷光、萤火虫、日光灯。

不是光源的有行星、卫星、眼睛、钻石。

光在透明介质和真空中传播。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光线是人为地画一条带箭头的直线,为了形象地描绘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

光速为3×10 米/秒。

证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例子有日食、月食。

应用光是沿直线传播的例子有排队、打枪。

光的反射是光射到物体表面,有一部分的光,返回原来介质的现象。

镜面是光滑的反射面。平面镜是反射面是平面的镜面。

光的反射定律:①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②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③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在光的反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当平行光线射到平面镜上时,反射光线仍为平行光线,这种反射叫镜面反射。

一般物体的表面往往比较粗糙,粗糙的表面可以看成是由大量法线方向不同的小平面组成的,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平行光线经这些小平面反射后,反射光线不再平行,而是射向各个方向,这种反射叫做漫反射。

平面镜能改变光的传播路线,能成清晰的像。

平面镜成像规律:①平面镜成虚像。②像与物体大小相等。③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④像与物体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的现象叫光的折射。当光垂直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不发生改变。

光的折射定律:①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②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③光从空气进入玻璃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从玻璃进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在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不同的介质折射能力是不同的(玻璃的折射玻本领比水强)

凸透镜是中间厚度大于边缘厚度的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凹透镜是中间厚度小于边缘厚度的透镜。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通过光心的光线不改变方向。

通过透镜球面的球心的直线叫做透镜的主光轴。

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于主光轴上的一点F,该点称为凸透镜的焦点,透镜的左右两侧各有一个焦点。

从光心到焦点的距离称为焦距,用f表示。

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变成发散光线,光线的反向延长线形成了虚焦点。

物距是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用v表示。像距是像到透镜的距离,用u表示。

对于某一个凸透镜,像距是由物距决定的。

放幻灯片时,如果幻灯片所成的像超出了屏幕范围,为了使屏幕上的画面完整,应采取的措施是:幻灯片离镜头远一点,屏幕离幻灯机镜头近一点。

凸透镜既能成实像,也能成虚像。

实像是物体发出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在透镜另一侧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倒立的像。它能显示在光屏上。虚像只能用眼睛观察到,不能显示在光屏上。

① 当u>2f时,它在凸透镜异侧f<v<2f处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人眼、普通照相机的成像都属于这种情况

② 当f<u<2f时,它在凸透镜异侧大于2f处成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书写投影仪、**放映机、幻灯机、显微镜物镜的成像都属于这种情况

③ 当u<f时,它发出的光线经凸透镜会聚后,在另一侧仍成发散光线。对着凸透镜用眼观察,感到光线似乎是从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交点处发出的。此时,在物体的同侧的后面成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放大镜、显微镜目镜的成像都属于这种情况

照相机镜头离物体越近,拍出来的照片中的物体越大。

在凸透镜成像时,若在透镜中间贴一不透明的小纸片,剩上、下两部分透光,则原来的像的变化情况是:所成的像比原来暗些。

高中物理学习 *** 与技巧如下:

1、有准备的去听,也就是说听课前要先预习,找出不懂的知识、发现问题,带着知识点和问题去听课会有解惑的快乐,也更听得进去,容易掌握;

2、参与交流和互动,不要只是把自己摆在“听”的旁观者,而是“听”的参与者,积极思考老师讲的或提出的问题,能回答的时候积极回答(回答问题的好处不仅仅是表现,更多的是可以让你注意力更集中)。

3、听要结合写和思考。纯粹的听很容易懈怠,能记住的点也很少,所以一定要学会快速的整理记忆。

4、如果你因为种种原因,出现了那些似懂非懂、不懂的知识,课上或者课后一定要花时间去弄懂。不然问题只会越积越多,最后就只能等着拥抱那“不三不四”的考试分数了。

5、改变观念:和高中物理相比,初中物理知识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浅显易懂的,并且内容也不算是很多,也更容易掌握一些。但是能学好初中物理,不见得就能学好高中物理了。如果对于学习物理的兴趣没有培养起来,再加上没有好的学习 *** ,学习高中物理简直就是难上加难。所以想要学好高中物理,首先就需要改变观念,应该对自己有个正确的认识,从头开始。

6、培养对物理的兴趣:兴趣是更好的老师,想要学好高中物理就要对物理这门学科充满兴趣。那么,怎么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呢物理是一门和生活紧密相关的学科,理科生应该在平时的时候多注意物理与日常生活、生产和现代科技密切联系,息息相关的地方。甚至是将物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这样可以大大的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1固态  严格地说,物理上的固态应当指“结晶态”,也就是各种各样晶体所具有的状态。最常见的晶体是食盐(化学成份是氯化钠,化学符号是NaCl)。你拿一粒食盐观察(更好是粗制盐),可以看到它由许多立方形晶体构成。如果你到地质博物馆还可以看到许多颜色、形状各异的规则晶体,十分漂亮。物质在固态时的突出特征是有一定的体积和几何形状,在不同方向上物理性质可以不同(称为“各向异性”);有一定的熔点,就是熔化时温度不变。

  在固体中,分子或原子有规则地周期性排列着,就像我们全体做操时,人与人之间都等距离地排列一样。每个人在一定位置上运动,就像每个分子或原子在各自固定的位置上作振动一样。我们将晶体的这种结构称为“空间点阵”结构。

2.液态

  液体有流动性,把它放在什么形状的容器中它就有什么形状。此外与固体不同,液体还有“各向同性”特点(不同方向上物理性质相同),这是因为,物体由固态变成液态的时候,由于温度的升高使得分子或原子运动剧烈,而不可能再 保持原来的固定位置,于是就产生了流动。但这时分子或原子间的吸引力还比较大,使它们不会分散远离,于是液体仍有一定的体积。实际上,在液体内部许多小的区域仍存在类似晶体的结构——“类晶区”。流动性是“类晶区”彼此间可以移动形成的。我们打个比喻,在柏油路上送行的“车流”,每辆汽车内的人是有固定位置的一个“类晶区”,而车与车之间可以相对运动,这就造成了车队整体的流动。

3.气态

  液体加热会变成气态。这时分子或原子运动更剧烈,“类晶区”也不存在了。由于分子或原子间的距离增大,它们之间的引力可以忽略,因此气态时主要表现为分子或原子各自的无规则运动,这导致了我们所知的气体特性:有流动性,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能自动地充满任何容器;容易压缩;物理性质“各向同性”。

  显然,液态是处于固态和气态之间的形态。

4.非晶态——特殊的固态

  普通玻璃是固体吗?你一定会说,当然是固体。其实,它不是处于固态(结晶态)。对这一点,你一定会奇怪。

  这是因为玻璃与晶体有不同的性质和内部结构。

  你可以做一个实验,将玻璃放在火中加热,随温度逐渐升高,它先变软,然后逐步地熔化。也就是说玻璃没有一个固定的熔点。此外,它的物理性质也“各向同性”。这些都与晶体不同。

  经过研究,玻璃内部结构没有“空间点阵”特点,而与液态的结构类似。只不过“类晶区”彼此不能移动,造成玻璃没有流动性。我们将这种状态称为“非晶态”。

  严格地说,“非晶态固体”不属于固体,因为固体专指晶体;它可以看作一种极粘稠的液体。因此,“非晶态”可以作为另一种物态提出来。

  除普通玻璃外,“非晶态”固体还很多,常见的有橡胶、石蜡、天然树脂、沥青和高分子塑料等。

5.液晶态——结晶态和液态之间的一种形态

  “液晶”现在对我们已不陌生,它在电子表、计算器、手机、传呼机、微型电脑和电视机等的文字和图形显示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液晶”这种材料属于有机化合物,迄今人工合成的液晶已达5000多种。

  这种材料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可以处于“液晶态”,就是既具有液体的流动性,又具有晶体在光学性质上的“各向异性”。它对外界因素(如热、电、光、压力等)的微小变化很敏感。我们正是利用这些特性,使它在许多方面得到应用。

  上述几种“物态”,在日常条件下我们都可以观察到。但是随着物理学实验技术的进步,在超高温、超低温、超高压等条件下,又发现了一些新“物态”。

6.超高温下的等离子态

  这是气体在约几百万度的极高温或在其它粒子强烈碰撞下所呈现出的物态,这时,电子从原子中游离出来而成为自由电子。等离子体就是一种被高度电离的气体,但是它又处于与“气态”不同的“物态”——“等离子态”。

  太阳及其它许多恒星是极炽热的星球,它们就是等离子体。宇宙内大部分物质都是等离子体。地球上也有等离子体:高空的电离层、闪电、极光等等。日光灯、水银灯里的电离气体则是人造的等离子体。

7.超高压下的超固态

  在140万大气压下,物质的原子就可能被“压碎”。电子全部被“挤出”原子,形成电子气体, *** 的原子核紧密地排列,物质密度极大,这就是超固态。一块乒乓球大小的超固态物质,其质量至少在1000吨以上。

  已有充分的根据说明,质量较小的恒星发展到后期阶段的白矮星就处于这种超固态。它的平均密度是水的几万到一亿倍。

8.超高压下的中子态

  在更高的温度和压力下,原子核也能被“压碎”。我们知道,原子核由中子和质子组成,在更高的温度和压力下质子吸收电子转化为中子,物质呈现出中子紧密排列的状态,称为“中子态”。

  已经确认,中等质量(144~2倍太阳质量)的恒星发展到后期阶段的“中子星”,是一种密度比白矮星还大的星球,它的物态就是“中子态”。

  更大质量恒星的后期,理论预言它们将演化为比中子星密度更大的“黑洞”,目前还没有直接的观测证实它的存在。至于 “黑洞”中的超高压作用下物质又呈现什么物态,目前一无所知,有待于今后的观测和研究。

  物质在高温、高压下出现了反常的物态,那么在低温、超低温下物质会不会也出现一些特殊的形态呢?下面讲到的两种物态就是这类情况。

9.超导态

  超导态是一些物质在超低温下出现的特殊物态。更先发现超导现象的,是荷兰物理学家卡麦林·昂纳斯(1853~1926年)。1911年夏天,他用水银做实验,发现温度降到4173K的时候(约-269℃),水银开始失去电阻。接着他又发现许多材料都又有这种特性:在一定的临界温度(低温)下失去电阻(请阅读“低温和超导研究的进展”专题)。卡麦林·昂纳斯把某些物质在低温条件下表现出电阻等于零的现象称为“超导”。超导体所处的物态就是“超导态”,超导态在高效率输电、磁悬浮高速列车、高精度探测仪器等方面将会给人类带来极大的益处。

  超导态的发现,尤其是它奇特的性质,引起全世界的关注,人们纷纷投入了极大的力量研究超导,至今它仍是十分热门的科研课题。目前发现的超导材料主要是一些金属、合金和化合物,已不下几千种,它们各自对应有不同的“临界温度”,目前更高的“临界温度”已达到130K(约零下143摄氏度),各国科学家正在拼命努力向室温(300K或27℃)的临界温度冲刺。

  超导态物质的结构如何?目前理论研究还不成熟,有待继续探索。

10.超流态

  超流态是一种非常奇特的物理状态,目前所知,这种状态只发生在超低温下的个别物质上。

  1937年,前苏联物理学家彼得·列奥尼多维奇·卡皮察(1894~1984年)惊奇地发现,当液态氦的温度降到217K的时候,它就由原来液体的一般流动性突然变化为“超流动性”:它可以无任何阻碍地通过连气体都无法通过的极微小的孔或狭缝(线度约10万分之一厘米),还可以沿着杯壁“爬”出杯口外。我们将具有超流动性的物态称为“超流态”。但是目前只发现低于217K的液态氦有这种物态。超流态下的物质结构,理论也在探索之中。

11.玻色一爱因斯坦凝聚态

  “玻色一爱因斯坦凝聚态”,是科学巨匠爱因斯坦在70 年前预言的一种新物态。为了揭示这个有趣的物理现象,世界科学家为此付出了几十年的努力。 1995年,美国科学家维曼、康奈尔和德国科学家克特勒首先从实验上证实了这个新物态的存在。为此,2001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这3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实现“玻色一爱因斯坦凝聚态”研究中作出的突出责献。

  “玻色一爱因斯坦凝聚态” 是物质的一种奇特的状态,处于这种状态的大量原子的行为像单个粒子一样。这里的“凝聚”与日常生活中的凝聚不同,它表示原来不同状态的原子突然“凝聚” 到同一状态,要达到该状态,一方面需要物质达到极低的温度,另一方面还要求原子体系处于气态。华裔物理学家朱棣文,曾因研究出激光冷却和磁阱技术这一有效的制冷 *** ,而与另两位科学家分享了199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玻色一爱因斯坦凝聚态”所具有的奇特性质,不仅对基础研究有重要意义,在芯片技术、精密测量和纳米技术等领域,也都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12.费米子凝聚态

  根据“费米子凝聚态”研究小组负责人德博拉·金的介绍, “费米子凝聚态”与“玻色一爱因斯坦凝聚态”都是物质在量子状态下的形态,但处于“费米子凝聚态”的物质不是超导体。

  量子力学认为,粒子按其在高密度或低温度时集体行为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费米子,得名于意大利物理学家费米;另一类是玻色子,得名于印度物理学家玻色。这两类粒子特性的区别,在极低温时表现得最为明显:玻色子全部聚集在同一量子态上,费米子则与之相反,更像是“个人主义者”,各自占据着不同的量子态。“玻色一爱因斯坦凝聚态”物质由玻色子构成,其行为像一个大超级原子,而“费米子凝聚态”物质采用的是费米子。当物质冷却时,费米子逐渐占据更低能态,但它们处在不同的能态上,就像人群涌向一段狭窄的楼梯,这种状态称作“费米子凝聚态”。

  上面介绍的只是迄今发现的12 种物态,有文献归纳说还存在着更多种类的物态,例如:水在高温及超高压状态下可能会形成超离子态、辐射场态、量子场态,限于篇幅,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我们相信,随着科学的发展,我们一定会认识更多的物态,解开更多的谜,并利用它们奇特的性质造福于人类。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最一般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学科作为自然科学的带头学科,物理学研究大至宇宙,小至基本粒子等一切物质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和规律,因此成为其他各自然科学学科的研究基础它的理论结构充分地运用数学作为自己的工作语言,以实验作为检验理论正确性的唯一标准,它是当今最精密的一门自然科学学科

物理学是一种自然科学,注重于研究物质、能量、空间、时间,尤其是它们各自的性质与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物理学是关于大自然规律的知识;更广义地说,物理学探索分析大自然所发生的现象,以了解其规则

微观粒子Microscopic:质子 10-15 m

介观物质mesoscopic

宏观物质macroscopic

宇观物质co *** ological 类星体 10^26m

时间尺度:

基本粒子寿命 10-25s

宇宙寿命 1018s

按空间尺度划分:量子力学、经典物理学、宇宙物理学

按速率大小划分:相对论物理学、非相对论物理学

按客体大小划分:微观、介观、宏观、宇观

按运动速度划分:低速,中速,高速

按研究 *** 划分:实验物理学、理论物理学、计算物理学

题目:

雷达是一种利用电磁波来测定物 *** 置和速度的设备,某防空雷达发现一架飞机正在以水平速度朝雷达正上方匀速飞来,己知该雷达发射相邻两次电磁波之间的时间间隔为5×10-4s,某时刻在雷达监视屏上显示的波形如图甲所示,经过t=173s后雷达向正上方发射和接收到的波形如图乙所示,己知雷达屏上相邻刻度线间表示的时间间隔为1×10-4s,则该飞机的飞行速度大小约为(  )

A.12000m/s    B.900m/s    C.500m/s    D.300m/s    

考点:电磁波的应用.

专题:应用题;定量思想.

分析:据图象可以知道发射和接收的时间差,已知电磁波的速度为3×105Km/s即3×108m/s,因电磁波的所走的距离等于2倍的被监视目标与雷达的距离,所以由公式s=05vt可以求出被监视目标与雷达的距离.

解答:解:已知雷达监视屏上相邻刻度线间表示的时间间隔为10-4s,

从左图中可以看出两次时间间隔为4个刻度线,即:t=4×10-4s,

利用公式可得刚开始相距:S1=05vt=05×3×108m/s×4×10-4s=6×104m;

同理173s后相距:S2=05vt′=05×3×108m/s×2×10-4s=3×104m;

点评:这是通过实际问题,结合雷达图象考查对速度公式的理解,特别注意电磁波的所走的距离等于2倍的被监视目标与雷达的距离.

欢迎来关注“我们都是学霸”团队专属贴吧:http://tiebabaiducom/fkw=%CE%D2%C3%C7%B6%BC%CA%C7%D1%A7%B0%D4%B0%D9%B6%C8%D6%AA%B5%C0%CD%C5%B6%D3&fr=index

或者欢迎来“我们都是学霸”团队提问,且欢迎数理化高手入团:

http://zhidaobaiducom/team/view/%E6%88%91%E4%BB%AC%E9%83%BD%E6%98%AF%E5%AD%A6%E9%9C%B8

亦或是向本人提问:http://wwwbaiducom/p/54188mtrtsfrom=zhidao

1速度场模式

速度场显示模式展示风速和正压。蓝色代表上下方向,红色代表左右方向。

任何其他方向都是二者的线性组合,所以45度的速度角是紫色的

正压用绿色表示,表示具有高压的不移动的空气。(在游戏中,空气Air不是任何一种元素,只是代表一种计算结果,属于背景不可交互的部分)

在速度模式下,负压是不显示的

2压力模式

压力场模式显示区域的气压大小,红色是正压,蓝色代表负压。

3轨迹模式

轨迹模式显示元素走过的轨迹,适合用来追踪运动,而且还可以做出漂亮的效果。(效果很快会消失)

4火焰模式

“一般的”显示模式。能够显示大多数效果,包括一些金属在不同温度下的颜色改变。不包括渲染模式的流体模糊,爆炸火光等效果。

5颗粒模式

放大元素颗粒,在观察气体时建议用。

6温度模式

温度模式用不同的颜色来显示元素的温度。

绝对零度

(-27315°C) - 蓝色

零下 (~-135°C) - 天蓝色

室温 (22°C) -宝石蓝

热 (~150°C) - 浅蓝色

很热 (~600°C) - 青色

熔岩般的温度 (~1600°C) -绿色

烫 (~2800°C) - 黄绿色

很烫 (~3500°C) - 柠檬黄

灰常烫 (~4400°C) -琥珀黄

燃起来了! (~5350°C) - 橘红色

烧焦般的 (~6200°C) - 猩红色

滚烫的 (~7400°C) -红宝石

灼热的 (~8400°C) - 暗粉色

比等离子更热 (~9250°C) - 紫红色

7渲染模式

渲染模式下能显示各种视觉效果。如铀的裂变光,水看起来更像流体,光子有炫光效果,蒸汽看起来像云一般,以及光线弯曲效果显示的牛顿重力:在重力线密集区域,光线会好像弯曲了一样。而超强的GBMB,则会创造出一个超强的重力扭曲区域,它是如此之强,光线都无法逃脱,形成了一个“视界”。

8无

显示元素的真实颜色,一切视觉效果都不会显示。

9热梯度模式

用亮暗效果来显示元素的热流梯度。温度急速变化的地方能看见明显的波纹。

0替代速度场模式

和速度场一样,但是用白色渲染所有方向的速度场,用红色和蓝色表示正压和负压——就和压力模式一样

1生命模式

用灰色深浅显示元素的生命周期。开启生命模式需要先开启debug模式——按d——然后按下shift+1

其他

蔓藤模式

按“t”

网格

多次按g来开启网格模式并切换网格大小。共有九种网格大小可供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