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瑞克森的怪诞人生经历和乐观主义,成就了伟大的催眠大师

欧洲杯04
艾瑞克森的怪诞人生经历和乐观主义,成就了伟大的催眠大师
导读:“只有当一个人自己感觉到需要自我改变的时候,你才有可能真正的改变他。”之一次听到米尔顿艾瑞克森的故事时,真的被惊艳到了,不是因为他是多么伟大的催眠师,将催眠从巫术变成了一门真真实实心理治疗 *** 的之一人,而是他的传奇经历,那种一辈子企及不到的

“只有当一个人自己感觉到需要自我改变的时候,你才有可能真正的改变他。”

之一次听到米尔顿艾瑞克森的故事时,真的被惊艳到了,不是因为他是多么伟大的催眠师,将催眠从巫术变成了一门真真实实心理治疗 *** 的之一人,而是他的传奇经历,那种一辈子企及不到的垂涎,平凡人如此的遭遇,早就被湮没于尘世的苟且之中了。国内某知名心理学家曾言:如果让他有艾瑞克森般的瘫痪经历,他愿意减寿来换取。

艾瑞克森出生于二十世纪初,一个贫寒之家,天生音盲、色盲,还伴有阅读障碍,身体还不好,患有心律不齐。从小就不知道音乐的美妙之处,在他六岁时路过教堂门口,看到一群人陶醉在一片嘈杂之中,其实是在唱颂歌,小小的他就有心观察,这群人为何如此的陶醉?过了很久,他“恍然大悟“,原来是他们的气息是一样,只要一群人保持同样的呼吸频率就会有幸福感。

得出此结论的小艾瑞克森,就会刻意地练习同频的呼吸,在别人看来很怪异,但他乐在其中,日积月累的练习也带来相得益彰的妙处,这在他以后的催眠中,被很好地惯用。其实很多人不太习惯和他人保持同一频率的呼吸,如果不是刻意练习,会显得杂乱而无序。之前在妈妈睡觉时,刻意和她保持同一呼吸,一会就走神,或者她无意识地改变呼吸频率,我们都有些惧怕这份同频共振的连结。

由于缺乏律感,艾瑞克森也无法识别语调,所幸他没有出生在中国,在如此丰富的语境中,将有多么的不适。艾瑞克森还天生是色盲,在他的视觉中,只有紫色,他不以为意,偏爱紫色,将家中装饰、衣着等都换成紫色,彰显自己这特有的风格;阅读障碍使他从来不知道字典可以快速查找,每次他查找单词总是从头一页一页地翻,当有一天发现字典竟然可以从中间页面快速查找时,激动不已。

更大的灾难发生在艾瑞克森17岁时,那一年他患了小儿麻痹症,也挺神奇的了,一般都在幼年时期患小儿麻痹症,艾瑞克森却在接近成年时遭遇。患病的他,全身动弹不得,只有嘴巴和眼睛可以活动。当三个医生来家里出诊时,纷纷断言他活不过当晚,面对如此的权威诊断,艾瑞克森不信认可这份权威施加,他暗示自己一定可以活到第二天,并且还会不止第二天。

于是第二天,医生们再次来到艾瑞克森家时,发现他精神气颇佳时,甚为吃惊,再次诊断后,下定结论:艾瑞克森只会如此了,一辈子瘫痪,再也无法行动了。在享受打破医生预言自己死亡后,艾瑞克森又开始了挑战,他相信自己依然能够再次打破这份宣判。当他全身瘫痪时,随之带来的是彻底的放松,是思想意识下无法触及到的放松,然后沉浸在思考中,去追溯曾经最欢快的时光,蓦然跳出他儿时摘苹果的一个画面,他是如此渴望再次成为那样健康的人,仔细回想画面的每一个细节,不断地给自己暗示,经过很多很多次暗示的尝试与积极自我治疗,潜意识被他成功唤醒了这份悸动的能量。数年后,他不仅站了起来,还在一个夏天,靠一艘独木舟、简单的粮食和露营设备以及一点点钱,独自一人畅游了一次密西西比河。

这段传奇的经历对于艾瑞克森以后的催眠带来怎样的帮助与促进?只有他自己知晓,毕竟再怎么向他人描述也只是个人的经验和感悟,但毋庸置疑的是,他的催眠帮助了很多人,也影响着很多人。在往后的人生里,小儿麻痹症的后遗症跟随了艾里克森一辈子,不断萎缩的肌肉、视力和听力也不断在减损,还患有痛风和轻微的肺气肿。70岁以后,只能坐轮椅,每天早上起床都要经历很久的疼痛管理,总是从积极面看待一切。

尽管不断遭受命运的一系列打击,但艾里克森对他内在的力量一直保持着全然的信任与乐观。他在老年时说到:“今天凌晨4点,我觉得我可能会死掉,中午的时候,我很高兴我还活着,我从中午一直高兴到现在。”经历过种种磨难与挫折,艾里克森深深地懂得,意识或头脑中没有答案,如果只是问头脑“我该怎么办”,那么是永远找不到答案的,但每当他问自己更深的内在的潜意识时,潜意识总能告诉他答案。这是他的天赋异禀之处,也正如,承受了多大的痛苦,就浇灌了多大的天赋。

后来艾瑞克森慢慢研究催眠,并将其用在治疗过程中,他会建议他们接纳“问题”,同时用更优雅的方式去和“问题”共舞,而不会像很多人一样都将自己的一些“问题”视为敌人,试图消灭它。与潜意识较量的后果往往是掉入陷阱而不自知,两败俱伤的连结。

正如他所说:“ 治疗师的任务是移除阻碍病人成长的障碍。没有必要去做所有的事情,没有必要灌输给病人成长的欲望,没有必要灌输给他们自我实现个体所具有的种种特点为,例如好奇心、意志力、对生活的热情、关怀、忠诚等。咨询师要做的是确定障碍并且移除障碍,剩下的工作受到病人自身自我实现力量的推动,会自然而然地完成。”所以每个人都是自己的治疗师,也没有人真的知道对方的潜意识是怎样,只有自己慢慢探索,不需要执拗与对抗,与“问题”共处,看到它、关心它,也许有一天自然而然地浮现答案——只在自己的心中。

艾瑞克森是精彩的一生,也是苦难史,上天关闭了他很多的闸道,但他丝毫不受影响,总是站在另一个层面,好奇地探究。在他心中就没有不幸之事,所拥有的一切都值得感念和珍惜,即使遭遇各种病痛折磨,仍然保持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不是刻意的假以而言,而是真心地爱着这一切,越乐观越通透。

愿我们都能连结生命的本源,与自己和解、与自己相处,找到各自的生命答案,正如艾瑞克森的弟子吉里根所言——这是他从老师那里学到的更好的东西:当你不知道该怎么做时,就试着放松下来,对内心深处的潜意识说,请你教我。

以人格特征为标准划分年龄阶段

艾里克森(1902~1994)划分标准是心理社会危机

(1)认为现代人的一切心理上的变态都是人的本性需要和社会要求不相适应乃至失调所致;

(2)人在克服心理与社会的矛盾和危机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个体的心理社会经验;

心理社会经验能帮助我们度过矛盾和危机。

(3)从本质上讲,社会环境决定了与任何特定阶段和相联系的危机能否获得积极的解决

(什么阶段做什么事)失败也是经验,允许试错,接纳

1弗洛伊德强调性本能和生物因素的作用,认为性本能是人格发展的驱动力。而埃里克森既承认性本能和生物因素的作用,同时更强调文化和社会因素的作用。

    2弗洛伊德将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五个阶段:口欲期(0~1岁)、肛欲期(1~3岁)、性器期(3~5岁)、潜伏期(5~12岁左右)、生殖期(11到12岁开始)。

  而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包括人生的整个时期,共八个阶段。

之一阶段( 0-15岁):信任感—怀疑感,希望品质

在出生后的之一年中,儿童完全依赖他人。(无条件接纳。话唠一样给婴儿说话,深情看着,抱着,被细心照顾被全方位关注,孩子感觉温暖安全的。)能顺产就顺产,产道的挤压让孩子努力。

婴儿能够得到的温暖、抚摸、爱和生理方面的关怀,获得满足,就会形成对他人信任的倾向。

父母对孩子不够关心,孩子在需要时得不到关怀,父母的冷淡、漠然或感情上拒绝,则会使孩子形成对他人怀疑的倾向

怀疑可能导致孩子以后发展中的不安全感、猜疑和与他人建立关系时的困难

这一阶段危机如果成功解决,人格中便形成了希望的品质。成年后,性格倾向于乐观、开朗、信任、活跃、安详,充满朝气和对未来的希望,相信自己的希望能够实现,富于理想,敢于冒险,不怕挫折和失败;

    如果不能成功解决,儿童的人格中便形成了恐惧的特质,成年后性格倾向于悲观、多疑、抑郁、烦躁、不信任人、缺乏安全感,非常害怕被抛弃,胆小懦弱等。有些人一生中对他人都是疏远的和退缩的,不相信他人,对外界不信任。

婴儿前期教育意义

1给予足够多的爱、关心、温暖、抚摸;

2及时的回应生理需求。

不要怕“惯”,给再多的爱都不为过。

妈妈情绪平和,耐心陪伴,多陪点儿。

第二阶段(15-3岁): 自主感—羞耻感,意志品质

在这一阶段,儿童开始会爬、触摸、探索和自己做事的愿望,表现自控能力的增强。

控制大小便。不要急着纠正家长认为的错误,穿鞋子反着)

父母通过鼓励孩子尝试新本领来培养孩子自主的意识(鼓励创造)

不过,在孩子笨手笨脚的尝试中经常会出现各种“事故”(长大之后的趣事)

如果父母的嘲笑伤害了孩子,或一切包办代替对孩子过度保护,都可能使孩子怀疑自己的能力,对自己的行为感到羞耻。容易固着在这个阶段。

如果这一阶段自主性多于害羞、怀疑,危机得到成功积极解决,就会形成意志的品质。成年后性格倾向于坚强、独立、自我克制、果断、自律、有决心、遵纪守法、不怕困难;

  如果不能成功解决危机,则形成自我怀疑的人格特征。成年后性格倾向于意志薄弱、依附、敷衍、半途而废、犹豫不决等。

我  这个字出现,分化。边界清晰。

一、保护过度,包办代替。

      孩子自觉性差、没有主见、依耐性强,潜能抑制、能力弱化、特别粘人,对自己的能力产生疑虑、羞怯

二、放任自流,太过纵容。

      就没有规则,不讲卫生、浪费等生活习惯,不利于社会化。

三、过分严厉,限制太严。稍有差错就斥责、打骂。

      让孩子有太多的挫败感 ,会形成孩子的双面人格:怀疑自己、谨小慎微、胆小、害羞;暴力待人。

用手和脚探索这个世界。尿裤子,吵一顿,一会儿又尿了。

谈规则,谈不拢,用消退不理睬他。爱他,又坚持规则。不要大声斥责,打骂。不然谨小慎微暴力对待。

可以从正向方面读上面一段话。

婴儿后期教育意义

1、鼓励孩子尝试新事物以获得自主意识;

如果不愿意尝试,不要逼孩子。

2、对笨手笨脚的行为不可嘲笑以免产生羞耻感;

(具体赞美,及时强化,行为单一,一段只强化一个行动)

3、给予支持但不可给予包办;

4、给予自由但不可缺失规则。

5、不可故意逗孩子,因为孩子也有尊严!(扒裤子,叫亲妈)

6、不可给孩子贴标签!

对于来访者也是一样。不想说也可以不说。咨询师如何看他。不认可,顾虑。像婴儿后期。

第三阶段(3-6岁):主动感—内疚感,目标品质

这一时期的儿童不只是简单的自控,他们开始表现出主动精神

通过游戏,儿童学习制定计划和执行任务这一阶段中,儿童通过模仿生活真实情景的游戏活动,学习社会技能和角色

如果父母总是严厉批评孩子,不让他们玩游戏,不鼓励他们提问,会让孩子认为积极主动参与活动是件错事,产生内疚感

主题玩儿、游戏。语言敏感期,学英语熏陶。不要去只学知识的幼儿园。传统文化。

不能叫打回去,如果他可以他早打回去了。发生冲突,不要讲很多道理。这个时候需要角色扮演。展示。也不能过度扮演,容易欺负其他人了。

小孩儿下手没轻重。

幼儿教育的意义

1、培养主动进取的精神;

2、对孩子十万个为什么予以耐心;(养成读书的习惯,分房)

3、注重孩子和其它小伙伴的关系;

4、多鼓励积极参与游戏,少批评。

5、学会夸奖:夸具体细节不夸全部,夸努力不夸聪明!不要夸宝宝真棒,好宝宝!

第四阶段( 6-12岁):勤奋感—自卑感,能力品质

儿童的世界以极快的速度扩展到家庭以外

在学校,儿童开始学习那些社会认为重要的技能(找个好老师很重要)

如果儿童中因为自己富有成效的活动而得到赞扬,他们就会形成勤奋的倾向

如果儿童的努力总是被斥为幼稚和做得不到位,他们就会形成自卑的倾向

父母和家庭以外的成人起同等重要的作用

催眠,错过了孩子的年龄段,无论什么时候,对孩子好就行。

儿童期教育意义

1、在学习与活动中予以肯定,培养勤奋的习惯;

2、对于不是足够优秀的孩子少批评、多鼓励;

3、肯定孩子努力的态度;

4、多运用暗示的作用(罗森塔尔效应)。

有的人以为测验万能论。这样的背景下做的试验。随意给的名单。说这几个优秀有成就。

暗示效应,罗森塔尔效应。

父母的嘴都是开过光的。皮格马利翁效应。

第五阶段(12-18岁):角色同一性——角色混乱,诚实品质

心理和身体的成熟带来新的感觉、新的躯体和新的态度

必须把自己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在自我感觉上整合起来,将自己各种矛盾的经历整合起来,形成同一的自我

无法形成这种角色认同的人会陷入角色混乱的痛苦,因为他们无法确定自己是谁,不知道该何去何从

身体心理快速成熟,发展出新的态度。我是谁,他们怎么看我,我该去哪里

青少年的教育意义

1、父母、教师应与其建立良好关系,做青少年 转变的有力支持;

2、转变态度;(尊重接纳温和)

3、帮助青少年开阔视野,早日达到自我同一。(少年维特之烦恼)

关系之一位,相信,当专家当英雄,不挑剔指责

第六阶段(18-25岁):亲密感对孤独感,爱的品质

个体感到自己在生活中有亲近他人的需要(闺蜜,朋友,没有朋友感觉孤独)

亲近感即指“一种关心他人并与他们同甘共苦的能力”

确立了稳定的角色认同后,一个人便会准备与他人分享生活中的爱或深厚的友谊

如果无法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会陷入深深的孤独感,这种情况常常给以后阶段的发展带来困难(适当谈恋爱,没有到谈婚论嫁的阶段)

培养“爱人“的能力。大学里学会谈恋爱,经验能力

第七阶段(25-65岁):繁衍感—停滞感,关心品质

使人保持平衡的主要动力来自指导下一代的兴趣。如果没有孩子,希望繁衍生命延续

通过关心自己、关心自己的孩子和关心后代体现出来。

人到中年要能够放眼整个社会,关心他人幸福并为之贡献自己的力量,获得繁衍感

无法做到这一点的人将处于一种只关心自己的需求和舒适的自我专注状态,生活停滞,人会感到痛苦,忧郁寡欢,不能自拔。(孩子是桥梁)

奋斗,照顾家庭,有儿子动力足

第八阶段(65岁以上):完善感—失望感 ,智慧贤明品质

一个人必须要能够抱着接受自己和满意的态度回顾一生

一生充实和对自己负责的人会有一种完满感,可以带着尊严面对衰老和死亡

如果带着遗憾看从前的生活,人会有失望感,背负痛心和懊悔,觉得生活中失去了很多机会,自己失败了,而一切重新开始晚矣。衰老和死亡的威胁便成了恐惧和消沉的根源。

答案:(1)儿童行为既是心理的,又是认识的,注重自我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心理社会机制。

( 2)发展是一个进化过程,一个人无论何时都兼为一个机体、一个自我、一个社会成员。

(3)人的本性最初既不好, 也不坏,但有向任何一方面发展的可能性。

( 4)艾里克森以自我渐成为中心,把人格发展分为八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