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下列汉字的结构类型及其本义

意甲00
分析下列汉字的结构类型及其本义
导读:1、学 在甲骨文中,学字上部像左右两手结网之意,结网为复杂之技能,非传授不能获得,获得就是学的意思。学是个会意字,本意就是学习的意思。2、牢 在甲骨文中,牢字的外面像饲养牲畜的栏圈,中间是牛,也就是把牛关在栏中之意。由此可见,牢字是会意字,

1、学 在甲骨文中,学字上部像左右两手结网之意,结网为复杂之技能,非传授不能获得,获得就是学的意思。学是个会意字,本意就是学习的意思。

2、牢 在甲骨文中,牢字的外面像饲养牲畜的栏圈,中间是牛,也就是把牛关在栏中之意。由此可见,牢字是会意字,本意为牛栏。

3、问 问字在汉字的演变中变化不大,门内有口,表示在门内发问。问字是会意兼形声的字,《说文》本意为讯问。这个也可以有自己的理解。

4、我 在现代汉语中我是之一人称代词,但是在甲骨文中,我是一种像锯齿似的锋利兵器。我字为象形字,在说文中许慎说:我,施身自谓也。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其本意为兵器,被假借为之一人称。

5、三 指事字,本意就是数目

6、徒 形声字,从辵( chuò),土声,说文:徒,步行也。本意就是步行。

7、之 会意字,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为:生出,滋长

8、则 会意字,甲骨文中左为鼎右为刀,后鼎演化为贝,在鼎上刻画,所得到的就是法则、准则,则字的本意就是法则准则。

9、叔 会意字,本意为拾取 诗经 豳风 七月 八月断壶九月叔苴,这个字是个常见字,老师都会解释的。

10、涉 会意字,从水步,甲骨文字形,中间是水,两边两只脚,象涉水之形,本义为趟水过河。

11、鼠 会意字,字从臼,从弋(变形),从丶。“臼”意为“承受打击”。“弋”指“溜来溜去”。“丶”音义同“主”,意为“进驻”、“入住”,用为“钻洞”之意。“臼”与三个“弋”及四个“丶”联合起来表示“一种害虫,总是沿着墙角溜来溜去,到处钻洞,且屡遭人们打击”。本义:一种溜来溜去喜欢钻洞的人人喊打的害虫。

12、莫 会意字,在甲骨文中,上面是草,下面也是草,中间是个太阳,太阳落入草中,表示天色已晚。本义为日落的时候。

13、月 象形字 本义月亮。

14、亦 指事字 甲骨文中正面立着一个人,两臂之下两个点就是指事符号,表示这里就是腋下,典型的指事字,本义为腋下,后假借为虚词也。

15、解 会意字 从刀,从牛,从角,表示用刀把牛角剖开,本义为分解牛,后泛指剖开。

16、大 象形字 本义为人。

17、本 指事字,木下曰本,本义树根。

18、刃 指事字,刀上一点,表明此处最锋利,即刀刃所在,本义即为刀刃。

19、逐 会意字,甲骨文一个人追着一头猪,本义为追逐。

20、闻 会意字,甲骨文一个人头上有一只大大的耳朵,表示听,本义为听见。

好累,不写了,汉字就是一通百通的,了解了造字法,了解了它的演变过程,就会很容易猜测到它的本义,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楼主还是试着解决底下的几个字吧。

1 古文里“至”有几种意思

1、来到;到达。

战国多人所作《赵威后问齐使》:“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译:国王不要归罪于年成好坏,这样,天下的老百姓都会来归顺你了。

2、达到顶点。

汉代王充《订鬼》:“二者用精至矣。”

译:二者用精神达到了顶点。

3、周到。

明代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译:有时遇到他斥责,我的态度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句话辩解。

4、极;最。

先秦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

5、至于。

清代黄宗羲《原君》:“至桀、纣之暴,犹谓汤、武不当诛之。”

译:至于夏桀、商纣的残暴,还认为商汤、周武王不该杀了他。

至如至于,用于举例或表示别提一事。

至于达到。达到……的结局。连词,表示别提一事。

扩展资料

1、今义:

(1)到:至此。自始至终。从古至今。至于。以至。甚至。

(2)极、最:至少。至亲。至交(最相好的朋友)。至诚。至高无上。至理名言。

2、常用词组:

(1)至此: 到此。你领着他们向前走,~停下

(2)至多:表示更大限度。他~三十岁

(3)至交:关系最密切的朋友。

(4)至理名言:最正确的道理,最精辟的言论。至:极,最。至理:最正确的道理;名言:精辟,有价值的话。

出处:清·李绿园:“俗语云'揭债要忍,还债要狠。'这两句话不是圣经传贤,却是至理名言。”

释义:俗话说“揭债要忍,还债要狠。”这两句话不是神圣的经书传达贤意,却是最正确的道理。

2 古文里“至”有几种意思

至有到;还有极、最的意思。

得么……

详细字义

〈动〉 1 (会意。金文字形,右边是“贝”(财货)加“手”,左边是“彳”,表示行有所得。手里拿着财货,自然是有所得。本义:得到,获得) 2 同本义(本来没有而争取得来成为己有) [get;obtain;gain] 得,行有所得也。——《说文》 三人行必得我师焉。——《论语》。释文:“本或作必有。” 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孟子·梁惠王上》 佳婿难得。——《世说新语·假谲》 卖炭得钱何所营。——唐· 白居易《卖炭翁》 工之侨得良桐焉。—— 明· 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 3 又如:得人心;各得其所;得肆(得志,肆意);得闲儿(有空闲时间;得空);得胜回头(宋元说书人在开讲正书前先说一段小故事作引子,叫得胜回头);得职(获得官职);得情报;得钱;得奖 4 找到 [discover;obtain;find out] 知得而不知丧。——《易·文言》 虑而后后能得。——《礼记·大学》。注:“谓得事之宜也。” 至德不得。——《庄子·秋水》 既而得其尸于井。——《聊斋志异·促织》 5 得知 [hear of;learn about] 故无术者得于不用。——《韩非子》 礼得其报则乐。——《礼记·乐记》。注:“谓晓其义。” 武王得之矣。——《吕氏春秋·义赏》。注:“犹知也。” 6 捕获 [catch]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7 亦指被捕获;被逮捕。又如:得俊(俘获敌方的勇猛将士) 8 成功;完成 [succeed] 已经传人画图样去了。明日就得。——《红楼梦》 9 又如:得算(计谋成功);得策(谋略得当) 10 适,合 [fit;befit;suit] 傲啸东轩下,聊复得此生。——陶渊明《饮酒》 11 具备 [have;possess]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荀子·劝学》 12 同“德”,恩惠,感恩 [be grateful;feel grateful] 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孟子·告子上》 地广而不得者国危,兵强而凌敌者身亡。——《盐铁论·击之》 13 助动词。能,能够 [can]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避之,不得与之言。——《论语·微子》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进退不得,为之奈何?——《吴子·应变》 沛公军 霸上,未得与 项羽相见。——《史记·项羽本纪》 14 得意,满足 [be proud of;revel in] 意气扬扬,甚自得也。——《史记·管晏列传》 常使两情皆得,彼此俱畅。——《世说新语·文学》 15 又如:洋洋得意 16 看到 [see]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名〉 1 收获,心得 [what one has learned]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开郑有得,便欣然忘食。——《南史·陶潜传》 2 德,道德,有德之人 [virtue] 尚得推贤不失序。——《荀子》 〈副〉 1 必须,应该 [must]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项羽本纪》 〈形〉 1 合适;正确 [suitable;right] 于彼计则得。——马中锡《中山狼传》 历古今之得失。——《汉书》

3 “到”在古文里怎么说

1、及

例句: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翻译:农夫告诉我春天到了的消息,将要到西边的田地耕作。

2、往

例句:先秦·孔子《论语》:“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翻译:又好比平整土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心继续,还是要自己到那里去干的。

3、至

例句:先秦·孟子《赵威后问齐使》:“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翻译:大王不要归罪于年成,这样,普天下的百姓便会涌向到您这儿来了。

4、之

例句:清·彭端淑 《为学》:“吾欲之南海。”

翻译:我想要到南海去。

5、达

例句:清·蒲松龄《促织》:“自昏达曙,目不交睫。”

翻译:从黄昏到黎明,完全没有闭眼睡觉。

4 文言文及翻译

译文孔子说:“不猜疑别人欺骗自己,不凭空猜测别人不诚信,不过如果遇到这类事却能预先察觉,这就是贤人吧!”

微生亩对孔子说:“你为什么要这样不停的奔波游说各国呢?该不是想卖弄口才吧?”孔子说:“我不敢卖弄口才,而是痛心世人固陋不通仁义之道。”

原文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译文孔子说:“不在那个职位上,不谋划那个职位上的政事。”曾子说:“君子考虑事情不超出他职位所管的范围。”孔子说:“君子看重的道有三个方面,我一个方面也没有做到:仁者不忧愁,智者不疑惑,勇者不畏惧。”子贡说:“这三个方面,正是老师的自我遵循之道呢!”

原文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译文南宫适退出。孔子说:“这个人真是君子啊!这个人真是崇尚道德啊!”

孔子说:“身为君子却不仁,或许有这样的人吧,但不会有身为小人而具有仁德的。”

原文蘧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

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

译文蘧伯玉派人看望孔子。孔子请来人坐下,然后问道:“你们先生近来做些什么?”来人回答说:“我们先生想尽量减少过失,却还未能如愿。” 来人辞别出去后,孔子连声称赞:“好使者!好使者啊!”

5 文言文大全

《韩非子》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然也。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yú),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cāng)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shú)为汝(rǔ)多知(zhī)乎?”

6 古文中,去有哪些用法

文言文中去作为象形词的用法

1 过去了的 [of last year;past]。如:去岁(去 年,上一年);去事(往事);去日(过去的岁月)。

2 通“怯”。胆小,畏缩 [cowardly;timid]

文言文中去作为介词的用法

1 在。表示时间或处所 [in;at]

去里面一字儿摆着三只大酒缸。——《水浒传》

文言文中去作为名词的用法

古人以“平”“上”“去”“入”四字各为一声的代表字,于是这四个字就成了四声的名称。——王力《汉语音韵学》

文言文中去作为动词的用法

1 (会意兼形声。甲骨文字形。上面是人(大),下面是口(或作“凵”),表示人离开洞口或坑坎而去。《说文》:“从大,凵声。”凵( qū)。本义:离开)。

2 同本义 [go away,leave]

去,人相违也。——《说文》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诗·魏风·硕鼠》

纪侯大去其国。——《春秋·庄公四年》

大去者,不遗一人之辞也。——《谷梁传》

日始出时去人近。——《列子·汤问》

公(袁可立)固谓海上去天远,臣子勿欺。——明黄道周《节寰袁公传》

西蜀之去 南海。—— 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去村四里。——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3 前往,到别处,跟“来”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

公然抱茅入竹去。——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汝可去应之。——《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4 又如:去住无门(进退两难);去紧(走得快;迅疾);去处(所去的地方);去学校;谁去都一样

5 失掉; 失去 [lose]

大事去矣,可痛惜哉。——《三国演义》

6 又如:去失(丢失)

7 扮演 [戏曲里的角色] [play the part of]。

8 赶走;打发走 [drive]

夫汇上之处女,有家贫而无烛者,处女相与语,欲去之。——《战国策》

9 抛弃,舍弃 [throw away]

是君臣、父子、兄弟尽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孟子》

10 又如:去心(心里丢开;放心),

11 去世,死亡 [die]

日月还复周,我去不再阳。——晋·陶渊明《杂诗》

12 又如:去世(死亡)

13 用在谓词或谓词结构后表示趋向或持续 [used after a verb or a V—O construction to indicate that an action is to take place or continue]

上去下来船不定,自飞自语燕争忙。——宋·梅尧臣《绝句》

归去来兮。——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一鸣辄跃去。——《聊斋志异·促织》

跃去尺有咫。

14 又如:我去考虑考虑;明 年回乡下去;船向前慢慢开去;把东西给他送去

15 逃离,逃亡 [go into exile;flee from home]

委而去之。——《孟子·公孙丑下》

小敌去。——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纺焉以度而去之。——《左传·昭公十九年》

16 通“驱”。

千乘三去。——《左传·僖公十五年》

17离开,走。

如:待君久不至,已去。《世说新语》

一、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最早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属于上古汉语(old chinese),而非上古或者原始的其他语系的语言。

二、甲骨文发现于中国河南省安阳市殷墟,是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

三、甲骨文,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 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汉字的“六书”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但是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

四、甲骨文是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

五、2017年11月24日,甲骨文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的评审,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扩展资料:

中国官方发布甲骨文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发布会26日在北京举行。中国相关机构表示,将以此为契机推动甲骨文研究。

今年10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消息,中国申报的甲骨文项目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项目国际咨询委员会的评审,入选“世界记忆名录”。12月26日的发布会是由中国相关主管部门正式对外发布。

国家档案局副局长王绍忠介绍,早在1996年中国就成立了世界记忆项目国家委员会,并在2000年建立了世界之一个世界记忆遗产国家级名录。中国自1997年之一次申请“世界记忆名录”,已有13份文献遗产成功入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欧敏行对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表示祝贺。她强调该项目对促进文献遗产的保护及合理利用,以及促进国际合作、平等交流具有重要作用,希望各成员国对这个项目给予更多支持。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表示,故宫博物院作为此次申报“世界记忆名录”的11家甲骨收藏单位之一,收藏甲骨约23000片左右,数量居世界第三位。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进一步加强了各甲骨收藏和研究单位的协同合作,也为今后面向国内各界及国际社会的甲骨文宣传教育和推广,打下了坚实基础。

教育部副部长、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主任杜占元强调,新时期要关注对甲骨文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的研究与挖掘。下一步,教育部、国家语委将牵头组织多学科交叉融合,采用先进科技手段助力甲骨文的研究与应用,力争到2019年甲骨文发现120周年时有一批有影响力的成果面世,使“绝学”不绝,冷门不冷,为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注入力量。

为纪念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教育部、国家语委还专门委托中国集邮总公司 *** 发行了纪念封。

六书,首见于《周礼·地官·保氏》,汉代学者把汉字的构成和使用方式归纳成六种类型,总称六书。其要点如下:

象形:属于“独体造字法”。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地勾画出来。例如“月”字像一弯明月的形状,“龟”字像一只龟的侧面形状, “马”字就是一匹有马鬣、有四腿的马,“鱼”是一条有鱼头、鱼身、鱼尾的游鱼,“艸”(草的本字)是两束草,

“门”字就是左右两扇门的形状。而“日”字就像一个圆形,中间有一点,很像我们在直视太阳时,所看到的形态。象形字来自于图画文字,但是图画性质减弱,象征性质增强,它是一种最原始的造字 *** 。它的局限性很大,因为有些事物是画不出来的。

指事:属于“独体造字法”。与象形的主要分别,是指事字含有绘画中较抽象的东西。例如“刃”字是在“刀”的锋利处加上一点,以作标示;“凶”字则是在陷阱处加上交叉符号;“上”、“下”二字则是在主体“一”的上方或下方画上标示符号;“三”则由三横来表示。这些字的勾画,都有较抽象的部分。

形声:属于“合体造字法”。形声字由两部分组成:形旁(又称“义符”)和声旁(又称“音符”)。形旁是指示字的意思或类属,声旁则表示字的相同或相近发音。例如“樱”字,形旁是“木”,表示它是一种树木,声旁是“婴”,表示它的发音与“婴”字一样;

“篮”字形旁是“竹”,表示它是竹制物品,声旁是 “监”,表示它的韵母与“监”字一样(古音及部分方言);“齿”字的下方是形旁,画出了牙齿的形状,上方的“止”是声旁,表示两字韵母相同。

会意:属于“合体造字法”。会意字由两个或多个独体字组成,所以组成的字形或字义,合并起来,表达此字的意思。例如“酒”字,以酿酒的瓦瓶“酉”和液体 “水”合起来,表达字义;“解”字的剖拆字义,是以用“刀”把“牛”和“角”分开来字达;“鸣”指鸟的叫声,于是用“口”和“鸟”组成而成。

有部分汉字,会同时兼有会意和形声的特点。例如“功”字,既可视为以“力”和“工”会意,而“工”亦有声旁的特点;“返”字,既可视为以“反”和“辵”(解作行走,变形作“辶”)会意,而“反”亦有声旁的特点。这类字称为会意兼形声字。

转注:属于“用字法”。各说文家解释不同。大致有“形转”“音转”“义转”三说。江声认为所谓“建类一首”是指部首,“考”和“老”同属老部。戴震认为转注就是互训,《说文解字》“考”字下说“老也”,“老”字下说“考也”,“转相为注,互相为训”的例子。

不同地区因为发音有不同,以及地域上的隔阂,以至对同样的事物会有不同的称呼。当这两个字是用来表达相同的东西,词义一样时,它们会有相同的部首或部件。例如“考”、“老”二字,本义都是长者;“颠”、“顶”二字,本义都是头顶;“窍”、“空”二字,本义都是孔。这些字有着相同的部首(或部件)及解析,读音上也是有音转的关系。

汉字是由象形 、象意的文字发展起来的。有的外物有形象可以描绘,有的意思可以利用图像和笔画来表现 ,可是有很多代表某些事物的概念不能用象形、指意的方式随时造出文字来表现,于是就假借已有的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表 ,这种跟借用的字的形义完全不合的字就称为假借字。

六书的运用

六书是汉代把汉字分析而归纳出来的系统。然而,当有了“六书”这系统以后,人们再造新字时,都以这系统为依据。

好像“猫”、“轪”、“鉲”是形声字,“凹”、“凸”、“凼”是指事字, “曱”、“甴”是象形字,“畑”、“辻”、“奀”是会意字,“锿”是形声兼会意字(“爱”既标音,亦指爱因斯坦。该化学元素的外文乃以爱因斯坦来命名)。这些新字,当中包含了日本国字,亦依从六书来造字。

在甲骨文、金文中,象形字占大多数。这是因为画出事物是一种最直接的造字 *** 。然而,当文字发展下去,要仔细分工的东西愈来愈多,好像“鲤”、 “鲮”、“鲩”、“鳅”等事物,都是鱼类,难以用象形的造字 *** ,仔细把它们的特征和区别画出来。

于是,形声字就成了最方便的 *** ,只要用形旁“鱼”就可以交代它们的类属,再用相近发音的声旁来区分这些字。也由于形声字在创造新文字方面十分有效率,以及有一些本来是会意字但被逐渐“读”成形声字,甲骨文时代约仅有15%左右的字是形声,但到了近代,有 50%的汉字是形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