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桥决战的军史资料

cba02
黄桥决战的军史资料
导读:1939年2月23日,为贯彻“向北发展”的战略意图,陈毅、粟裕开始部署过江。苏北地方实力派李明扬请求新四军护送弹药过江北。陈毅、粟裕借机派卢胜、陶勇率四团过江北,与梅嘉生部合编,命名为苏皖支队,同新四军第五支队取得联系。随后,叶飞所率的江抗

1939年2月23日,为贯彻“向北发展”的战略意图,陈毅、粟裕开始部署过江。苏北地方实力派李明扬请求新四军护送弹药过江北。陈毅、粟裕借机派卢胜、陶勇率四团过江北,与梅嘉生部合编,命名为苏皖支队,同新四军第五支队取得联系。随后,叶飞所率的江抗二路(原新四军第六团)与江北人民抗日义勇军挺进纵队管文蔚部合编,渡江北上,向吴家桥周围发展。至此,新四军控制了长江渡口,造成了足跨长江、向北发展的有利态势。中原局书记 *** 进入华中敌后,提出苏北是华中最有利、最能发展的地区,是战略突击方向,事关***“抗日'斗争全局。

1940年3月,江南顽固派顾祝同调动18个团的兵力,对苏南、皖南新四军形成包围之势,并勒令新四军江北部队南调。新四军在日、伪、顽夹击下,无法在苏南、皖南同时立足。5月,中央要求军部与皖南部队移至苏南,指出新四军的主要发展方向应是苏南、苏北广大敌后,尤其是长江以北地区。6月底,苏北地方实力派进攻叶飞部,陈毅、粟裕毅然跨江北上。

1940年7月初,粟裕率江南指挥部主力渡江,与先期北渡的挺进纵队、苏皖支队会合,在江都塘头进行整编。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改为新四军苏北指挥部,陈毅任司令兼政治委员,粟裕任副司令。部队下辖3个纵队9个团,共7000人。

7月中旬,他在一次军事会议上指出:“对日寇,因为它装备技术比我们强,还是同它打游击战。……对于正在准备向我们进攻的顽固派军队,因为他们除了数量多、装备好之外,其他方面都不如我们,完全可以而且必须采取主力战、歼灭战、运动战的自卫方针,集中几万人进行会战,在会战中歼灭他。”3个月后,会战来临,粟裕只有7000人。

7月25,新四军东进,“二李”部对天鸣枪,如约让路。韩德勤急命陈泰运部、何克谦部南北夹击新四军。粟裕先向北击溃陈部,但将俘获的人、枪送回,以使陈泰运中立;然后将何克谦部包围在营溪。粟裕亲临前线,身边两名参谋被冷枪打伤,他处变不惊、镇定自若地指挥作战。新四军28日取营溪,29日进黄桥,歼顽军2000余人,接着又攻取孤山、西来等日伪据点,击退日军的两次进犯。

韩德勤唯恐新四军在苏北站稳脚跟,急于9月初分左右两翼进攻黄桥。右翼李明扬、李长江、陈泰运的部队无动作。陈毅、粟裕诱左翼顽军至营溪,将其击溃;接着派兵佯攻海安,待驻姜堰顽军出援,主力趁虚攻占姜堰,粉碎顽军断我粮道的企图。韩德勤要求新四军退出姜堰,他认为陈毅不可能接受这一条件,这样讨伐新四军就有了借口。9月27日,苏北各界军民代表大会如期召开。陈毅慷慨陈词,宣布新四军退出姜堰,以表明***顾全大局,忍让求全。但韩德勤得寸进尺,要求新四军退出苏北,退回江南。此言一出,舆论大哗,苏北各界无不谴责韩德勤出尔反尔,人心倒向新四军。新四军一举三得:一是揭露韩德勤的阴谋,赢得民心;二是加深了苏北 *** 内部的矛盾;三是集中了兵力。当时中央的意图是待黄克诚率八路军增援部队到达后,与苏北新四军合力解决韩德勤。但陈毅、粟裕已下定独立应对决心。

10月3,韩德勤调集26个团,总兵力3万余人,分3路向黄桥扑来。苏北新四军总共只有7000人,战斗部队不过5000人。粟裕巧布奇阵:以黄桥为轴心,诱敌深入;首战打战斗力最强的独立六旅;以3/4的兵力在黄桥以北设伏,以1/4的兵力守卫黄桥;守黄桥主力部署在东门,北门放1个班,西门、南门只派非战斗人员警戒;粟裕督守黄桥,陈毅坐镇黄桥西北的严徐庄,掌控全局。顽军三十三师开始进攻,11时发动总攻,被我三纵击退。14时顽独六旅从北面接近黄桥,粟裕亲自赶到北门观察。当顽军全部进入我伏击圈,陈毅、粟裕下令出击,叶飞一纵突然杀出,将顽军截成5段,逐一歼灭。顽三十三师闻北方枪声大作,判定我主力在与独六旅作战,遂急攻东门,一度突入我防线。粟裕振臂高呼:“江南增援部队过来了!”全军振奋,三纵司令陶勇身先士卒,挥舞马刀,冲进敌阵,将顽军逼出东门。4日午夜,王必成率二纵截断顽军退路。5日下午新四军对顽军主力第八十九军发起总攻,战至21时,将其全歼,又乘胜占领海安。10日,新四军与八路军在东台县白驹镇胜利会师。

经过黄桥决战,苏北大部为新四军占领,此乃华中更大根据地,对全国意义重大。

影视拍摄基地

高淳老街成了**《黄桥决战》的拍摄地,高淳县也成了全国重点拍摄基地

“九一八”事变

1931年9月18日晚,盘踞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按照精心策划的阴谋,由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嫁祸于中国军队。这就是所谓的“柳条湖事件”。日军以此为借口,突然向驻守在沈阳北大营的中国军队发动进攻。由于东北军执行“不抵抗政策”,当晚日军便攻占北大营,次日占领整个沈阳城。日军继续向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的广大地区进攻,短短4个多月内,128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日本国土35倍的中国东北全部沦陷,3000多万父老成了亡国奴。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日本对中国东北垂涎已久。“九一八”事变前,它已通过日俄战争夺取了旅顺、大连和满洲铁路沿线并派兵驻扎,这正是它能够阴谋进行事变的前提。

在1927年夏,日本内阁就在东京召开“东方会议”,制订了《对华政策纲领》,露骨地声称中国东北“在(日本)国防和国民的生存上有着重大的利害关系”。同年7月,内阁首相田中义一向天皇奏呈《帝国对满蒙之积极根本政策》(即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折”),公然宣称:“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从而确立了以“满蒙”为侵略基地的狂妄战略。

从1929年起,日军陆军参谋本部和关东军在中国东北三省先后秘密组织了四次“参谋旅行”,侦察情况,制定了侵略中国东北的作战方案。1931年6月,日本陆军参谋本部和陆军省制定“满蒙问题解决方案大纲”,确定了以武力侵占中国东北的具体步骤;7月,陆军参谋本部把攻城重炮秘密调运至沈阳,对准东北军驻地北大营;8月,日本陆军大臣南次郎在日本全国师团长会议上叫嚷:满蒙问题只有用武力解决。随后进一步做了发动此次战争的各种准备。

“九一八”事变揭开了日本对中国、进而对亚洲及太平洋地区进行全面武装侵略的序幕。

“九一八”事变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怒潮。各地人民纷纷要求抗日,反对 *** *** 的不抵抗主义。在中国***的领导和影响下,东北人民奋起抵抗,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先后出现了东北义勇军和各种抗日武装。1936年2月,东北各抗日部队统一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联军团结广大群众, 进一步开展了广泛持久的抗日武装斗争,有力地配合了中国***领导的全国抗战

“九一八”事变的发生不是偶然的,它是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吞并中国、称霸亚洲及太平洋地区而采取的一个蓄谋已久的重要侵略步骤。早在1927年夏,日本内阁在东京召开“东方会议”,制订了《对华政策纲领》,露骨地声称中国东北“在(日本)国防和国民的生存上有着重大的利害关系”。同年7月,内阁首相田中义一向天皇奏呈《帝国对满蒙之积极根本政策》(即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折”),公然宣称:“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从而确立了以“满蒙”为侵略基地的狂妄战略。1931年,日本军部秘密制订了有关侵略我国东北的方针、步骤和措施。在完成了发动侵略战争的周密准备之后,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揭开了对中国、进而对亚洲及太平洋地区进行全面武装侵略的序幕。

七七事变

日本侵略者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侵吞我国东北后,为进一步挑起全面侵华战争,陆续运兵入关。到1936年,日军已从东、西、北三面包围了北平。从1937年6月起,驻丰台的日军连续举行挑衅性的军事演习。

1937年,驻华日军悍然发动“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日本开始全面侵华,抗日战争爆发。

1937年7月7日夜,卢沟桥的日本驻军在未通知中国地方当局的情况下,径自在中国驻军阵地附近举行所谓军事演习,并诡称有一名日军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北平西南的宛平县城(今卢沟桥镇)搜查,中国守军拒绝了这一无理的要求。日军竟开始攻击中国驻军,中国驻军第29军37师219团奋起还击,进行了顽强的抵抗。当华北战事一天天扩大的时候,1937年8月13日日军又在上海发动了进攻。宛平城的枪声掀开了全民抗日的序幕。

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实现它鲸吞中国的野心而蓄意制造出来的,是它全面侵华的开始。全面侵华,在中国建立殖民统治,是日本帝国主义长期推行的方针。

日本早在明治维新时期,在确立近代天皇制的同时,迅速走上了扩张侵略的军国主义道路,并制定了以中国、朝鲜为主要侵略对象的所谓“大陆政策”。本世纪初叶,日本于日俄战争后取代俄国,在中国东北扩大殖民势力,屯驻关东军,设立殖民机构“南满铁路公司”,把东北作为对中国殖民扩张的基地。之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利用西方列强无暇东顾,极力扩大对华侵略,出兵山东,胁迫袁世凯接受日本妄图鲸吞中国的“二十一条要求”,把侵略魔掌伸向中国内地。一次大战后,日本企图通过加紧掠夺中国、朝鲜和其他亚洲国家,摆脱政治、经济危机,在1927年的“东方会议”上对侵略中国问题进行了精心策划。1931年9月18日,日本对我国东北发动突然袭击,3个多月就占领东北全境。翌年日军进攻上海(一二八事变 ),并攻占大片华北土地,威逼平津,又在东北建立伪“满洲国”、在华北搞所谓“自治运动”,妄图长期占领这些地区。1936年日本制定的总体战略计划——“国策基准”出笼后, 日本举行了一次“将官”演习,向参加演习的将官交代了全面发动侵华战争的战争部署。此后,日本增兵中国东北,抽调精锐部队关东军进驻平津一带,频繁举行军事演习进行挑衅,伺机挑起战争。 1937年7月3日,关东军参谋长东条英机向日本 *** 提议立即给中国以打击,随即于7月7日发动了“芦沟桥事变”(即“七七事变”)。7月9日,中日双方交战部队曾达成口头停火协议。但同时,日本乘机从中国东北和朝鲜抽调2万多军队和百余架飞机投入华北地区。7月17日,日本陆军参谋本部制定了《在华北行使兵力时对华战争指导纲要》,日本 *** 决定动员40万兵力,妄图用武力 *** 。历史上的今天:1945年侵华日军投降仪式

1945年9月9日,中国战区日军投降签字仪式在南京黄埔路陆军总司令部前进指挥所举行。受降席居中座的是陆军总司令何应钦:左为海军上将陈绍宽、空军上将张廷孟,右为陆军二级上将顾祝同、陆军中将萧毅肃。投降席上有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驻华日军总参谋长小林茂三郎、副总参谋长今井武夫等7人。参加受降仪式的中国方面,还有 *** 将领汤恩伯、工懋功、李明扬、郑洞国等。盟军将领有美军麦克鲁中将、柏德勒少将,英军海斯中将等。

上午9时整,何应钦将日军降书交付冈村宁次阅读签字。冈村宁次将降书一一阅读,签字时手微颤抖、签字盖章毕,低头俯视降书达50秒钟。9时6分,何应钦将蒋中正之一号命令交参谋长转送冈村宁次,冈材宁次再于受领证上签字盖章。9时10分,中国战区日本受降仪式完毕,日本代表退出会场。

何应钦向全国及全世界人士发表广播讲话,宣布南京受降仪式顺利完成。他说:“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意义的一个日子,这是八年抗战艰苦奋斗的结果,东亚及世界人类和平与繁荣亦从此升一新纪元。”

应该是:黄桥战役

黄桥战役,又称黄桥事件,是1940年10月,苏北地区的***为扩大根据地而向当地驻扎的国民革命军发起的战役。一般认为,黄桥事变是皖南事变的起因。它是新四军改编以来最著名的战役之一,该战役的进攻对象并非日军或伪军,而是参加过徐州会战的抗日将领、 *** 中央委员、江苏省主席韩德勤所属的抗日主力部队。黄桥战役 *** 新四军获得胜利并占领了姜堰,国民革命军第八十九军军长李守维阵亡。黄桥决战的胜利奠定了苏北内战大局,为实现中国***党中央提出的“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战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新四军撤出姜堰后将姜堰交给二李,韩德勤恼羞成怒。而此时部分八路军也南下苏北皖东,与江北的新四军形成了对韩德勤的南北夹击的战略态势。韩德勤为死中求生,决定先恢复黄桥失地,消灭江北新四军,以挽回危局。韩德勤调集了包括其精锐主力在内的26个团3万余人,兵分三路向新四军压来。其部署为:以韩德勤部嫡系李守维89军、翁达独立第6旅为主力,分经营溪、古溪、祖师庙、加力(地名)进攻黄桥北面和东面;以李明扬、李长江、陈太运部为右翼,以5个保安旅为左翼,分别进攻黄桥以西和以南,并掩护中路军两翼安全。(但是因为二李、陈泰运在战役中心怀二志,实际只有韩德勤本部89军15万人参见了战斗。)

新四军撤出姜堰后交给二李后,粟裕亲临黄桥前线指挥战役,陈毅在黄桥以西约20公里的严徐庄“总领全局”。 对于黄桥战役的作战方案。根据对方和我们的各种利害关系,各种主客观条件,粟裕设想了如下三个方案:“一是乘韩德勤进攻黄桥时,我们以一部主力攻占海安。 二是乘韩德勤还未向我们进攻,先以一部兵力向东发展,控制(南)通如(皋)海(门)启(东)几县,并造成北进东台的局面,以主力守卫黄桥地区。 三是以全力依托黄桥这一基点,采取攻势防御,将顽军歼灭在我工事面前。”

新四军指挥部就上述三个方案作了比较和讨论,之一个方案好处是:“我们以主力进攻海安、东台,在军事上争取主动,并且是出乎敌人意料之外,容易取得胜利;他们之一线兵力是我们三倍,兵器超过我们十几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同他们硬拼,一定要遭到很大损失,而以主力攻占海安,是避实击虚的战术,可以减少损失。“ 坏处是:”假使韩德勤以主力向黄桥进攻,我们以主力向海安进攻,在韩军主力尚未被歼情况下,断不容易把海安攻下,因为海安虽然堡垒不及委堰多,但比姜堰配置适当,工事很强;如果攻海安不下,而把黄桥丢了,不仅会影响我们的士气,增加对方气焰,尤其给群众很不好的影响,可能群众会认为新四军是打游击的,不要根据地,不要后方,蹲不长,会走的,使以后发动群众增加困难;我们以主力袭击海安是一个大兵团的运动战,如果仍采取打游击的办法,把后方挑起走,那是非常危险的。”

再讲第二个方案,好处是:“东进有绝对胜利的把握,因为那边他们部队少,战斗力很弱,我们东进去打他们,如探囊取物,可以绝对胜利;可以把东边那块地区很快创造成为根据地,以便同上海外围和江南连成一片,这是战略上的胜利;我们东进,韩德勤会分一部兵力对付我们,并且还必须分一部兵力防止我们北进东台,这样,就使他的兵力分散,防御线宽,而利于我们作战;无论人力物力,我们都能得到迅速的补充;在东边创造一块新区后,可与西边黄桥地区形成犄角之势,互相呼应,更有力的牵制敌人,取得战略优势。” 但坏处是:“在韩德勤南下前我们就东进,将在政治上蒙受不利影响;他们在东边的部队是保安一旅和保安五旅,不是韩德勤的嫡系,在营溪战斗以后,保一旅就派代表来和我们接头,愿和我们建立统一战线,如果我们东进,他们必定要依附于韩德勤和我们作对,妨碍我们统一战线的开展;我派一部东进,将使黄桥部队减少,那么黄桥未必能保卫得住;我们派部队东进,固可牵制、分散韩的兵力,但他如果下决心丢开东边,集中兵力来攻黄桥,攻下以后再回头去搞东边,这样对我就不利了。”

因此在利害比较下,新四军没有采取之一、第二方案。第三个方案好处是:“以黄桥当轴心进行攻势防御,军事上的主动权仍然操在我们手里,我们可以利用轴心向左向右自由转动,用兵依然很自如;我们依托黄桥作战,是完全的自卫,政治上有充分的理由,不仅广大群众拥护我们,上层人士也会同情、赞助,就是顽军的大部分官兵也会对他们的这种进攻不满;在黄桥作战,能得到群众有力的支援。战事爆发后,群众又踊跃参加抬伤兵,送烧饼、猪肉进行慰劳,对我军帮助的确很大;黄桥地区距离顽固派的据点相当远,约需两天行程才能到达,我可利用他开进的两天时间,进一步查清情况,采取适当部署,使胜利更有把握,尤其是他们军队越前进,离后方越远,交通的维持很困难,如果派部队维持交通,又减弱了之一线兵力,而且离后方越远,其翼侧和后方就更加暴露,更便于我们的袭击;因为他们离后方远,我们突击胜利后,追击起来更容易收效,刚才我讲了,营溪战斗的教训是我们打得太早了,所以顽军不到半夜功夫就退回乌龟壳里去了,这次顽军深入黄桥至少要两天才退得回去,部队疲劳了,两天还退不回去,而且在我们有群众工作基础的地区,他们更难退,我们就可以在几天中追击将其消灭;我们让出姜堰,继续让出加力、古溪、分界,固然可以使他们提高士气,但他们部队看见我们不打就退,也会骄傲和疏忽起来,这就给了我们突然进攻和突击的机会。另外,由于我们沿途进行了广泛的政治宣传,也会影响他们的士气,使他们内部逐渐觉悟到不愿打自己人。兵法里说,攻敌之心,以老其师,就是这个意思。”

对各种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以后,粟裕命大部主力在城外埋伏,仅以少部兵力守城。由于陈毅等在黄桥决战前对二李和陈泰运做了大量争取工作,使得他们保持中立,因此,在二李接到韩德勤命令后,只稍稍推进了一点就停了下来。加上左路军保安旅又多系乌合之众,害怕被歼,畏缩不前,实际上形成了韩德勤孤军深入的态势。这样利于我军对李守维、翁达的中路军实行分割包围,各个击破。新四军的战略部署是,以第三纵队坚守黄桥,之一、第二纵队隐蔽于敌主攻方向两侧,并先以一部采取运动防御,诱敌进入我黄桥阵地前沿,即全线出击,以分割包围手段,逐一歼灭之。

10月4日下午3时,新四军之一纵队在高桥、周家庄之线将由古溪经高桥向黄桥前进之韩德勤军截成数段,查明该部队确系独立第六旅。该部队遭新四军之一纵队截击,大部溃散,一部消灭,其第十七团向古溪方向逃窜。根据上述情况,新四军令之一、第二纵队以猛烈果敢动作,迅速将独立第六旅全部消灭,务于黄昏以前继续南下,仍于晚上十二时实施总攻黄桥以东之韩德勤军。令第三纵队继续以全力固守黄桥,特别注意东西两面,防止韩德勤军乘隙偷袭,并且以少数部队挺进到工事前方向的韩德勤军侧后实行袭扰,阻止其猛扑黄桥。这样处置后,进攻黄桥之韩德勤军因独立第六旅被截击,其第二梯队已无进攻能力。至黄昏时,独立第六旅之大部被新四军之一纵队歼灭,仅有残余部队退守高桥西南之张家庄、八尺沟一带进行顽抗。新四军之一纵队急于围歼此残余部队而未能迅速南下。

10月4日下午6时,新四军之一纵队全部仍然在高桥附近与独立第六旅残部纠缠中,而第二纵队进至八字桥后行动不明。黄桥东面之韩德勤军第三十三师正在集结,准备于五日拂晓总攻,其第二梯队(估计系之一一七师)已进至西官庄、刘家堡之线,有于次日拂晓配合第三十三师作第三次猛攻黄桥之企图。依据上述情况,新四军处置如下:令第三纵队于四日晚十二时,以两个团兵力出击黄桥东面之韩德勤军,以打破其拂晓的总攻击,并配合新四军突击兵团夹击该敌;令之一纵队将围困于张家庄之独立第六旅残部交由指挥部特务营负责解决,该纵主力立即全部南下,经何家桥.太平桥向刘家堡、野屋基之韩德勤军侧后攻击。在此处置后,新四军第二纵队已于四日午夜十二时进占分界,与韩德勤军稍事接触后即继续由分界向黄桥攻击前进。之一纵队即由高桥经八字桥南下。第三纵队则于五日凌晨二时左右,以两个团兵力出击,使黄桥东面之韩德勤军第三次总攻又被击破。但是,由于之一、第二纵队还没有于预定时间到达黄桥东郊,以致不能如期于五日凌晨以前解决黄桥东面之韩德勤军。

韩德勤军为扭转不利的局面,拼命猛攻黄桥,以猛烈的炮火掩护部队向东门进攻。新四军防御工事大部被毁,部队伤亡很大。韩德勤军89军第33师以三个团兵力发动总攻,其中一部在尘土硝烟中突进了东门。此时,黄桥守卫战进入了最紧张的阶段。新四军守城兵力十分有限,情况异常危急。粟裕深知:黄桥如果失守,对89军的包围圈被突破,在完全无预备队增援的情况下,不仅战役任务不能完成,几个纵队势将被敌人分割,被迫分散活动,形成打游击的局面,后果不堪设想。关键时刻,他把“前指”包括炊事员在内的全体人员组织起来,编成突击队,亲自带队跑步冲往东门。其指挥若定、身先士卒的英勇行动,令指战员们深受鼓舞。在这时,有报告说奉命增援的江南部队一个主力营(老四团第二营)己到距黄桥仅10公里的季家市。粟裕振臂高呼:“同志们,江南增援部队过来了!”部队立即士气大振,在纵队司令员陶勇和纵队参谋长张震东的率领下向敌人扑去,终于夺回了东门。

此后,战局出现了对新四军极为有利的转折:新四军之一纵队经黄桥东北的八字桥插到东面的分界,第二纵队己由八字桥与黄桥之间南下,与守卫黄桥之第三纵队完成了对己经进入黄桥以东地区的李守维部的合围。至此,新四军己完全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

10月5日凌晨3时,黄桥以东之西官庄附近枪声甚密,新四军第二纵队已经抄袭敌后,但未取指挥部得联络。粟裕乃急令第三纵队已出击之两个团迅速猛攻,以打破韩德勤军拂晓攻击。在此处置后,韩德勤军拂晓总攻又告失败。其第八十九军大部集结在黄桥东北大焦庄、小二房庄、罗家庄、何家塘、何家庄、野屋基、胡家堡之线,准备最后猛扑黄桥或固守待援。在上述情况下,粟裕决心之一、第二、第三纵队于下午实行总攻。 10月5日上午8时,新四军第二纵队已由分界进至刘家堡、西官庄一带,其一部已进至大焦庄与第三纵队前哨部队取得联络。之一纵队则已进至八字桥以南地区与韩德勤军对峙。此时新四军指挥部得到情报,韩德勤军增援部队约八个团已进至黄桥东北不远的地方。我们本拟于十月五日黄昏总攻。接此消息,陈毅估计韩德勤军增援部队虽没有八个团,但二三个团或有可能,为在其增援部队到达之前,先解决当面之韩德勤军,决心尽量提前实行总攻。粟裕令第二纵队派兵一部向分界方向阻止敌增援部队,主力迅速向西攻击。但来不及向突击兵团传达命令,便采取了如下办法:令第三纵队首先以小部队向黄桥以东之韩德勤军佯攻,引起韩德勤军回击,造成浓密枪声,以此作为新四军同之一、第二纵队之联络信号。战场上,枪声就是命令,之一纵队闻枪声而迅速南下,第二纵队闻枪声迅速西进。待至5日11时半,粟裕再令第三纵队全部出击。在新四军的全面进攻之下,韩德勤军第三十三师全部动摇溃退,在新四军第二、第三纵队东西突击下大部被消灭,一部向东北突围退至野屋基、何家塘之线,与其军部及之一一七师靠拢。新四军之一纵队已进至野屋基以东、以北与韩德勤军激战。至下午5时,韩德勤军军部及之一一七师仍固守野屋基附近各村庄,企图待援或于黄昏后突围。晚上9时,韩德勤军大部主力已被新四军解决,整个战斗可说已初步结束。

因此,粟裕立即下达如下追击命令: “(一)情况(略) (二)各部应不顾疲劳,不惜一切牺牲,不重缴获,而在于乘胜追击以占领海安。 (三)追击任务及路线区分如下:(1)之一纵队由现地(野屋基)经八字桥、古溪,向营溪、孙家庄,经胡家集渡运盐河,由海安以西向海安进击。(2)第二纵队由现地(何家塘)经太平桥、古溪以南芦家桥、小塔头桥、花园桥、祖师庙,由海安以南向海安进击。(3)第三纵队由现地(大焦庄)经分界、搬经、加力、花园桥以东,由柴湾镇以北渡运盐河,经立发桥绕攻海安东北,截断海安顽军向东台之退路。(4)各部自行酌派兵力打扫战场,收容伤兵,应将主力之大部迅速兼程前进,务于十月六日早晨到达海安。 (5)我随中央纵队前进。”

10月5日早晨新四军缴获韩德勤军第三十三师电报,得悉其请求韩部从海安派之一一七师之七〇一团,经由分界迅速增援黄桥。粟裕据此电报判断韩德勤军第七〇一团尚在营溪附近,有经分界向黄桥增援之可能。但若该团得知第三十三师已被消灭,亦有退至营溪和海安之可能。因此,粟裕命令追击部队注意在海安外围歼灭第七〇一团,不使其退守海安,以利于新四军进占海安。但5日晚上,新四军部队疲劳,同时退守野屋基之敌未能完全解决,因此未能达成于6日早晨占领海安的任务。10月6日拂晓,各追击部队才从八字桥、野屋基、黄桥附近分路向海安追击,乘势歼灭第八十九军军部,军长李守维仓皇逃窜,失足没顶于挖尺沟中,韩德勤眼看败局己定,绝望中率残部向兴化方向逃去。至6日下午始进至营溪附近,而新四军第二纵队则在营溪附近与韩德勤军接触,战斗三四小时尚未解决。这时情况虽不明照,但估计该部必系第七〇一团。因此,粟裕决定以第二纵队全力解决营溪之敌,而以之一纵队迅速出动,其先头部队经孙家庄由胡家集渡运盐河,务于10月7日早晨确实占领海安。第三纵队则仍照原定路线追击前进。

从1940年10月3日至10月6日,粟裕指挥新四军经过多次战斗,共歼灭韩德勤部共计一万一千余人,第八十九军军长李守维溺毙,独立第六旅旅长翁达及旅、团长数人阵亡,俘虏三十三师师长孙启人,九十九旅旅长苗瑞林、一一七师参谋长等师、旅、团军官30余名,下级军官600名;缴获长短枪3800余支,轻、重机枪189挺,山炮3门,迫击炮59门及大量弹药和军需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