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丝带开放

奥运会08
冰丝带开放
导读:7月9日,国家速滑馆“冰丝带”正式对公众开放,6000平方米的冬奥会“原装”冰面可供公众滑行。国家速滑馆又称“冰丝带”,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标志性建筑,也是北京赛区唯一新建的冰上竞赛场馆,拥有亚洲更大的全冰面设计,是北京2022年冬奥会速

7月9日,国家速滑馆“冰丝带”正式对公众开放,6000平方米的冬奥会“原装”冰面可供公众滑行。国家速滑馆又称“冰丝带”,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标志性建筑,也是北京赛区唯一新建的冰上竞赛场馆,拥有亚洲更大的全冰面设计,是北京2022年冬奥会速度滑冰项目的比赛场馆。

在北京冬奥会期间,“冰丝带”里共进行了14个小项的比赛,有来自27个国家和地区的166名运动员参赛,13次刷新奥运会纪录,其中1次打破世界纪录。至此,北京冬奥会追平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并列成为史上诞生速度滑冰奥运会纪录最多的一届冬奥会。

冰丝带特点

“冰丝带”是冬奥历史上之一个使用二氧化碳作为制冷剂的速滑场馆。约12万平方米的全冰面设计,碳排放趋近于零,相比氟利昂系统,直接碳排放减少25000吨。此外,制冷产生的余热用于运动员生活热水、融冰池融冰等方面,一年可节省约200万度电,实现了低碳节能。

国际领先的制冰技术,采用分区制冷、精准温控,冰面温差可控制在05℃以内,温差越小,冰面越平整,硬度越均匀,越利于滑行,有利于提高运动员的竞技速度。

12万平方米的内场可以全部制冰覆盖,冰面采用分区制冷方式,做到对每一块冰面单独控温,整个场馆可实现同时开展冰球、速度滑冰、花样滑冰、冰壶等各类群众性冰上运动。

对北京冬奥会国家速滑馆“冰丝带”进行简要的介绍,以此看看“冰丝带”可以频频诞生世界纪录的原因。

2022年北京冬奥会市区内唯一新建场馆,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将以极具科技感和未来感的形象,亮相世界。作为“冰丝带”的工程设计方,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在科技创新发展力的促进下,始终致力于将科技融入冬奥,打造科技奥运,促成“双奥之城“再一次的蜕变。

国家速滑馆自2017年开始施工建设以来,无论是从建造技术、还是建设速度,均体现了我国当前建筑行业的更高水平。其主场馆建筑面积约8万平方米,高度33米,能容纳约12000名观众。作为北京冬奥会大道速滑比赛场地,国家速滑馆采用了全冰面设计,是目前亚洲更大的冰面,它还是全世界更大的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冷系统的冰面。采用二氧化碳制冷会非常均匀,不会出现各个部位温度不一样、冰面硬度不均匀的情况,这对于速度滑冰这样的高水平竞技来说是关键性的因素。

场馆采用分模块控制单元,可以将冰面划分为若干区域,根据不同项目分区域、分标准进行制冰,“最快的冰”也将实现。以采用全冰面设计,也是充分考虑赛后利用,为适应多种需求的群众性健身提供硬件支撑。场馆平时可接待超过2000名市民同时开展冰球、速度滑冰、花样滑冰、冰壶等所有冰上运动,赛后实现可持续利用。

外形上,国家速滑馆由22条晶莹美丽的“丝带”状曲面玻璃幕墙环绕,内置结构采用的双曲面马鞍形单层索网结构屋面设计,能够极大地节约材料,用钢量仅为传统屋面的四分之一。

正是这些精巧技术构造与工程师们的努力,“冰丝带”才得以可以频频诞生世界纪录。

2022冬奥会会徽的设计者是林存真。

2017年12月15日,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这座传承2008年奥运会元素、又将迎来2022年冬奥会的“双奥”场馆,见证了奥林匹克运动史上的又一重要时刻:2022年北京冬奥会会徽“冬梦”和冬残奥会会徽“飞跃”,在此揭开面纱。

2022北京冬奥会会徽以汉字“冬”为灵感来源,运用中国书法的艺术形态,将厚重的东方文化底蕴与国际化的现代风格融为一体,呈现出新时代的中国新形象、新梦想。

传递出新时代中国为办好北京冬奥会,圆冬奥之梦,实现“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目标,圆体育强国之梦,推动世界冰雪运动发展,为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做出新贡献的不懈努力和美好追求。

2022冬奥会的吉祥物

2019年9月17日晚,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吉祥物在北京市石景山区首钢园区国家冬季运动训练中心冰球馆揭开神秘面纱。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名为“冰墩墩”,形象来源于国宝大熊猫。冬残奥会吉祥物“雪容融”,形象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大红灯笼。

熊猫是世界公认的中国国宝,形象友好可爱、憨态可掬,深受各国人民尤其是青少年的喜爱。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以熊猫为原型进行设计创作。将熊猫形象与富有超能量的冰晶外壳相结合,体现了冬季冰雪运动和现代科技特点。

头部外壳造型取自冰雪运动头盔,装饰彩色光环,其灵感源自于北京冬奥会的国家速滑馆——“冰丝带”,流动的明亮色彩线条象征着冰雪运动的赛道和5G高科技;

左手掌心的心形图案,代表着主办国对全世界朋友的热情欢迎。整体形象酷似航天员,寓意创造非凡、探索未来,体现了追求卓越、引领时代,以及面向未来的无限可能。

基本信息

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OlympicWinterGames),简称为冬季奥运会、冬奥会。主要由全世界地区举行,是世界规模更大的冬季综合性运动会,每四年举办一届,1994年起与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相间举行。参与国分布在世界各地,包括欧洲、非洲、美洲、亚洲、大洋洲。由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InternationalOlympicCommittee)主办。按实际举行次数计算届数。

1986年,国际奥委会全会决定把冬季奥运会和夏季奥运会从1994年起分开,每两年间隔举行,1992年冬季奥运会是最后一届与夏季奥运会同年举行的冬奥会。自1924年开始第1届,截至2018年共举办了23届,每四年一届。

第24届冬奥会于2022年02月04日至02月20日在中国北京和张家口以及延庆举行。

发展历史

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源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一些冰雪运动如滑雪、滑雪撬、滑冰、冰球等项目在欧美国家逐渐得到普及和发展。1887年挪威成立了世界上之一个滑雪俱乐部。1890年加拿大成立了世界上之一个冰球协会。1892年国际滑冰联盟在荷兰成立。1893年,在阿姆斯特丹举行了首届男子速度滑冰锦标赛。1908年,法国成立了世界范围的国际冰球联合会。在冰雪运动日益普及的情况下,现代奥运会创始人顾拜旦建议单独举办冬季奥运会。但由于1901年北欧两项运动在欧洲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成功举行而被拖延。

1908年第4届夏季奥运会上增加了花样滑冰项目。1920年第7届夏季奥运会上,国际奥委会拒绝接受北欧两项项目,而增加了冰球项目。花样滑冰和冰球加入奥运会后引起了观众的极大兴趣,但因天气条件给组织者带来诸多不便,尽管这两个项目都提前在4月份进行,但大多数比赛和奥运会的开幕式在8月中旬才举行。这使得一届奥运会要长达5个月的时间,在人力、物力上耗费太大。鉴于此,人们倾向于把冰雪项目从奥运会中分离出来,单独进行冰雪项目的奥运会。

正式的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始于1924年。当时,在法国的夏蒙尼市承办了当时被称为“冬季运动周”的运动会,两年后国际奥委会正式将其更名为第1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冬季奥运会最初规定每4年举行一次,与夏季奥运会在同年和同一国家举行。从1928年的第2届冬奥会开始,冬季奥运会与夏季奥运会的举办地点改在不同的国家举行。1994年起,冬奥会与夏奥会以2年为相隔交叉举行。为将冬奥会与夏奥会时间错开,故只有1992年冬奥会与1994年冬奥会相隔2年。

基本简介

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简称为冬季奥运会、冬奥会。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办的世界性冬季项目运动会。冬季奥运会每隔4年举行一届,并与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同一年内举行。1994年起,冬奥会与夏奥会以2年为相隔交叉举行。按实际举行次数计算届数。

该赛事的主要特征是在冰上和雪地举行的冬季运动,如滑冰、滑雪等适合在冬季举行的项目。之一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于1924年在法国的夏慕尼举行。

1986年,国际奥委会全会决定将冬季奥运会和夏季奥运会从1994年起分开每两年间隔举行,1992年冬季奥运会是最后一届与夏季奥运会同年举行的冬奥会。

1908年第四届和1920年第七届奥运会,曾将花样滑冰、冰球列为比赛项目。1924年第八届奥运会前,在法国的夏蒙尼举行国际体育周,并进行冬季运动项目比赛。1925年国际奥委会布拉格会议决定每4年举行1次这类运动会,并将夏蒙尼国际体育周作为之一届冬季奥运会。冬季奥运会的比赛项目目前有:冰球、滑冰(速度滑冰、花样滑冰)、滑雪(高山滑雪、越野滑雪、跳台滑雪)、现代冬季两项(滑雪+射击)、有舵雪橇和无舵雪橇。2002年美国盐湖城冬奥会中,我国短道速滑选手(大杨扬)为中国实现了中国冬奥会金牌零的突破。

2022年北京冬奥会唯一新建的冰上竞赛场馆是国家速滑馆

国家速滑馆又称为“冰丝带”,位于北京市朝阳区近奥林匹克公园林萃路2号,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北京主赛区标志性场馆、唯一新建的冰上竞赛场馆。

国家速滑馆的设计理念来自一个冰和速度结合的创意,22条丝带就像运动员滑过的痕迹,象征速度和 *** 。

国家速滑馆将作为北京冬奥会大道速滑比赛场地。拥有亚洲更大的全冰面设计,冰面面积达12万平方米。平时可接待超过2000人同时开展冰球、速度滑冰、花样滑冰、冰壶等所有冰上运动。

国家速滑馆的建筑特点:

国家速滑馆“冰丝带”采用世界跨度更大的单层双向正交马鞍形索网屋面,用钢量仅为传统屋面的四分之一。

国家速滑馆是世界上首个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的冬奥速滑场馆。该技术是世界上比较先进环保的制冰技术,碳排放值趋近于零,制冰能效大幅提升。

赛后冰面可进行分区制冷,对每块冰单独控温,实现场馆“同时运行、不同使用”。场馆制冰系统集成设计和冰板结构设计两个关键设计方案已取得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