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雅克萨之战都投了多少兵力?

意甲00
中俄雅克萨之战都投了多少兵力?
导读:之一次,清军投入了3000人。其中包括正规军和当地民兵、猎户。俄军有武装哥萨克130多人,其余参战的商人、百姓两、三百人。俄军总兵力是400余人。第二次,清军投入正规军2000余人。俄军800余人,貌似这次没什么老百姓,都是军队。这里牵扯一

之一次,清军投入了3000人。其中包括正规军和当地民兵、猎户。俄军有武装哥萨克130多人,其余参战的商人、百姓两、三百人。俄军总兵力是400余人。

第二次,清军投入正规军2000余人。俄军800余人,貌似这次没什么老百姓,都是军队。

这里牵扯一个问题:那就是“注册哥萨克”算正规军,而“非注册哥萨克”也不是手无缚鸡之力的老百姓。对欧洲,尤其是东欧历史稍有了解的也知道,当年赫梅利尼斯基领导的东乌克兰反波兰大起义,参与的都是“非注册哥萨克”——名义上是老百姓,实际上也都是兵。而“注册哥萨克”起初是隶属波兰的正规军,后期才两股哥萨克双方合流。俄罗斯也是像波兰一样的路数,“注册哥萨克”是正规军,“非注册哥萨克”也都不是善类。

有些不懂欧洲中世纪史的军盲、历史盲拿哥萨克的火枪装备率来考量俄、清两军的火器装备率,由此认为俄军装备比清军好,其实都是扯淡的军盲、历史盲观点。哥萨克作战的最显著特点就是火枪装备率特别高。历史上真实的哥萨克军除了赫赫有名的“正规哥萨克骑兵”外,其实步兵才是“非注册哥萨克”的主力。野战擅长用四轮大车环形结营,以全火器部队对抗波兰骑兵。还擅长建筑木制棱堡,非常坚固,易守难攻。

哥萨克其实是长这样的!!!!

哥萨克和正规哥萨克骑兵

军盲、历史盲,麻烦去看看波兰**《火与剑》,了解一下哥萨克是怎么作战的!

17世纪的清军实际上是长这样的!!!!

清军的中亚系火枪

乌兰布通之战

17、18世纪的清军

清军入关前就连火枪骑兵都有,就问谁给军盲们的自信,说清军还是用大刀长矛为主在战斗啊?你们家17世纪的火枪兵不需要冷兵器保护、不跟冷兵器配合作战的?你们以为他们有马克沁、M416还是M1A2啊???黑龙江那边都是边防军为主的兵力,后勤转运困难。真要是主力去了,光火药就供给不上。

17世纪的俄军实际上是长这样的!!!!

17世纪的俄罗斯装甲长矛手

典型的17世纪俄罗斯军官和步兵

毛子火枪兵独具特色的半身斧子,是欧洲攻击力最强的火枪兵(主要是面对骑兵太多,打一、两枪就要近战了),可以削掉军盲们的狗头!脱掉军盲帽子其实也简单,玩玩儿《骑马与砍杀》,就不会说出毛子打仗全靠火枪这样的傻话来!!!

  16世纪中期俄军的典型武器是皮肖火绳枪,重量大约在13磅到18磅之间,口径14毫米到18毫米。根据上校亚历山大克拉弗特1653年的估计,每个士兵连续射击12次就需要携带大约一磅重的弹药,这一磅弹药就足够士兵每周进行三次射击训练。按此计算的话,8700名士兵每周就需要35吨的火药,15吨的火绳以及355吨的 *** 。这还只是和平时期的耗费,上了战场的话更不得了,这样一只部队,放到3到四次排枪据说就要耗费1763磅的火药,四个军团的话大概就需要全军平常一周的火药量。所以敌军火药消耗大,围困让他们补充不上,着是个很正确的打法。

沙皇阿列谢米哈洛维奇在1660年10月在写给沃耶沃达(voyevoda)的朱里多格鲁基的信中曾提到这些枪是如何使用的: “在20萨金(SAJEN)远的地方射击是扰乱性射击,在5到3萨金远的地方是更佳射击地点,注意射击的时候压低枪身,免得因为后座力使射击偏上。”(萨金SAJEN,俄国长度单位,一萨金=三阿辛(ARSHIN)=6英尺11英寸=21米)3到5萨金就是6-10米远。这就是军盲们所谓的“先进武器”!实际上,野战离开了长矛手、四轮大车阵或木制棱堡的保护,这些火枪根本没有用。俄毛是龟缩在易守难攻的木制棱堡里,这样才能跟清军抗衡。

这里就牵扯了第二个问题:棱堡!

但非有点儿军事常识的人,都知道“棱堡”这个东西,是在火炮出现后应运而生的,专门对付攻城方火炮,利用本方火器无死角的交叉火力来消灭敌方有生力量。在16、17世纪,这玩意儿还是个比较无解的存在。最终在18世纪末期更现代的火炮(榴弹炮)出现后,方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只要不是军盲,都知道棱堡有多难攻。毛子把木头玩儿到了极致,虽然没有砖石结构棱堡那么变态的防御力,但是其防御能力也是相当可观的。清军这点儿兵力如果硬攻,还不够去送死的!

荷兰布尔坦赫要塞

荷兰的布尔坦赫要塞。现存比较有特点的一座棱堡。火力无死角,军盲以为吹吹牛B、敲敲键盘就能攻下了么?

引用一段火炮大大增强,木制棱堡防御力下降时代的战例——1812年,俄、法博罗季诺战役。

“在舍瓦尔季诺东北面的高地上,法国第1军部署了86门火炮,准备炮轰巴格拉季昂棱堡;第3军的40门火炮准备向拉耶夫斯基棱堡开火。此外,法军近卫军的后备炮兵则计划用榴弹炮猛轰俄军堑壕。“

”与此同时,第1军第5师在第4师的配合下,向巴格拉季昂棱堡挺进。由于俄军炮兵巧妙设防,向法军射出一排排炮弹,俄军步兵也将子弹射向挺进中的法军,法军纷纷倒下。双方部队都投入到肉搏战中,战斗异常激烈。法军一度攻占俄军阵地,但在俄军增兵2个旅的情况下,又被强行赶出阵地。”

“上午9时30分,法军第1军向拉耶夫斯基棱堡发起进攻,战斗同样很激烈。法军的之一次进攻被俄军击退,第二次进攻一度攻入棱堡,但俄军最终通过白刃战将法军赶出了阵地。”

“中午时分,俄军收复了拉耶夫斯基棱堡,法军仍需攻克拉耶夫斯基棱堡。由于法军侧翼受到俄军骑兵的威胁,法军第1军对拉耶夫斯基棱堡的进攻被推迟。结果导致已前进至谢苗诺夫斯卡娅前沿的法军第4骑兵军不得不任凭棱堡中的俄军炮火轰击长达2个多小时,并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

将近下午3时,法军第1军完成了进攻准备。位于谢苗诺夫斯卡娅和博罗季诺的法军炮兵也集中优势炮火对拉耶夫斯基棱堡实施了交叉火力封锁。随后,又是一场骑兵混战和步兵阵地战。当俄军最终被制服时,棱堡内尸横遍野,惨不忍睹。”

军盲们自己看看吧!这还是1812年,火器威力大大增强之后法军进攻木制野战棱堡的惨烈程度!!!竟然拿一百多年前2000清军围困棱堡里的800俄军来说明清军“战斗力低下”????还要点儿B脸么你们还???????拿破仑的上百门大炮都拿棱堡没辙,你让清军那几门大将军炮对付棱堡?????清军可是之一次见欧洲棱堡,也没有如何攻棱堡的教科书,因此围点打援,困死敌人是更好,也是最正确的打法!

还有,攻城兵力本来就不可能1对1,进攻方兵力3:1超过防守方是更低的攻城兵力限度,这是最起码的军事常识!这样来看,清军之一次进攻,由于敌情不明,派出了比较多的兵力,造成了后勤的困难。好在俄毛城堡不怎么坚固,兵力也少,三天拿下。上来猛冲棱堡吃了大亏,改用火炮轰,因此三天击毁棱堡轻松拿下。第二次俄毛去而复返。注意是8月底就回来了,那边9月中开始下雪是常事。等清军反应过来,就已经降雪,后勤转运极为困难,所以只能等第二年夏、秋河流解冻可以行船后再战。毛子那边有充足的时间修筑棱堡,城池也更坚固。但是,有了之一次的经验,这次清军只出动了2000人,主要用火炮远程轰击敌军。实际上2000对800,并不是多么大的兵力优势。主要是因为到光绪时期,黑龙江沿岸也不过就六个小城,粮草转运十分困难。清军想出动一万军队,也没有老百姓给他们运粮,所以俄方的说法都是闲扯淡!!!!

最后:“雅克萨之战”,是各种军盲、历史盲、皇汉的鉴定器!盖棺定论!

根据我了解到的信息,仙人球米哈和牡丹的区别如下:

1 外观:牡丹的外观多样,有单色、重色、刺毛等不同形态,而仙人球米哈的外观较为单一,只有刺毛一种形态。

2 种植难易程度:仙人球米哈的种植难易程度较低,而牡丹的种植难度较高。

3 耐寒性:仙人球米哈的耐寒性较差,冬季需要停止浇水,而牡丹的耐寒性较好。

4 价格:牡丹的价格较高,而仙人球米哈的价格较低。

总体来说,仙人球米哈和牡丹在外观、种植难易程度、耐寒性和价格等方面有明显的区别。

根据百度信息,该仙人球可以长到5到10厘米。

根据哔哩哔哩网站信息,海神仙人球就是米哈洛维奇仙人球,米哈洛维奇仙人球大小与生长速度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光照、温度、湿度、土壤、肥料等。一般情况下,米哈洛维奇仙人球的大小在直径5-15厘米之间,高度约为5-10厘米左右。

如果给予足够的光照和温度适宜的环境,米哈洛维奇仙人球能够继续生长并变得更加壮大。在理想的条件下,它的大小可能会超过20厘米,甚至更大。但要注意的是,过度施肥或过度浇水可能会导致其生长缓慢或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