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届奥运会中最让你感动的故事是什么?

奥运会024
在历届奥运会中最让你感动的故事是什么?
导读:我心里的奥运冠军是冰雪英雄:申雪赵宏博,花滑届的伉俪,用冰上舞姿迷倒亿万观众,得到世界的贺彩,成为中国史上之一对双人滑奥运冠军,还3次夺得世锦赛冠军,6次夺得大奖赛总决赛冠军,3次夺得四大洲锦标赛冠军,还入选花滑名人堂。真正的强大是为了每一

我心里的奥运冠军是冰雪英雄:申雪赵宏博,花滑届的伉俪,用冰上舞姿迷倒亿万观众,得到世界的贺彩,成为中国史上之一对双人滑奥运冠军,还3次夺得世锦赛冠军,6次夺得大奖赛总决赛冠军,3次夺得四大洲锦标赛冠军,还入选花滑名人堂。真正的强大是为了每一毫米的改变搏出全力。2022年北京冬奥会即将盛大举办,期待冰雪健儿勇夺奥运奖牌,在家门口给大家带来精彩的奥运比赛。

  张怡宁:

  北京奥运会宣誓

  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开始,每一届奥运会开幕式上都有一个运动员宣誓环节,虽然很多运动员的名字并不能被广大体育迷记住,但无一例外,每一届宣誓的队员所从事的项目都是该国更流行的运动。2008年,这个机会落到了有“国球”之称的中国乒乓球队员张怡宁身上。无论从比赛成绩、公众形象等各方面考虑,张怡宁都是当之无愧。

  其实,张怡宁和李隼师徒大概在奥运开始之前一个多月就得到了一点口风,只是出于保密起见后来就没有了音讯,张怡宁得到这个消息也是大吃一惊。当有朋友提醒她可能会用英文发言的时候,张怡宁有点担心了,用她自己的话说“用母语说还好,用英文说”,当有朋友跟她开玩笑“要用中文和英文各说一遍”时,张怡宁更担心了,不过最后还好只是用中文说。

  宣誓时,上台后的张怡宁多少有些紧张,之一遍拉着五环旗的时候居然拉反了,多亏了旁边的队员邹市明提醒。不过张怡宁做任何事情都像她打球一样事前做好准备,连灯光都考虑到了,用张怡宁自己的话说:“如果闪光灯比较晃眼的话,我就放慢速度念,但绝对不能弄错了。”最终张怡宁顺利完成宣誓,这个荣誉注定会一直被载入史册。

  杜丽:

  杜丽属于山东姑娘特有的质朴与沉稳在她身上体现为一种天然去雕饰的本色美丽,而且有一种与中国人传统审美极为吻合的娴静内敛的气质。与绝大多数射击计运动员一样,杜丽在夺得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国代表团的之一枚金牌之前,一直默默无闻地埋头与枯燥而乏味的训练之中,成名之后也不像一般明星那样外露,依然表现出一种宠辱不惊的淡定与低调,这大概是其实并不具备太多“星相”的杜丽被很多体育迷喜爱的原因。

  刘春红:

  刘春红师徒暗战三回合

  北京时间8月13日,雅典奥运冠军刘春红在举重女子69公斤级比赛中,成功卫冕。轻松夺冠的同时,刘春红连续打破69公斤级抓举、挺举、总成绩世界纪录。

  辉煌的职业生涯中,刘春红也有过低迷期。2004年雅典夺冠之后,此前职业生涯一直顺风顺水的刘春红,也经历了一段低迷期。而在这个过程中,正是教练马文辉用尽心思,高度讲究策略,帮助刘春红度过低迷期。

  “运动员就必须争之一。”这是刘春红的教练马文辉的信条。雅典奥运会之后,马文辉对刘春红的要求更高了,他跟刘春红说:“你要做标兵,而不仅仅做榜样,榜样可以有好几个人,但标兵只有一个。”这样的要求对刘春红是动力,同时也给了她很大的压力。

  2006至2007年,刘春红整整低迷了一年,也郁闷、焦虑了一年。在此之前,刘春红基本没有受到伤病困扰,但是在06年世界锦标赛前,刘春红肘部受伤。 肘部脱臼对于运动员是一种很麻烦的伤,主要是这种上会给比赛留下心理阴影。受伤之后,刘春红进入了一种怎么练成绩都上不去诡异时期。刘春红的这种状态被教 练马文辉发现,教练先是鼓励她,让她放下心理包袱,他说:“你练了这么多年,是该休息了,你不用着急,就当恢复训练。”

  但是,这并未能改变刘春红的低迷状态,反而越发让刘春红心里烦躁。于是马教练又换了一种方式——激将法。在训练中,他基本不看刘春红,故意气她。有时候急了,他还严厉批评她:“你别以为你拿了奥运冠军就了不起,奥运冠军也一样。”

  堂堂一个奥运冠军,平时总是受人高看、得人赞扬的注,怎受得了这样的待遇!刘春红说马教练是她雅典夺冠后惟一一个敢这样批评她的人,而这恰恰也惊醒了刘春 红这个“梦中人”。她开始积极配合马教练进行训练。与此同时,马文辉看到刘春红状态好转,他又改变了策略。他说:“女孩子都喜欢漂亮,在训练中,她要是表 现得好,我就在旁边大喊漂亮。”

  终于,2007年刘春红伤势恢复、状态好转,在2007年的世锦赛中,虽然未能夺冠,却也发挥出了训练中的水平,这让刘春红本人和马教练都倍感欣慰。

  2008年北京奥运会,刘春红再次出征,这是她的第二次奥运之旅,此前,刘春红曾说过:“每次我想,如果我参加,我就是冠军。”

  马琳:

  雅典奥运会之后,已经成为奥运冠军的马琳并没有满足,用他自己的话说,“双打冠军当然也是奥运冠军,但是单打冠军更是我追求的更高目标,为了这个,我一定要打到北京奥运会上去!”

  然而在此后的四年里,马琳的势头逐渐被迅速上升的王皓盖过,尤其是北京奥运会上,王皓出色的表现俨然成为男单冠军的不二人选!

  在与王励勤和王皓搭档夺取男团冠军之后,马琳显得很低调,不去理会大家关于“王皓必将夺冠”的谈论,而是潜心准备着自己的梦想……

  即便是在半决赛淘汰王励勤跻身决赛,马琳也表现得十分低调,但是了解他的人知道,“这样的马琳才最可怕!”

  果然,在最后的男单决赛中,默默无闻的马琳完全释放出自己的能量,用疯狂的进攻和不可思议的精彩将王皓再次推到了亚军的位置!

  北京奥运,一人双冠,马琳终于一扫头上的阴霾,尽情宣泄心中的情感……

  郭晶晶:

  2000年悉尼奥运会是郭晶晶第二次参加奥运会,在三米板项目中无法撼动当时的师姐伏明霞在该项目的统治地位而取得一枚银牌,而在和伏明霞合作的奥运会新项目双人三米板中却最终不敌俄罗斯组合尤里娅·帕卡琳娜/维拉·伊莲娜屈居第二,使得自己的第二次奥运之旅与金牌擦肩而过。2004雅典奥运会以中国女子跳水队头号选手身份出征的郭晶晶终于在三米板个人赛和双人赛中折桂。

  郭晶晶的技术特点是起跳有力、动作协调性好,动作难度大。尽管如此,郭晶晶的跳水生涯却充满坎坷。5岁开始练跳水,15岁她首次参加奥运会,连续经历了两届奥运会的失败,骨折,改变技术,视网膜脱落,感情出现问题……苦苦等了11年,直到2004年雅典,郭晶晶才最终修成正果。与中国另一位跳水皇后级人物伏明霞相比,郭晶晶是历经坎坷走向成熟,而伏明霞是从出道即红一连红了三届奥运会。

  在雅典奥运会夺得两枚金牌后,郭晶晶无疑成为了跳水世界的女一号;同时貌美,聪慧的她与跳水王子田亮成为人们心目中的金童玉女。然而成名似乎带给她不少的烦恼,在绯闻不断的圈子里,郭晶晶无限憧憬地说:“真希望能回到原来的日子,简单参加庆功会的郭晶晶仍旧是媒体追逐的焦点,关于未来,郭晶晶保持着一贯的沉稳和平静:“我想去学法律,我知道这个学科挺难学的,也很辛苦。但是有了练跳水的经历,任何辛苦对我来说都不算什么!”“会不会进入娱乐圈?”听到这个问题,一直低垂眼帘的她仰起了头,缓慢而肯定地说:“不会的,我清楚我的性格不适合。”而平静。在训练之余,能有自己的生活,做想做的事情。”

  张湘祥:

  张湘祥从8年前悉尼奥运会男子举重铜牌到北京奥运会的金牌,奖牌的色彩更加灿烂,王者回归。每个奥运冠军的背后都有着让人动容的故事,张湘祥也是如此。 一个只有25岁的老将,从17岁一战成名到后来因伤昏迷两天两夜,举重到底给自己带来了什么?这个问题就这样成为了张湘祥挥之不去的噩梦。好在,风雨过去见彩虹。因为热爱,举重带给张湘祥的果然还是快乐。一枚北京奥运会的金牌,这一刻,张湘祥的笑容是那样的灿烂。

  小顽童17岁成名

  张湘祥从小就没吃过苦,练举重纯粹是因为身体条件太好了。

  张湘祥出生在福建龙岩,他的父亲张雨和是做装潢生意的,家境算是不错。幸福的童年在欢笑中度过,张湘祥从小就显示出了过人的力量。“八九岁的时候,他就能提得动平常只有大人才能提的一桶水了,加上比较胆大调皮,因此从小就显得活泼,像个小顽童。”张湘祥的母亲黄玉曼说。

  力气这么大,又调皮,得给他找个地方管起来。在启蒙教练朱日平的执著下,本来很心不甘情不愿的小张湘祥就这样走上了举重之路。从8岁进入龙岩少年体校练习举重,12岁时张湘祥就被北京体育大学的谢勇教练选入北体大竞技体校。1999年,张湘祥首次参加全国大赛一鸣惊人,在全国举重冠军赛上独揽56公斤级抓举、挺举和总成绩3枚金牌。于是,他顺理成章进入国家队,并成为了国家举重队最年轻的选手。

  一年后,2000年9月16日,年仅17岁的张湘祥踏上了悉尼奥运会的赛场,他最终获得男子56公斤级铜牌。一战成名,张湘祥成为了中国举重史上最年轻的奥运奖牌得主。

  少年英雄多磨难

  悉尼奥运会归来后,就在张湘祥的实力再次逐渐达到了世界顶尖水平时,一个让他至今都胆战心惊的意外发生了。

  2003年,张湘祥备战雅典奥运会时在训练中腰部受伤,医生在为他打封闭时将药水打到了他的腰椎里,张湘祥立刻陷入了昏迷,而这一昏迷就是两天两夜。“到了第三天才有知觉,算是保住了命。”张湘祥回忆说,“醒了之后,恢复了一段时间。但是心理那关是怎么也过不去。”张湘祥对自己的前途产生了怀疑。

  强势回归 再创辉煌

  “举重对我到底意味着什么?随着北京奥运会越来越近,我也越来越明白了。我热爱举重,我要在举重台上证明自己,这难道不才是最重要的吗?”张湘祥说。

  就这样,2006年,张湘祥重新出发。当年就获得了全国冠军赛62公斤级亚军,2007年则拿到了全国锦标赛的冠军。然后就是最关键的奥运选拔赛。今年4月在泉州举行的选拔赛中,在自己的家乡父老前,张湘祥用3个之一宣告他的强势回归。

  “现在的我和8年前已经不同了,这些年经历了太多,而我也长大了。”张湘祥说。“北京奥运会之后,我也将有可能退役。”昨天比赛结束后,张湘祥这样说,“如果离开举重并不是我对举重没有感情,而是想知道自己除了举重还能不能做得更多、更好。”

  冼东妹:

  雅典奥运会后冼东妹宣布退役,并于同年10月结束了10年爱情长跑,结婚、生女,终于有了一个完整的家。2007年初,冼东妹相应祖国的召唤,依然重返柔道训练馆,但对于一名已是33岁“高龄”的女队员而言,复出之路注定艰辛,卫冕之路更是布满荆棘,但冼东妹却信心满满。

  事业、家庭不可能两者兼顾,冼东妹之一件事情是给5个月的女儿断奶,随后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将体重恢复至比赛标准,并在全国赛一举夺魁。年底举行的团体世锦赛上两度出战,力助中国队登顶,此后相继夺得2008法国超A级赛和匈牙利A级赛冠军,国内最后一站选拔赛“一本”扳倒之前排名之一的李营,奥运积分跃升为该级别之一位并将52公斤级奥运入场券收入囊中。

  冼东妹说,自己能重新站在奥运会赛场上关键因素在于心态,放平和了自然也就轻松了很多。同时她还对自己的领导表达了谢意,从复出、训练到每一场比赛,领导从未给过她压力,正因为这个相对宽松的环境,她才有了冲击的柔韧度。

  为了备战北京奥运会,冼东妹只能把对家人的思念放在心里,偶尔通过电脑听一听女儿牙牙学语,哑哑学语,尽管听不懂却充满了喜悦,“一路走来我最应该感谢的人就是我的老公,他为我付出了很多很多。”提起丈夫和家人,冼东妹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4年后的北京,冼东妹凭借自己的坚持、毅力和实力,延续了在雅典奥运会的辉煌。此前,冼东妹曾表示,为了圆奥运卫冕梦,除了要感谢很多人外,觉得最对不起的就是她的女儿,相信这枚北京奥运会金牌,将是冼东妹送给女儿更好的礼物。

  杨威:

  杨威,5岁进湖北省仙桃市业余体校,10岁进湖北队,16岁入选国家队,是我国男子体操队主力中的一名全能型运动员。自由体操、吊环是他的强项。全国儿童锦标赛五枚金牌得主;全国少年比赛多次获得金银牌。 1997年在全国第八届运动会体操比赛中获得团体冠军。1998年在第十三届亚运会体操比赛中获得团体冠军、全能亚军。1998年在全国体操冠赛中获得单杠第三名、双杠第四名。1998年在全国体操锦标赛中获得全能第六名、自由体操亚军。动作特点:轻飘、干净利落、节奏韵律好、力量强、空翻高飘。杨威在自由体操上有直体后空翻转体720度的高难度动作、直体前空翻转体360度接直体前空翻转体540度,俄式挺身转体1080度,直体后空翻转体900度以及团身后空翻两周转体360度的结束动作;吊环上有后摆上水平十字2秒翻上接倒十字2秒接后摆上成倒十字2秒等高难度的力量接力量的连接动作。1999年天津世界体操锦标赛杨威与队友合力夺得男子团体冠军,是中国男子体操进军悉尼奥运会的主力队员之一。在2008年,不仅获得了男子个人全能金牌,而且为中国体操队勇夺男子团体金牌立下了汗马功劳。

  杨威的金牌之路艰辛坎坷,零八年的金牌是迟到了八年的金牌,长期以来杨威一直是亚军,被称为“千年老二”,但绝对具备世界冠军的实力,经过无数的挫折失败,杨威在2006年终于获得了世界锦标赛冠军,2007年蝉联冠军,08年北京奥运会上终于以3分的绝对优势获得了奥运冠军,他有着稳重,坚强,不服输的性格他是中国的骄傲!在得知自己冠军后杨威高兴地说:“我终于拿到我想要的成绩了!”

  孙基祯,1912年生于朝鲜新义州,当时的朝鲜半岛已经沦为日本的殖民地,年幼时孙基祯就对跑步情有独钟,以至于他的母亲说他“不读书只顾跑”,索性给他买女孩子的鞋穿。他每天要跑5公里的路上学,不管刮风下雨,从未间断过。

  到了15岁那年,首次参加比赛的孙基祯一鸣惊人,年纪最小的他竟超过了所有成年对手,一举拿到了自己的首个冠军。

  为家境贫困,他没有升入中学,但他的“跑步”实力却改写了他的人生。

  1932年,他作为特长生进了普通高等学校田径部,这也成了他进军奥运会之路的一个起点。

  1933年,孙基祯包揽了朝鲜新宫马拉松赛全程赛等大赛冠军,甚至在1935年还创造了马拉松的世界更佳成绩。

  1936年,日本不仅歪曲和扼杀朝鲜的历史和文化,还禁止使用朝鲜民族的语言和文字,并强迫朝鲜人把自己的姓名一律改成日本名字。

  为了实现参加奥运会的梦想,

  孙基祯不得不与另一位朝鲜选手南顺永一起参加日本的奥运选拔赛。

  在向筹备会报名时,两人都被迫使用日本名字,孙基祯参赛时用的名字是“孙龟龄”。

  那时候的孙基祯已经小有名气,每当有人要求签名时,他都是用韩文来签,而且不止一次地声明自己不是日本人。

  最终,他和同胞南顺永一起,获得了奥运会的马拉松参赛资格。

  1936年8月9日下午3点,柏林奥运会马拉松比赛开始。

  比赛一开始,上届奥运卫冕冠军,阿根廷选手萨瓦拉就展现出过人的实力,领先跑过折返点,而孙基祯一直紧跟其后。

  在跑过25000米时,萨瓦拉的体力逐渐不支,步子越来越沉重。

  在31000米时孙基祯和英国选手欧内斯特•哈珀甩掉了萨瓦拉。最终,萨瓦拉因前半程速度过快,身体透支退出了比赛。

  距离终点还剩4000米了,孙基祯越跑越勇,拉大了与哈珀的距离,之一个跑进体育场,撞线时的成绩是2小时29分19秒2。

  一个马拉松比赛的世界更佳成绩诞生了!

  亚洲人之一次成了奥运会马拉松比赛的冠军,他也是奥运史上之一个跑进2小时30分大关的马拉松运动员。

  然而,登上更高领奖台的孙基祯却毫无胜利的喜悦,他的脸上流露出一种难以名状的悲哀。

  当一轮红日伴着日本国歌在体育场升起时,孙基祯以奥运会夺冠为国争光的梦想瞬间破灭了。

  这位本该为金牌自豪的冠军,心中充满了屈辱与痛苦,他深深地低下了头,用手里捧着的一盆颁给冠军的月桂树挡住了自己运动服上的日本国旗标志。

  这个瞬间被一名德国的摄影记者永远记录了下来。孙基祯的这个举动惹火了日本 *** 。

  而孙基祯的冠军奖品——也就是在片头出现的那顶古希腊骑士青铜头盔在日本 *** 的强烈要求下被柏林奥运会组委会扣下,

  藏进了柏林的一家博物馆里。

  当时,朝鲜发行量更大的报纸《东亚日报》在大篇幅地报道孙基祯夺冠消息的同时,配发了孙基祯领奖时的大照片,

  不过抹掉了孙基祯运动衣胸前的日本国旗标志,以表示对殖民统治的 *** 。日本当局在得知这一消息后,即刻逮捕并驱逐了社长、主编和十几名报社职员,并勒令其停刊了9个月之久。

  时隔56年,就在孙基祯当年夺得柏林奥运会马拉松赛冠军的同日同时举行的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上,

  韩国选手黄永祚再次获得了马拉松赛事的金牌。而他的教练就是孙基祯。

  值得一提的是,1988年在汉城汉城召开的奥运会开幕式上,孙基祯作为火炬接力的最后一棒,跑进了体育场。几万名观众为这位老人致以长久的欢呼和掌声,其中包括在场或许并不知情的日本运动员。

男子举重105公斤以上级冠军德国施泰纳在领奖台上手持亡妻的照片

8月19日晚,德国运动员施泰纳夺得了举重项目的最后一枚金牌。然而站在领奖台上的铮铮铁汉施泰纳却泪流满面,亲吻着妻子的照片。“我把金牌献给逝去的妻子苏珊。”原来这枚金牌后面还有着动人故事……

与妻一见钟情加入德国国籍

施泰纳本是奥地利人,1982年生于维也纳。长大后,他像父亲一样走上举重之路。04年雅典奥运会,22岁的施泰纳获得第7,奥地利媒体对此颇为不满,声称“施泰纳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运动员”。施泰纳看到这样的报道非常恼火。

一次偶然,施泰纳和德国的苏珊不期而遇,两人一见钟情,在奥地利备受藐视的施泰纳决定跟随苏珊来到德国东部一个小镇茨威克定居,2005年初与苏珊步入婚姻殿堂后,随即施泰纳递上加入德国国籍的申请,成了一名德国公民。

与妻子相约北京

结婚后,两人恩爱有加。苏珊更是用无私的爱细心照料有糖尿病在身的施泰纳,帮助他度过每一个难关。施泰纳与妻子苏珊共同约定参加2008年北京奥运会,从2005年结婚那一天起,两人就开始储蓄北京之行的差旅费。苏珊也将会在北京赛场上为施泰纳加油助威。

爱妻撒手人寰施泰纳化悲为力

天有不测风云。2007年7月,苏珊遭遇一起严重车祸,弥留之际,她向施泰纳道出这一生更大的愿望:“亲爱的,我是多么想跟你一起去北京,你不要因为我而放弃,你一定要去北京,我相信你一定能夺得金牌。”

苏珊去世后,施泰纳悲痛交加,但苏珊的心愿支撑着施泰纳的信念。为了亡妻,施泰纳以坚强的意志坚持着正常的训练,他心中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在北京奥 运会上夺取金牌。离开德国飞往北京之前,施泰纳再次来到了苏珊的灵前,与苏珊进行告别。“我知道,她会跟着我一起来到北京。但我真的有这种感觉,苏珊一直 没有离开过我,她一直在我身边,陪伴着我来到了北京。”

参考资料:

http://bjmsgfocuscn/msgview/745/1/149234096html

这是一个坚强的母亲的故事。在2002年前,丘索维金娜是个快乐的体操姑娘。1975年出生,16岁就代表独联体夺得世锦赛女团和自由操金牌、跳马银牌;1992年首次代表独联体参加奥运会,摘得女子团体金牌;1996年至2004年她代表乌兹别克斯坦三次参加奥运会。过去的日子是为了梦想,丘索维金娜快乐地在体操场上抛洒着汗水,收获着辉煌。国际体操联合会以丘索维金娜的名字命名了三个动作。然而一切都在2002年发生了变化。那年,丘索维金娜的3岁儿子阿廖沙被查出患了白血病。而后体操对她不再是单纯的比赛,而突然变成了一项为了儿子治病的工作。那是她人生中最难忘的一届体操世锦赛,不是因为拿了金牌或者四个项目全都进入了决赛,而是深陷在极度矛盾情绪中的那几天实在太难熬了。母爱的力量有多大?33岁的她幸福地说:我为自己得到这枚银牌而自豪,而我会将这枚银牌带回家,送给我的儿子。

就这样,为了赚取奖金,只要有参赛机会,丘索维金娜总会把四个项目全都报上。当别的小选手在场上专攻单项时,这位妈妈级的运动员却不得不逼着自己向全能型发展。但是,很快,她就得到了一个坏消息:一天,乌兹别克斯坦的医生告诉她,他们的医疗条件还不足以拯救阿廖沙。丘索维金娜知道自己不得不下个决定了。丘索维金娜和丈夫变卖了小公寓和汽车,来到了德国丰田科隆俱乐部。这个俱乐部的主教练彼得·布鲁格曼让丘索维金娜加入了他们俱乐部,并让阿廖沙住进了科隆大学医学院,还给了他们很多经济上的支持。阿廖沙的病情也开始逐渐稳定,现在除了定期的血检外,已经不用经常去医院了。在2006年,在体操欧锦赛的跳马项目上为德国拿到了23年来的首枚金牌。

“我的生活很忙碌,要参加很多的比赛,每天还要坚持训练。我并没有太多的时间陪在阿廖沙身边。但是,这样的日子我过得更踏实,因为只有这样,能让阿廖沙继续接受很好的治疗,这是我这个母亲能为他做的全部。” 丘索维金娜的人生观

北京奥运会最心酸时刻——铁汉夺金祭亡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