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末20世纪初,围绕巴尔干问题的争端,在欧洲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

欧洲杯00
19世纪末20世纪初,围绕巴尔干问题的争端,在欧洲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
导读:1、同盟国是指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三个国家为主的国家联盟,之一次世界大战时,加入同盟国方面作战的,还有保加利亚和土耳其(时称奥斯曼帝国)。意大利虽然是同盟国国家,但在1915年5月加入协约国,三国同盟遂告瓦解,之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同盟国最终

1、同盟国是指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三个国家为主的国家联盟,之一次世界大战时,加入同盟国方面作战的,还有保加利亚和土耳其(时称奥斯曼帝国)。意大利虽然是同盟国国家,但在1915年5月加入协约国,三国同盟遂告瓦解,之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同盟国最终失败。

2、三国协约是指英国、法国、沙皇俄国为主的国家联盟。还包括南斯拉夫等其它欧洲国家。它与以德国、奥匈帝国为中心的同盟国集团形成了之一次世界大战的对立双方。值得注意的是,意大利虽然是同盟国国家,但却和协约国一起攻打同盟国。一战中后期,美国、日本、中国等一些国家也先后加入协约国集团,而俄国在十月革命爆发后退出了战争。最终,协约国赢得了之一次世界大战的胜利。

3、20世纪初帝国主义兴起。在俾斯麦时代,鉴于统一德意志帝国初立,故对殖民地的争夺较少参与。后来,见于国内商人势力兴起,商人要求德国 *** 争取海外资源和市场。威廉二世即位,俾斯麦就那样被罢后,可是后来德皇认为德国殖民地太少,原料产地及商品市场不足,就又实行了“世界政策”,要求重新划分全球的势力范围。于是触犯了老牌殖民大国——英国和法国双方的各自利益。而之一次和第二次摩洛哥危机,沙皇俄国得到利益,这亦使得两大阵营的冲突加剧,战争爆发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4、普法战争后,普鲁士首相俾斯麦担心法国报复,因此他采取结盟政策,围堵法国。他本来使德国与奥匈帝国及俄国结成“三皇同盟”,可是后来俄国在1878年的柏林会议上,因巴尔干半岛问题,与奥匈帝国发生利益冲突。德国最终在1879年选择了奥匈帝国作为盟友,与奥匈帝国缔结秘密的德奥联盟。此外,俾斯麦转而与因为与法国在殖民地事务上发生冲突,在1881年争夺北非突尼斯失败而与面临孤立的意大利结盟。因此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与意大利王国三国缔结“三国同盟”。

俄国得知德奥两国签订了“德奥同盟”后,俄国十分愤怒。但俾斯麦是一个老练的政治家。为了保持与俄国的良好关系,于1887年与俄国签订了“再保条约”。可是当俾斯麦在1890年下台后,德皇威廉二世任由条约终止。而法国方面,则在法国财务支持俄国工业化后,在1892年与俄国结盟。是为“法俄同盟”。

而英国则在1904年与法国签订“挚诚协议”。这协议并不是军事同盟。这是一项解决两国有关殖民地纠纷的协议。在法国的怂恿下,英、俄双方终于在1907年结束他们的殖民地纠纷,签订“英俄谅解”。同年,法国、英国和俄国因受到德国在奥斯曼帝国的力量威胁,组成“三国协约”。

欧洲从此分为两大阵营,因此只要有任何风吹草动,都有演变为世界大战的可能,之一次世界大战就是因为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被暗杀而引起的。

1912~1913年在巴尔干爆发了2次战争。第1次巴尔干战争是巴尔干同盟(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和门的内哥罗)与土耳其之间的战争,其目的是要求给予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各民族以自治权,把土耳其人从欧洲驱逐出去。战争以土耳其的失败而告终。第2次巴尔干战争是以保加利亚为一方,希腊、塞尔维亚、门的内哥罗为另一方的战争,后来罗马尼亚和土耳其乘机也参加了这场对保加利亚的战争。结果是保加利亚战败。这两场战争是之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在巴尔干这个欧洲火药库爆发的具有重要影响的局部战争。

历史上,巴尔干地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据不完全统计,自14世纪以来,那里生活着大小20多个民族,其中较大的有土耳其族、希腊族、保加利亚族、阿尔巴尼亚族、塞尔维亚族。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些民族居住得比较混杂,相互之间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如塞尔维亚族居住地,那里既有塞尔维亚族,又有波斯尼亚族和门的内哥罗族。不仅如此,巴尔干地区还居住着俄罗斯人、马扎尔人、犹太人、 *** 人和茨冈人等大量的外国侨民。马其顿地区有1531万人,其中41万是信奉基督教的保加利亚人,46万信奉 *** 教的保加利亚人,145万希腊人,12万塞尔维亚人,95万赞扎尔人和48万犹太人。塞尔维亚有293万人,其他地区还有134万塞尔维亚族人。整个巴尔干地区,希腊的侨民甚至超过希腊本土人口。据1907年的人口调查结果表明,希腊国内有2637万人,而整个巴尔干地区的希腊侨民竟高达400万。在阿尔巴尼亚、马其顿、爱琴海沿岸、黑海沿岸到多瑙河入海口和小亚细亚地区,到处都有希腊的侨民。

自14世纪土耳其人入侵巴尔干地区以来,该地区各民族一直受土耳其贵族的统治和压迫。经过长期的英勇斗争,到19世纪,希腊、塞尔维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先后摆脱土耳其的统治,获得了独立或自治,但是仍有一部分土地和人民处在土耳其的统治之下。1908年,具有革新思想的青年土耳其党人在土耳其执政,但是并没有使土耳其改变其对巴尔干诸国的政策,被压迫的各民族没有得到自由,新政权仍然实施土耳其化。巴尔于各族人民不满于现状,塞尔维亚、希腊、阿尔巴尼亚不断爆发起义,争取民族解放、建立统一的民族独立国家的斗争一浪高过一浪,他们要求本国 *** 与土耳其 *** 决裂,把土耳其统治者赶出巴尔干,让巴尔干享有自治权,成为真正巴尔干人的巴尔干。巴尔干各族人民的这种愿望,乃是促成巴尔干国家结盟的原动力。在这方面,塞尔维亚的官僚和军队顺应了塞尔维亚人民摆脱奥斯曼帝国和哈布斯堡帝国压迫的愿望。1911年,德拉古廷·迪米特里耶维奇一阿皮斯上校在塞尔维亚建立了一个名为“要么联合要么死亡”的秘密组织,这个组织的章程中提到,把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门的内哥罗、旧塞尔维亚、马其顿、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和斯雷姆、伏伊伏丁那和达尔马提亚等地区解放出来,使它们成为“塞尔维亚的各个省份”。

无独有偶,其他巴尔干国家的统治阶级在本国人民追求民族解放和自治的呼声下,也怀有各自的打算:

希腊 *** 梦想恢复当年地跨欧、亚两洲的希腊一拜占庭帝国。在这种“大希腊思想”的指导下,它不仅想从土耳其手中夺回一水之隔的克里特岛,而且准备向西、北两个方向扩张,攫取马其顿和阿尔巴尼亚南部大片土地。

保加利亚企图实现“圣斯特芬诺大保加利亚”的理想,独占马其顿和色雷斯地区,兼有萨洛尼卡和卡瓦拉等港口,进入爱琴海。

塞尔维亚想建立包括大部分马其顿在内的“大塞尔维亚”。为此,它想分割阿尔巴尼亚,占领萨洛尼卡,获得爱琴海和亚得里亚海两处出海口。

门的内哥罗也不甘落后,它想扩大自己的版图,分割诺维巴萨,强占阿尔巴尼亚北部,与塞尔维亚接壤。

巴尔干诸国为了销售日益增多的商品,获得高额利润,不仅想极力扩大国内市场,而且急需向外扩张,夺取新的市场。于是巴尔干各国 *** 把矛头指向土耳其,特别是指向当时仍处于土耳其人统治下的马其顿、色雷斯、爱琴海诸岛屿和阿尔巴尼亚等地区。它们想通过一场反对土耳其的战争达到各自的目的。由于国力不强,巴尔干各国的民主阶级软弱无力使得经济上和政治上必然的联盟变成了巴尔干君主国的联盟。1911年意土战争的爆发和土耳其的腐败,加速了巴尔干各国 *** 反对土耳其的军事结盟。

1912年3月13日,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经过多次谈判,签订了一项反土防奥的军事同盟条约,双方互相保证各自国家的独立和领土完整,如其中一方遭到他国侵犯时,另一方应全力予以支援;双方约定,在有利时机进攻土耳其;当南部进攻土耳其时,北部要对奥地利(1867~1918)采取守势。双方还就肢解马其顿达成了一致意见并标明了有争议的地区。在这两个王国瓜分有争议的地区时,选定俄罗斯帝国(1547~1917)沙皇尼古拉二世为仲裁者。

同年5月29日,保加利亚和希腊签订了《希保防御同盟条约》。条约规定当土耳其攻击缔约国的一方领土或者破坏根据条约或国际法基本原则所享有的权利时,双方以它们的一切武装力量彼此帮助。9月,门的内哥罗和保加利亚、塞尔维亚也达成共同对土耳其作战的协议。至此,以保加利亚为核心的巴尔干同盟形成了。

应当指出的是,巴尔干同盟的形成,不仅是巴尔干各国 *** 不同利益相互妥协的产物,而且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巴尔干地区推行扩张政策的结果。列强之间的冲突总是给巴尔干半岛投下阴影。在当时已经形成的两大帝国主义国家集团(英国、法国和俄罗斯帝国(1547~1917)组成的协约国与德意志帝国(1871~1918)、奥匈帝国(1867~1918)和意大利组成的同盟国)的战争计划中,巴尔干半岛对双方都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德意志帝国(1871~1918)视巴尔干半岛为通向中欧和近东的桥梁,因此千方百计想打进这一地区。德意志帝国(1871~1918)在土耳其占据了重要地位:它承担了土耳其军队的改组工作,得到了建造巴格达铁路的特许权。对于奥匈帝国(1867~1918)来说,巴尔干地区的战略位置尤其重要。它要确保亚得里亚海、巴尔干半岛、地中海东部和北非的部分地区,为此想吞并塞尔维亚的东北部,而将塞尔维亚的其他地区交给保加利亚。它已从土耳其 *** 得到兴建从乌瓦茨到科索沃米特罗维察的铁路的特许权,而在科索沃米特罗维察已经建成了通往萨洛尼卡的铁路。俄罗斯帝国(1547~1917)在巴尔干扩张的传统的和最重要的目标仍然是君士坦丁堡和打通达达尼尔海峡,为达到这一目标,它拉拢巴尔干诸国,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反对德奥,打击土耳其。

帝国主义列强在巴尔干地区的明争暗斗,直接影响着该地区诸国的内外政策,左右着巴尔干政局的发展和变化。在这里,民族之间的矛盾使得人们内心的传统意识更加根深蒂固,由于民族的兴亡受到传统敌人的威胁,巴尔干各国决心联合起来,对付共同的敌人土耳其。将它赶出欧洲,解放被占领土,实现各民族自治,这正是巴尔干同盟得以建立的直接成因和尔后的一致目标。在这种形势下,巴尔干地区酝酿着一场迫在眉睫的战争。

1。三个火 *** :九零世界杯中的南斯拉夫的潘采夫、萨维切维奇、尤戈维奇 成就:代表的红星队夺得了欧洲冠军杯。

2。还有一说是:普罗辛内斯基、潘采夫、萨维切维奇

3。上赛季的莱切也有三个东欧球员,被称为新的三个火 *** ,他们是:别拉诺维奇、武齐尼奇、博季诺夫。不过我个人不认可他们的实力。

南斯拉夫红星中场10号斯托伊科维奇(19653 )和15号普罗辛内茨基(19691)前锋9号潘采夫(19659)并称“三个火 *** ”。

斯托伊科维奇---

全名:德拉加恩·斯托伊科维奇

国籍:南斯拉夫 场上位置:前卫

出生年月:1965年3月3日出生于尼斯

现效力俱乐部:日本名古屋鲸八队

曾效力俱乐部:拉德尼奇·尼斯队(南)、贝尔格莱德红星队(南)、马赛队(法)、维罗纳队(意)

参加之一场国际比赛:1983年11月与法国队的比赛

参加国际比赛场次:69场(13球)

个人荣誉:1988年、1990年南斯拉夫甲级联赛冠军,1990年南斯拉夫杯赛冠军

现年33岁的斯托伊科维奇是南斯拉夫队老字号的清道夫,当之无愧的三朝元老,他有着比同时代的德加恩·萨维切维奇、西尼萨·米贾托维奇和维拉迪米尔·尤戈维奇更好的足球天赋,但他从来没有取得与其高超球技与实力相匹配的杰出成绩。因此在过去的岁月里,人们不得不承认他是被巫神"诅咒"过的人。

其实,享有"巴尔干马拉多纳"美誉的斯托伊科维奇真可谓是少年得志,年仅18岁就开始在南斯拉夫甲级联赛上纵横驰骋,5年后他加盟了国内著名的贝尔格莱德红星队,星光一片灿烂。19岁时斯托伊科维奇被选入国家队征战84年法国欧洲杯,并攻入1球,但真正让他名声鹊起却是90年世界杯赛,他是在意大利表现更好的中场球员之一。

斯托伊科维奇身材不高,但技术细腻,爆发力好,盘带技术出众,射门力量大且角度刁钻。去马赛队之前,斯托伊科维奇在国内由于出色的表现,总是得到观众如雷的掌声,他往往在球场上用其颇具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动作给对手和球迷一个惊奇,并时常展示其射门绝技,为拉德尼奇队、贝尔格莱德红星队和南斯拉夫队摧城拔寨。

意大利世界杯一结束法国马赛队即以500万英镑将其网罗至门下,虽然球队当年夺取法国甲级联赛冠军,但斯托伊科维奇却因踝伤困扰休养6月未能在法兰西绿茵场一展英姿,次年他随队以替补身份参加欧洲冠军杯,却在点球大战中被母队贝尔格莱德红星队击败。之后状态不佳的斯托伊科维奇被马赛人租借给意大利维罗纳队,但仍未有任何转机,这使他猛然间失去许多荣誉。

然而更糟的事接踵而来,斯托伊科维奇原指望利用 92年欧锦赛重整旗鼓,但由于政治原因希望变为泡影。众所周知,那时巴尔干半岛的内战不断,国际社会对塞尔维亚参加血战的一致谴责使南斯拉夫被取消参加 92欧洲锦标赛的资格,取而代之的丹麦队却创造了一个令人不可置信的"童话",他们在欧洲战场所向披靡,横扫荷兰、德国等劲旅,一举将欧洲杯囊在怀中。 93年斯托伊科维奇重返马赛,无奈俱乐部总经理塔皮行贿而使球队降入乙级苦海。命运如此不济,但意志力坚强的斯托伊科维奇逐渐适应承受巨大打击,顽强地挺了过来,并且重新振作起来恢复了以往的活力。

94年夏季他加盟日本J联赛的名古屋鲸八队,发现崇尚技艺的日本是展示其优雅技术的理想之所,因此斯托伊科维奇在东瀛过得很愉快。同年联合国对南斯拉夫的制裁解冻后,斯拉夫民族再次粉墨登上国际赛场,为在98世界杯上有所作为,国家队主帅桑特拉奇毫不犹豫地确立了斯托伊科维奇的队长和中场核心地位。

随着年岁的增长,斯托伊科维奇在场上更富于智慧和理性。他的宽阔视野、过人、妙传和杰出的分球能力在南斯拉夫引人注目的争夺法兰西世界杯的预选赛中表现的淋漓尽致,甚至在与马尔他和塞普路斯的友谊赛他也不失时机地表现其射门才能。不过,在98 世界杯与荷兰队八分之一决赛中,他的一记点球不中葬送大好局面。为此,他遗憾地说:"在我的记忆中,没有人象我这般倒霉,幸运女神从来不光顾……"

普罗西内茨基---

1969年1月12日生于施文宁根,身高1米82,体重76公斤。

1987年,克罗地亚国家队教练、当年的狄纳莫队教练米罗斯拉夫·布拉热维奇曾经说过:"如果这小子有一天能成为球员,我就把我的教练证书吃了!"布拉热维奇把他从狄纳莫队除名。

1987年,也就是他被狄纳莫队解雇的那年,他被评为南斯拉夫21岁以下更佳运动员。

后来,他加入贝尔格莱德红星队,并且帮助该队夺得1991年欧洲冠军杯和洲际杯(丰田杯)。

由于受伤,他多次转会,先后效力西班牙皇家马德里队、西班牙皇家奥维多队、西班牙塞维利亚队、西班牙巴塞罗那队、西班牙皇家贝蒂斯队。1997年夏天,他回到萨格勒布,效力于已经改名的萨格勒布克罗地亚人队。

1998年6月15日,在法国世界杯小组赛克罗地亚队对牙买加队的比赛中,射入一角度极小的入球,并成为世界杯历史上之一个代表两个国家参加世界杯并均进球的球员;7月12日,在与荷兰队争夺第3名的比赛中,为克罗地亚队攻入之一球,最终与队友一起使克罗地亚队以2:1战胜荷兰队。克罗地亚作为世界杯新军首次参赛就获得第3名的好成绩。

能双脚左右开弓,所以踢任意球很有威胁。脚法华丽,控球技术好。

上赛季挂靴,NK萨格勒布队的体育总监。

潘采夫---

1965年9月5日,生于前南斯拉夫马其顿共和国首府斯科普里

在其参加贝尔格莱德红星队的91场联赛中,共打入84球。1991年的欧洲更佳射手,马其顿历史上的更佳球员。

1992年夏天,潘采夫从红星队转会国际米兰

92/93赛季代表国际米兰参加12场联赛,进1球,4场意大利杯赛,进5球

93/94赛季未代表国际米兰出场,1月份被租借到德国Vfb莱比锡,至赛季末

94/95赛季代表国际米兰参加7场联赛,进1球,1场欧洲赛事,5场意大利杯赛,进2球

由于之一个赛季的表现不能令人满意,国际米兰将潘采夫租借出去,希望能帮助他找回状态。94/95赛季重新启用后,仍然达不到俱乐部的期望值,所以国际米兰只好放弃了他,将他买到了德国的杜塞尔多夫福图纳队

转会到国际米兰是潘采夫的转折点,可以说就是他足球事业的终结了。记得当时报纸上有这样一句话评价他和巴斯滕,说巴斯滕可以打进不可能的进球,而潘采夫不会放过任何一个能进的球。然而这样一个射手在国际米兰的2个赛季中只打进了3个进球,别说对潘采夫这样的金靴奖获得者,就是任何一个前锋也是莫大的耻辱。在国际米兰潘采夫是失败者,但他绝不是一个不敢面对困难的懦夫,就在他转会来国际米兰四个月后,曼联以500万英镑的价格想要购买他,国际米兰俱乐部已经同意了,但却被潘采夫拒绝,他不想就这样离开,他想要证明自己

两年前在马其顿足协主席竞选中落败

一、动荡不安的世界

1 动荡的根源

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性加剧,列强力量对比出现显著的新变化。到19世纪末,新起的美国超过了英国,德国超过了法国,接着又超过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根本原因。 2扩军备战

帝国主义国家矛盾斗争的实质是争夺殖民地。后起的帝国主义强国不能容忍实力与所占殖民地不平衡的倒挂状况,新老帝国主义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斗争尖锐起来。在世界没有被瓜分完毕时,它们之间的矛盾和争夺往往通过宰割和分配新的“自由”土地而暂时得到缓和。但是,当世界已被瓜分完毕时,必然要出现重新瓜分世界领土的斗争,甚至战争。为了世界霸权和殖民地,欧洲列强积极扩军备战。一战爆发前,欧洲列强的陆海军总数大大增加了。德国海军实力仅次于英国海军。随着列强的争夺,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

二、剑拔弩张的两大军事集团

1三对基本矛盾

在一战前欧洲列强之间主要存在三对基本矛盾。 法德矛盾。法德矛盾源于普法战争。普法战争中,战败的法国割地赔款,失去了原来西欧和中欧的霸主地位。法国力图“复仇”,收回被德国夺取的阿尔萨斯和洛林,进而吞并德国的萨尔矿区。德国要继续削弱和遏制法国,不让它东山再起,为此,除了实行孤立法国的外交政策外,还扩军备战,并制定了在新的战争中打败法国及其盟国的作战计划。 英德矛盾。英国是老牌资本主义国家,19世纪中期建立了海上霸权、殖民霸权、工业霸权。 德国是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济发展迅速,赶上并超过了英国。德国统治集团因此从争取称霸欧洲的“大陆政策”,转向夺取全球霸权的“世界政策”。德国成为英国的主要竞争对手。德国不仅在欧洲商品市场上同英国竞争,而且主要在殖民地问题上同英国的矛盾日益加深。在亚洲,德国修建“三B铁路”的计划,直接威胁到英国以印度为基地的势力范围。在非洲,德国“赤道非洲帝国”的计划与英国的“开罗—开普”计划尖锐对立。在制海权方面,20世纪初,德国海军力量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英国。英德之间的矛盾成为了帝国主义之间的主要矛盾。 俄奥矛盾。主要表现在对巴尔干半岛的争夺上。巴尔干半岛位于欧、亚、非三洲交汇之处,战略地位显赫。该半岛长期处于土耳其帝国的统治之下。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俄国和奥匈帝国在巴尔干的争夺尤为激烈。俄国打着大斯拉夫主义(俄罗斯人、乌克兰人、白俄罗斯人属于东部斯拉夫人)的旗号,向该地区扩张。俄国与奥匈帝国的争夺,使巴尔干半岛的矛盾更为激烈和复杂。 随着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的不断加剧,欧洲出现了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 2三国同盟 在俄奥争夺巴尔干的斗争中,德国支持奥匈帝国。1879年,在俾斯麦推动下,缔结了旨在共同反对俄国的《德奥同盟条约》。这是两大军事集团形成中更先缔结的条约,是列强对当时最敏感地区争夺的必然结果。后来,俾斯麦拉拢意大利共同对付法国,1882年《德奥意三国同盟条约》签订,侵略性的军事集团三国同盟正式建立。三国同盟的核心是德国,其矛头指向俄国和法国。 3三国协约

三国同盟形成后,法俄都感到不安,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两国逐渐接近,并于1892年缔结了军事协定。法俄同盟形成,这标志着欧洲出现了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这是向三国协约方向推进的之一步。三国协约形成的决定性步骤是其核心英国放弃传统的外交政策与法国结盟。随着在殖民地问题上冲突的加剧,20世纪初,英德矛盾成为帝国主义之间的主要矛盾。英国不得不放弃维持欧洲大陆均衡的“光荣孤立”政策,首先与德国的宿敌法国接近。法德矛盾促使法国也向英国靠拢。1904年英法签订协约,调整了两国在瓜分非洲等殖民地问题上的矛盾。从此,英法事实上建立了同盟关系。为了共同对德,英国又主动协调了同俄国的利害冲突。1907年英俄签订协定,调整了双方在亚洲争夺殖民地的矛盾。英法、英俄协定,都是背着有关国家签订的帝国主义的分赃协定。英法、英俄协定的签订,意味着英、法、俄三国协约的建立。这样,为重新瓜分世界,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了。

三、“巴尔干火药桶”

1争夺巴尔干

巴尔干半岛长期处于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之下。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期,巴尔干半岛的状况是:一方面,罗马尼亚等摆脱了奥斯曼帝国的统治,取得了独立;另一方面,欧洲列强趁虚而入,在此扩大自己的势力。巴尔干半岛的民族关系复杂,其中斯拉夫人居多数。在巴尔干各国反对奥斯曼帝国统治的斗争中,俄国曾以援助斯拉夫人为由对奥斯曼帝国作战,不仅扩张了在巴尔干的势力,而且以本部斯拉夫人的解放者自居,不断插手巴尔干事务。奥匈帝国在德国的支持下也积极向巴尔干扩张,1908年吞并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两地。20世纪初,巴尔干地区不断出现严重的政治危机、军事危机和局部战争,成为帝国主义国家争夺霸权最敏感的地区。 2萨拉热窝事件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夫妇在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开枪打死。这一事件是之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情景再现:1914年帝国主义矛盾空前激化,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触即发。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直接导火线。受俄国支持的塞尔维亚,一直被奥匈认为是在巴尔于扩张的主要障碍。为了对塞尔维亚进行军事恫吓,奥匈选定塞被土耳其征服的“国耻日”(1386年6月28日)在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举行军事演习,以示其侵略野心。这一消息,已于当年4月传出。塞尔维亚的秘密民族主义组织——民卫社和黑手党,决定派人去暗杀指挥这次演习的好战分子奥匈皇储弗兰茨·斐迪南。塞当局曾致函奥匈 *** ,劝其取消这次演习,但未被接受。 5月,黑手党7名成员分头潜入萨拉热窝,为暗杀活动进行了周密的准备。6月28日上午10时,斐迪南夫妇在城郊检阅军事演习之后,乘敞篷汽车,进萨拉热窝市区巡视。埋伏在路旁人群中的黑手党成员查卜林诺维奇突然冲到车前,向斐迪南投掷一枚炸弹。司机见此情景,加足马力,汽车冲向前方,炸弹落到后随汽车上,炸死一名军官和几名群众。查卜林诺维奇被捕。斐迪南故作镇静,挥手示意“继续前进”。到市政厅出席了欢迎仪式,稍作休息之后,又乘车上街,招摇过市。当汽车途经一拐角处时,17岁的中学生加·普林西波冲上前去用枪打死斐迪南夫妇。

后人为悼念普林西波的爱国行为,在他行刺的十字路口铺上一块石板,上面刻着他的两只脚印,在路旁的墙上用塞尔维亚文写上:“1914年6月28日,加·普林西波在这里用他的子弹表达了我们人民对暴虐的反抗与对自由的向往。”

德奥集团在暗杀事件发生后欣喜若狂的叫嚣道:“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经过“七月危机”,由此而引发的之一次世界大战于8月初全面展开了。

3一战爆发 萨拉热窝事件发生一月后,奥匈帝国在德国的支持下,以事件为借口向塞尔维亚宣战,之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接着,德、法、俄、英相继投入战争。交战的一方为同盟国的德国和奥匈帝国,以及支持它们的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另一方面为协约国的英国、法国和俄国,以及支持它们的塞尔维亚、比利时、意大利、日本等国。到大战结束时,双方共有31国参战,其中参加协约国作战的有27国,参加同盟国作战的有4国。战火从欧洲蔓延到亚洲、非洲、是人类历史上之一次世界规模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