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T34被称为雪地之王。谢谢

UFC格斗大赛09
为什么T34被称为雪地之王。谢谢
导读:其实就是性能较好,生产简便,数量压倒虎式和虎王。哈尔科夫共产国际工厂著名设计师科什金的杰作。塔西诺夫为其设计了车身,采用革命性的斜面装甲,防护能力大为提高。T-34坦克不仅继承了BТ坦克优秀的机动性能,火力和防护能力也有极大飞跃。优异表现也

其实就是性能较好,生产简便,数量压倒虎式和虎王。

哈尔科夫共产国际工厂著名设计师科什金的杰作。塔西诺夫为其设计了车身,采用革命性的斜面装甲,防护能力大为提高。

T-34坦克不仅继承了BТ坦克优秀的机动性能,火力和防护能力也有极大飞跃。优异表现也压倒了KV-1坦克。在T-34坦克尚未完成样车之前,苏联领导层就决定同意用T-34装备苏联红军。1940年1月底,首批坦克驶离哈尔科夫的工厂生产线,后人称为T-34/76 1940年型(T-34/76A)。2月初,2辆T-34在进行哈尔科夫-莫斯科-斯摩棱斯克-基辅-哈尔科夫的长途行驶试验中,给在莫斯科红场观摩试验的斯大林留下深刻印象。科什金因患肺炎于当年9月26日病逝,最终没有看到绝笔之作T-34的精彩表现。其助手莫罗佐夫接替了他,T-34坦克1940年6月完成生产图纸,随即大批量生产。具备出色的防弹外形,强大的火力和良好的机动能力,特别是拥有无与伦比的可靠性,易于大批量生产。

T-34/76A坦克于1940年完成115辆,并将一部分派往芬兰实战试验,但未能来得及参加战斗。至1941年6月22日德国入侵,苏联共完成T-34坦克1225辆,大大超过了同期Ⅳ号坦克的数量。至莫斯科会战前夕,已有1853辆T-34交付部队使用。

T-34/76于1941年6月22日在白俄罗斯格罗德诺首次参战,在此后一系列战斗中德军竟找不到可以与之抗衡的坦克,这就是“T-34危机”,导致了德军大量坦克的过时,被迫推出更新型的坦克以应付局面。作为应对措施,德国Ⅲ号改装长身管50毫米炮,Ⅳ号坦克则改装长身管的75毫米炮,同时都大大加强防护力,可有效对抗T-34/76。同时又开始研制Ⅴ号“黑豹”式坦克和Ⅵ号“虎”式,其中前者明显效仿T-34的设计思想。

最初只是称为T-34,后人为了将装备762mm火炮的T-34与装备85mm火炮的T-34区别开,分别称之为T-34/76,T-34/85。后来西方采用字母A-F区分T-34/76的亚型(当然这也是不准确的):A 1940年型,主要特征为一门型号为L-11,倍径305的762mm火炮被猪鼻状的防盾保护着,炮塔扁平,分焊接,铸造两种;B 1941年型,一门型号为F-34,倍径412的762mm火炮,部分A型使用了这种火炮,盒装防盾明显不同;C 1942年型,主要特征驾驶员舱盖更换,航向机枪加装外防盾;D 1942年型,主要特征为大型六角炮塔,两个圆形炮塔舱盖,舱盖打开状态,因类似米老鼠的耳朵而得名;E 1943年型,在六角炮塔左侧加装了车长指挥塔;F 1943年型,铸造炮塔(实际是UZTM的锻造炮塔)。

现在,俄罗斯人用“煎饼”“螺母”来分别描述装备一体式大型仓盖的扁平炮塔和双乘员舱盖或带指挥塔的六角炮塔。所谓43,44,45年型只不过是事后的一种描述,用工厂+ABCD类炮塔+炮+年份基本可以区分95%的T-34/85。

下面松散罗列一下T-34/76发展轨迹:

1940年底,铸造炮塔出现,由马里乌波尔-哈尔科夫联合制造,正面厚60mm(轧钢焊接的正面52mm)。41年,先后三家厂生产T-34整车。112厂41年7月投产,开始生产铸造炮塔失败,借鉴了马里乌波尔的经验后,首批20辆T-34与10月交付部队。由于发动机短缺,112厂及STZ生产时,使用了M-17F汽油发动机。两厂41年底生产了365辆安装此发动机的T-34,截止42年5月又交付904辆。

斯大林格勒地区,STZ进行总装,Krasniy Oktyaber轧钢厂生产装甲板,用船运到STZ及第264工厂(斯大林格勒造船厂,组装车体的地方)。41年秋,“榫接”样式的车体在STZ投产。41年10月STZ设计全钢负重轮,11月投产,这种样式的负重轮各厂(根据现有照片判断,112厂实心锻造胶缘负重轮供应充足,没有使用全钢轮)都有使用,43年夏取消。

41年9月17日位于哈尔科夫的183厂开始向乌拉尔迁移,最后一列(第43列)迁移列车10月19日抵达乌拉尔,12月之一条生产线准备完毕,月底通过总装从哈尔科夫带来的部件,25辆T-34交付部队。42年2月,112厂的炮塔座圈跳弹筋增加到6条。42年3月还在生产“煎饼”炮塔的厂家开始将炮塔后部简化,焊接炮塔采用一整块梯形钢板焊接,铸造炮塔为一体式。42年6~7月,183厂开始采用新的辐条式带胶缘负重轮。42年183厂是T-34产量更大的厂。

42年夏,战火临近STZ,导致其停产。另有三家工厂(UZTM,ChKZ,174厂)开始生产T-34整车。位于斯维尔德洛夫斯克的UZTM(Ordzhonikidze乌拉尔重型机械制造厂,Uralmash)41年秋开始生产车体,随后开始生产铸造炮塔,42年4月开始为183厂提供组装好的车体或炮塔,42年7月28日生产整车,43年秋转产基于T-34底盘的自行火炮。原来位于列宁格勒的基洛夫工厂(第100厂)41年6月25日迁往车里雅宾斯克(ChKZ),联合了本地的拖拉机厂以及一同迁往的生产发动机的(原来位于列宁格勒,哈尔科夫的)等厂家,自此车里雅宾斯克被称为坦克城(Tankgrad)。ChKZ于41年末42年初开始生产一些T-34部件,42年8月生产整车,44年3月停止生产T-34。

螺母”炮塔由MANabutirsky在183厂搬到乌拉尔地区稍后研制(183厂由于迁移,丢失了轧钢机等一批大型生产设备)。这种炮塔最早见于42年8~9月(春季就有小批量生产),德军拍摄的照片显示7月上就有了,GKO42年7月1日颁布的安装这种炮塔的命令似乎验证了这点。“螺母炮塔”分为laminate,hardedge,softedge三大类炮塔。42年10月UZTM为扩大产能利用5000吨级压力机生产锻造炮塔,供自己和ChKZ(112厂利用这种炮塔与自己车体生产的OT-34有照片可见)生产T-34,到44年3月,生产了不少于2670个。

圆筒型附加油箱42年10月初出现在ChKZ生产的车辆上。截止43年4月,安装在车体后部的箱式附加油箱仍有出现在112厂,174厂的车辆上。42年夏末秋初,183厂生产的车辆,航向机枪有了外防盾,与此同时112厂的车辆开始出现扶手。112厂和乌拉尔地区厂家的扶手样式不同。

43年秋,T-34部件开始标准化,包括履带,附加油箱,扶手等。车长指挥塔出现于43年夏,43年6月至44年3月生产5740个。43年初,“螺帽”炮塔两侧出现手枪射击孔,春季后变得较为常见。41年,71TK-3型电台配发,有效通信距离18千米,42年,9R系列(22千米)代之,9RS(28千米),后期的T-34/85安装有10RT-26(7~20千米)。

车内通话设备,由早至晚的一些型号为,TPU-2,TPU-3R,TPU-3bis-F,TPU-ZR系列,TPU-47。包括T-34/76在内的各型苏联坦克也存在明显缺陷,主要是没有全部配备车际无线电联络设备,一般是几辆T-34中只有一辆指挥坦克拥有无线电设备,坦克之间联络还依靠旗语。同德国主战的各型坦克(Ⅲ、Ⅳ、Ⅴ、Ⅵ)基本都配备无线电相比,协同作战能力相差不少,所以当编队行进作战时难以充分发挥坦克的优异性能,特别是遭遇突 *** 况时应变能力差。

所以由一辆性能不怎么样的Ⅲ号坦克,击毁多辆T-34的战例屡见不鲜。后期随着英美根据租借法案援助的无线电设备及本国设备的量产,至1943年夏75%的车辆装备了电台,到了1944年,电台装备率达到100%,这个弱点才逐步改观。

1943年秋天起,针对德国已经出现豹式和虎式坦克,T-34安装85毫米炮,加强了装甲,定名T-34/85型坦克。无线电通讯设备成为标配,增加了一名装填手。12月15日,T-34/85被批准投入大量生产,取代T-34/76成为战争后期苏军机械化部队主力装备

俄新社提及,费恩本月15日在美国《国会山报》发文称,如果美国国会通过一项终止美国北约成员国资格的法案并推动“俄乌战争”结束,那么其就能提升自己的形象并在世界上被称为“和平缔造者”。与此同时,美国将能够节省数千亿美元的资金。另据“亚洲时报”网站今年4月报道,费恩曾表示,“美国和一些北约成员国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大规模地援助乌克兰军队来打败俄罗斯,其已经成为共同交战国”。美国及其北约盟友现在很容易受到“敌对交战国”、也就是俄罗斯的攻击,因为前者“彻底或严重违反了中立国的公正义务和不参与冲突的原则”。

对于费恩在《国会山报》发文中发表的上述言论,斯卢茨基11月30日在Telegram上回应说:“至于奖项,不是那么重要。从本质上看,这是正确的提议。对在国会几乎占大多数席位的共和党人来说,这也是展示善意和为缓解世界紧张局势作出真正贡献的好机会。”他还称,如果美方采取费恩的提议,还能节省美国纳税人的大量资金——费恩在文章中提到的每年超过1000亿美元,这些资金今天用于支持“美国的傀儡”——泽连斯基政权。

报道称,斯卢茨基称,落实费恩上述提议的道路将很艰难,但其支持者迟早会增多。“而由美国支持的基辅政权,会像俄国家杜马主席沃洛金所预测的那样,确实有越来越多的机会成为北约真正的掘墓人。”他接着写道。

“如果北约在1991年就跟华沙条约组织一样不复存在,那么世界会不同,很可能是会更好。爆发的战争和武装冲突会更少。”斯卢茨基还称,“按理说,北约在多年前就应该解散:随着苏联解体,建立该军事集团的理由——所谓的‘苏联扩张威胁’已不存在。但实际上相反,该集团采取东扩路线,将一些曾经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和曾经属于苏联的国家纳入其中”。

俄罗斯于今年2月对乌克兰发起特别军事行动以来,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等北约高官多次发表向乌克兰提供军事援助的言论,俄方也多次表达反对对乌供武的立场。俄罗斯联邦安全会议副主席梅德韦杰夫本月29日表示,如果北约向乌克兰提供“爱国者”导弹系统和派遣相关人员,那么这些导弹系统和人员“将立刻成为俄罗斯武装部队合法打击的目标”。据俄新社4月1日报道,俄罗斯外交部欧洲合作司司长尼古拉·科布里聂茨接受该媒体采访时也警告称,北约国家向乌克兰供应军火是在“玩火”。

延伸阅读:

北约秘书长:大家咬咬牙,军援还得跟上

参考消息网11月29日报道据俄媒报道,北约秘书长延斯·斯托尔滕贝格日前在接受德国《星期日世界报》采访时承认,对乌克兰的军事和资金援助让西方国家民众付出了巨大代价,但向基辅提供的军事援助还是得跟上。针对这种表态,俄罗斯专家直言,北约秘书长恐怕已经成为北约军工综合体外围集团的“传声筒”。

今日俄罗斯电视台网站11月27日报道称,北约秘书长延斯·斯托尔滕贝格在接受德国《星期日世界报》采访时表示,在特别军事行动背景下,对乌克兰的军事和资金援助让西方国家民众付出了巨大代价。

斯托尔滕贝格在采访中说:“食品价格和电费的上涨对许多欧洲家庭而言意味着艰难时期。”

尽管如此,斯托尔滕贝格再次表示,基辅政权应在战场上击败俄罗斯。他指出:“如果我们向乌克兰提供军事支持,就能强化它在谈判桌上的地位。”

北约多国“库存见底”

与此同时,对乌克兰的支援正在消耗北约内部一些人所谓欧洲“盆景军队”的库存有限的火炮、弹药和防空系统。至于乌克兰人想要和需要的武器,连强大的美国也库存有限。

据美国《 *** 》网站报道,在冲突持续9个月之际,根本性的准备不足已促使西方疯狂行动起来,一方面向乌克兰提供它所需要的东西,另一方面补充北约的库存。在双方以二战以来从未有过的速度消耗武器弹药之际,为保持武器储备充足而展开的竞争已成为一条关键战线。

报道援引北约官员的话说,使用的炮弹“数量惊人”。今年夏季,乌克兰人在顿巴斯地区每天发射6000至7000枚炮弹。相比之下,美国每月仅生产15万枚炮弹。

上述北约官员说,今年2月,当战争在乌克兰爆发时,许多国家的武器库存只有预期水平一半左右,而且,在制造北约国家可以互换使用的武器方面几乎毫无进展。

报道称,对已向乌克兰提供大量武器的北约国家——尤其是波兰和波罗的海国家等前线国家——来说,补充这些武器已被证明是一个沉重负担。

一名北约官员说,小国已耗尽潜能,30个成员国中的20个已“精疲力竭”。

至于防空装备,北约和美国在冷战后停用了大部分短程防空系统,几乎什么都拿不出来。生产更多此种装备可能需要两年时间。

欧洲民众承担代价

再回到斯托尔滕贝格的最新表态。俄政治学家伊戈尔·莫罗佐夫在接受今日俄罗斯电视台采访时说,这一言论显示,北约在经过9个月之后终于意识到,自己成员国内部的民生恶化正成为它支持基辅政权的后果。他表示,欧洲遇到的这种状况是人们在一两年前绝对无法设想的。

莫罗佐夫说:“今天我们看到,欧洲的城市公共服务价格已达到顶峰,这种危机状况在欧洲历史上从未有过。欧洲人明白,冬天的情况将会更糟,而且他们将迎来新一波乌克兰难民。一切都是美国说了算,而且我认为,军事冲突的延长只对美国有利。”

另一位政治学家鲁斯兰·巴利别克认为,乌克兰冲突已成为北约官员的金矿,这些人正在积极地利用乌克兰人民的苦难发财。

巴利别克对今日俄罗斯电视台说:“把大批武器塞给乌克兰是北约军工综合体外围集团的胜利。对于北约军工企业而言,支持基辅政权意味着大发横财。而北约秘书长只是这个外围集团的‘会说话的脑袋’,其任务是用捍卫乌克兰国家地位的漂亮话语来给西方社会洗脑。”

其实,斯托尔滕贝格早在几天前就在北约议会大会上表态,称北约应该加强对基辅的武器供应。当时俄罗斯联邦委员会议员格里戈里·卡拉辛就在社交媒体“电报”平台上一针见血地说:“斯托尔滕贝格的声明只能证明他痴迷于把俄罗斯更深地拖入冲突。现在,谁应该被叫做战争党?我想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在奥布利夫斯卡亚-上奇尔斯卡亚一线,德军还在顽强地进行防御。在莫罗佐夫斯克地域,苏军已于11月28日抓到原先在罗马年科集团军当面的敌坦克第11师和官军野战第8师的俘虏。由科捷利尼科沃地域渡过顿河后进到切尔内什科夫斯基、莫罗佐夫斯克、斯科瑟尔斯卡亚、塔钦斯卡亚一线的敌人对苏军列柳申科集团军和快速部队的抵抗最为强烈。敌人的这支部队力图占领防御地区,以阻止苏军快速兵团继续进攻并以此保障其部队有撤退的可能。敌人在有利的条件下,可能会坚守这个突出部,以便将来通过这里援救其被合围的集团。但苏军未能得逞,苏军竭尽全力割裂这个突出部。

海底森林从哪三方面介绍了海底森林如下

从三方面介绍了海底森林:一海底森林的构成;二海底森林生长很茂盛;三海底森林的作用。

拓展知识

森林的概念定义

森林指的是由乔木、直径15cm以上的或由竹子组成且郁闭度020以上,以及符合森林经营目的的灌木组成且覆盖度30%以上的植物群落。包括郁闭度020以上的乔木林、竹林、和红树林,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农田林网以及村旁、路旁、水旁、宅旁、林木等。

俄国林学家G·F·莫罗佐夫1903年提出森林是林木、伴生植物、动物及其与环境的综合体。森林群落学、植物学、植被学称之为森林植物群落,生态学称之为森林生态系统。在林业建设上森林是保护、发展,并可再生的一种自然资源,具有经济、生态和社会三大效益。

森林与所在空间的非生物环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森林是地球上更大的陆地生态系统,是全球生物圈中重要的一环。它是地球上的基因库、碳贮库、蓄水库和能源库,对维系整个地球的生态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和环境。

森林,是一个高密度树木的区域(或历史上,森林是一个为狩猎而留出的荒地),涵盖大约95%的地球表面。这些植物群落覆盖着全球大面积,并且对二氧化碳下降、动物群落、调节水文湍流和巩固土壤起着重要作用,是地球生物圈中最重要的生境之一。

森林还被称为人类文化的摇篮、大自然的装饰美化师、生命的资源、野生动植物的栖殖场、金色的宝库、绿色宝库、天然氧气制造厂、绿色的银行、天然的调节器、煤炭的鼻祖、天然的储水池、防风的长城、天然的吸尘机、城市的肺脏、天然的监测仪等。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将森林定义为:“面积在05公顷以上、树木高于5米、林冠覆盖率超过10%,或树木在原生境能够达到这一阈值的土地。不包括主要为农业和城市用途的土地。”

此外,还有一般森林与完整森林之别。

拉维克

小说中,拉维克被驱逐出境之前,甚至来不及与琼恩话别,出境以后也没有机会给她写一封信。3个多月过去了,当拉维克再次回到巴黎时,以为和他永无重逢之日的琼恩已经跟别人同居了。拉维克的内心非常痛苦,他决定斩断与琼恩之间的联系。可是琼恩却一再诉说,自己真正爱着的人只有一个,那就是拉维克,她和别人同居,是在失去信心情况下的无奈之举。

其实,和拉维克待在一起的女人只是他的一个病人。琼恩之后,拉维克几乎成了禁欲主义者,他拒绝诱惑,以至于受到 *** 的嘲笑。这是因为拉维克依然爱着琼恩,尽管他知道琼恩是个不安分的人,善变而多情。他几次试图同她一刀两断,每一次又都难捺寸寸柔情,最终揽她入怀。“她真像一股和煦的风,把生活的疮疤也好像吹得融化了;她跟他说话的时候,他那种防御性的、奇异的冷漠感也被她的热情扫荡无遗。”琼恩曾经给过他真实的温暖和幸福,对于身处流亡生涯中的拉维克来讲,这种感情异常珍贵。

同时,拉维克也清楚地知道,“情意绵绵是太平时期的事”。这是他在1916年血腥的一战战场上得到的启示。战乱会让人们变得凶悍而脆弱。危险与死亡无处不在,不可抵御,只能承受。活着是侥幸,团聚是暂时,此时还谈什么天长地久和永不分离?拉维克的记忆里藏着太多的痛苦和仇恨,这颠沛流离的生活,这沉重扭曲的现实,这漆黑无望的未来,都阻止他尽情地投身爱情海,阻止他把一整颗心全部交给对方。

拉维克这个人物,很多评论家认为他的原型就是雷马克自己,因为拉维克的处世态度完全体现了雷马克的人生哲学。雷马克自称是一个“不抱幻想的理想主义者”,他忠于“高尚的个人主义”,视“最普通的人道法则”为自己更高的行为准则,而拉维克正是这些思想的化身。国际旅馆中有一个名叫莫罗佐夫的难民,“是之一次大战的流亡者,近十五年来一直住在巴黎。他是那样一种俄国人,他们不谈自己曾在沙皇的禁卫军里服过役,也不提自己那贵族的门第”,很明显,他这个“流亡者”与受纳粹法西斯迫害而流亡的巴黎的难民完全属于不同的类型,而拉维克却引为最相投合的知己,雷马克也在小说中把他作为一个仅次于拉维克的重要人物。再说拉维克的杀死哈克,固然是反法西斯的一个具体行动,但从动机到手段,都属于私人复仇的性质,与当时各国人民的反法西斯运动和反纳粹德国的任何组织完全没有联系。雷马克是拉维克的原型,这一点作者自己也承认,不过拉维克是个医生,当然还有其他一些人的影子。雷马克有一次在会见布拉格一位记者时说:“拉维克这一形象,包含着三个人的特征。我自己,还有我的两个朋友。两位医生,他们也像我一样,隐姓埋名住在巴黎。其中一位,我在心脏病之一次发作时请他来看过病……你知道,我从来没有学过医学,小说中有关医学方面的内容是他帮助我写下的。”

琼恩

小说中,琼恩是一个不能自主自立的形象。她好像藤蔓,需要借助外力获得支撑,才能站立起来。这是这个人物的特征和弱点。琼恩所谓的移情别恋,正是由于这种性格造成的。因为是藤蔓一样的人,所以对于支撑物的要求就会很高,如果那支撑物不稳定,随时可能撤退,她就会害怕。

此时一旦另有其人,愿意为她落地生根,将自己的一切完全交给她掌管,出于本能的需要,她自然攀住不放。当拉维克音信皆无,当一个男演员甘愿为她全情付出,她接受了后者。在她的心中,拉维克从来没有彻底属于自己,没有给过她安全感。她看不到明确的未来,对两个人的关系缺少把握。

然而,拉维克毕竟是她更爱的人,当他再度出现,她便身不由己地向他靠拢,渴望跟他在一起的愿望依然如从前一样,热烈而迟疑。琼恩几次试探拉维克,几次争取挽回两人之间的感情,可每当拉维克要求她离开那个演员的时候,她又都推搪不应。或者在琼恩的潜意识里,她并没有十足的决心重回他的身边。因为拉维克还是那个拉维克,没有身份,随时可能消失,爱得有些闪躲,心的外面包着硬壳。琼恩不敢轻易丢掉已经拥有的,她害怕到头来一无所获。

关于琼恩·玛陀这个人物的原型,评论界颇多揣测,有人认为很可能是雷马克的好友,好莱坞的著名影星玛琳·黛德丽。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他们俩正好一起生活在巴黎。小说一开头,对琼恩就有这样几句肖像描写:“只见她脸色苍白,颧骨高耸,两只眼睛间距很宽;容颜呆板,活像一张假面具”;“她那张苍白的脸上,差不多毫无表情。嘴很饱满,就是没有血色,看上去轮廓显得模糊;唯有头发可长得挺美——一种有光泽的、天然的金黄秀发。”这又正好是玛琳·黛德丽的写照。

“俄方对英国惩罚俄罗斯的威胁‘不会置之不理’,“英方应该明白这一点”,俄罗斯外交部13日回击了英国首相特雷莎·梅就前俄特工在英中毒一事发布的“最后通牒”。当天,特雷莎·梅发表一份措辞强硬的声明,要求俄罗斯在24小时之内解释前特工中毒事件,否则将采取“更为广泛的措施”。英国媒体将此次外交纠纷比喻为“福克兰群岛海战”(阿根廷称马尔维纳斯群岛)以来,英国所面临的更大的外交政策危机。俄罗斯媒体13日则称英俄两国正“濒临战争的边缘”。

迫于各方压力,梅12日对英国国会议员发表声明,称前双面间谍斯克里帕尔和他的女儿可能受到武器级的神经剂毒害。 她表示,英国 *** 认为俄罗斯“很可能”对发生在索尔兹伯里的中毒事件负有责任,英国外交部已要求俄罗斯大使做出解释。 梅称,如果在周二(13日)过后俄罗斯还没有做出“可信的回复”,英国就会认为那是莫斯科“非法使用强力”的行为。

“这或者是俄罗斯针对英国的直接行动,或者是俄罗斯 *** 对有潜在灾难影响的神经剂失控并且让它落入他人之手。” 特雷莎·梅说,英国必须准备好可能采取更广泛的措施,如果俄罗斯没有于周三做出充分解释,她就会在国会公开这些措施。英国媒体12日称,这是“福克兰群岛海战”以来,英国所面临的更大外交政策危机。

对于英国如此激烈反应,俄罗斯方面也立刻做出回应。俄罗斯媒体报道称,俄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12日回应说:“这是英国议会的一场马戏表演。结论很明确,又是一次基于挑衅的政治宣传。”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13日也表示:“俄方已经声明,有关俄罗斯涉及斯克里帕尔在英中毒事件的一切都是无稽之谈,莫斯科与此毫无关系。法新社13日引述俄罗斯外交部当天的声明说,俄方不会回应英国首相的最后通牒,除非英方提供袭击中所用神经毒剂的样本。俄罗斯外交部说,俄方对英国惩罚俄罗斯的威胁“不会置之不理”,“英方应该明白这一点”。声明还说,所谓俄罗斯涉案的指称是“挑衅”,俄罗斯与此无关。而俄罗斯某杂志主编、军事专家维克托也表示,使俄前特工中毒的神经毒剂可在任何地方生产,以此指控俄罗斯是幕后黑手显然证据不足。

英国的西方盟国纷纷对伦敦的推论表示支持。美国国务卿蒂勒森周一(12日)表示,“我们对英国的调查有十足信心……我们同意,肇事者必须面对适当的严重后果,这包括执行犯罪行动者以及下达指令者。美国将继续与盟国英国团结,密切协调后续反应。”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也对此案表示“高度关切”,并已就此案和英国当局保持联系。法国总统马克龙则同梅通 *** ,表示与英国团结一致。

这场西方国家与俄罗斯之间的外交口水仗将如何收场,俄罗斯一些政治家认为,最终类似的言论与有攻击性的政治压力可能会导致双边关系中断。俄联邦委员会代表莫罗佐夫认为,最后的结果很可能是两国各自召回大使。他强调,英国人应该知道,俄罗斯将给予强硬的回应。

 地道战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战争形式,从冷兵器时代一直延续到现代战争。地道战战法注重隐蔽自己,突然袭击,猝不及防间给予对手致命一击,因此,每场地道战几乎都与奇谋相连,直到战争停息多年之后仍能穿越尘封,令人不寒而栗。

 法国阿拉斯地道战英国矿工掘出的地下城

 1917年发生在法国北部的阿拉斯战役是之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更大的地道作战,对阵双方是协约国英法联军与德国军队。战役打响前,英法联军在阿拉斯地下开掘出庞大的地道 *** ,埋伏下整整25万名士兵。1917年4月9日清晨,这些士兵从地道中冲出,出其不意地攻入德军阵地,以微小伤亡取得了整场战役的胜利,阿拉斯战役是人类战争史上的经典一战,而阿拉斯地道也从此名载史册。

 当年的阿拉斯是同盟国与协约国军队争夺的焦点——一旦夺占阿拉斯就等于洞开了巴黎的门户,整个法国便岌岌可危。从1914年到1916年,阿拉斯几易其手,1916年战事日趋紧张,阿拉斯已是满目疮痍,英法守军在一片废墟上加紧修建防御工事。

 与此同时,攻势凌厉的德军在小镇东部虎视眈眈,他们正在向这里集结重兵,更高统帅路德维希甚至已让人铸好了纪念碑,准备在破城之日将它安放于小镇的最中心。然而,这些德军并不知道,就在此刻,一项地下工程正在他们眼皮底下悄悄进行。

 在经历了1916年索姆河战役的惨重伤亡后,英法联军得出了一条血的教训:跟装备精良、战术多变的德国步兵师硬碰硬,无异于大规模自杀!他们变更了作战策略,仅用3个月时间便在阿拉斯地下挖出了庞大的地道 *** 。

 整个地道 *** 由两个“大迷宫”组成,每个都长约20公里,能够容纳25万名士兵。地道并非如人们想象一般狭窄,相反,它能够让两支部队自由穿行,最宽的地方甚至可以铺设一条供应补给的铁路。挖掘工程结束后,人们又立即在其中建立起餐厅、教堂、加油站、轻型铁轨等附属设施,以及一座设备齐全的战地医院。

 阿拉斯地道于1917年全线竣工,英法联军司令部决定在1917年复活节发起反攻,25万名士兵开始在英国陆军元帅道格拉斯·黑格的指挥下,秘密进驻这座巨大的“地下城”,准备伺机而动。在他们头顶上方数十米处,就驻扎着如狗一般机警、却对地下情况毫无察觉的德军。

 士兵们在等待了一个多星期后,战事终于爆发。1917年4月9日清晨5点30分,英军第三突击师发起进攻信号,随后,多支联军小分队有序地从指定出口冲出地面,奇迹般地出现在敌人眼皮底下,向驻扎在阿拉斯的德军第二和第六步兵师发起突袭。当日,大雨滂沱,寒风刺骨,在猛烈的迫击炮火掩护下,联军顺利进入德军阵营。狼狈不堪的德国人没有想到英法联军会在距离自己不到一英里的地方突然出现,他们连靴子都没来得及换,有的甚至还穿着睡衣就成了俘虏。

 此役,英法联军大获全胜,以1000多人的微小伤亡击溃了整个德军师团,成功将战线向前推进了10多公里,身后的巴黎从此安枕无忧,阿拉斯地道战也成为世界军事史上的经典战役。

 之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人们重建了阿拉斯小镇。新的居民希望能够忘却战争留下的所有创伤,于是市政当局草草封闭了“地下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镇上一部分知道“地下城”存在的居民将其重新起用,作为地下掩体保护人们免遭空袭。但是一到战争结束,战后地道又被重新封闭,从此不见天日。

 光阴荏苒。直至1990年,当地一个名叫阿兰·雅克的男子决心对神秘的阿拉斯“地下城”展开调查。起先,雅克发现了“布伦海姆”区域,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多片未知隧洞区逐渐浮现。1994年,借由一次天然气管道维修工程,他又发现了“汤姆森”区。随着调查工作的深入,当时的英法联军部队如何进驻地道,以及发起进攻的过程细节也被阿雅克一一理清。

 “士兵们可以从城中每家每户的地道入口进去,然后走向指定的区域,在那里等待数天后便可集结完毕。为免迷失方向,部队进驻都按照既定的计划进行,小镇里四处可见的‘TOC’标记就表示‘从此进入地洞’,为混淆敌军视线,这些入口都设计成不同的形式……进入地道后,每个洞穴都由石灰岩柱隔开,每间都标上了号码,战士们通过事先派发的数字陆续进入指定的洞穴。这些洞穴也有明确的分工,有些用于居住,有些是厨房,距离汤姆森区不远还建了一座700个床位的大型医院,甚至配备了手术室和停尸房。”1999年,阿拉斯地道的部分区域在修复后改建为博物馆,向公众开放,阿兰·雅克也成了这里的首席讲解员。

 乌克兰地道战3000公里的地下奇迹

 敖德萨位于乌克兰南部,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因为濒临黑海,又有着“黑海明珠”的美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入侵苏联,乌克兰便成为德军东线的主战场,敖德萨当然不能幸免,它于1941年沦陷,被德军占领长达3年之久。

 然而奇怪的是,尽管经受了战火摧残,但敖德萨容颜未改,市内无数的古迹名胜几乎毫发未损,而与它相隔不远的乌克兰首都基辅,却在战争中满目疮痍,这就是所谓的“敖德萨奇迹”。

 铸造奇迹的正是敖德萨地下纵横交错的地道。1944年4月10日深夜,一次精彩的地道偷袭彻底瓦解了德军的斗志,他们最终向兵临城下的苏军投降,城市光复,而敖德萨地道战的光辉也从此彪炳史册。

 1944年3月26日,敖德萨外海的海战接近尾声。战斗已打了5天,激战的双方是苏联黑海舰队和纳粹德国的罗马尼亚舰队,在大量陆基航空兵以及海岸火炮的配合下,苏军共击沉德军护卫舰4艘、鱼雷艇12艘、快速登陆驳船16艘,也就在当天下午,德军旗舰“格明登”号被鱼雷击沉,这场旷日持久的海战终于尘埃落定。

 在海战进行的同时,苏军装甲部队强渡敖德萨北面的德涅斯特河成功,随后便发起了对敖德萨市区的进攻。海上、陆地的对外联系都被切断,驻守敖德萨的德军第三集团军顿时陷入孤立无援的地步。敖德萨驻军司令、德第三集团军统帅西格蒙德考虑再三,还是决定固守待援——此刻他手下还有9000多精锐部队,弹药供给也很充足,两个军火库的囤积足以让德军再坚持一年。况且西格蒙德手中还有一张王牌——在敖德萨战役打响前,他已命人在城内四处埋设 *** ,而沃伦佐夫宫、波托茨基宫、敖德萨大歌剧院这些沙皇时代的建筑瑰宝更是早就被 *** 包围。

 果然,苏军在攻克了敖德萨外围后便不再推进,只派出小股部队展开试探性攻击,一方面是担心大举进攻会破坏城中的文物古迹,另一方面,与德军巷战不仅会蒙受巨大伤亡,也会推迟整个战役的进度。敖德萨战役下一步将如何进行,这是摆在苏军统帅面前的棘手问题。

 就在一筹莫展之际,一个人的到访为整个战局带来了转机,他就是敖德萨地区游击队长帕夫里科·莫罗佐夫。他向苏军统帅部建议:暂停敖德萨正面攻势,派遣游击队员经地道潜入德军军火库将其引爆,这个“釜底抽薪”之计定能使德军军心大乱,光复敖德萨就会变得易如反掌。莫罗佐夫的主动请缨很快得到了批准,苏军统帅部还派出两支工兵小队,配合莫罗佐夫的行动。4月10日晚,敖德萨城中发生了两次惊天爆炸,熊熊大火映红了整片夜空,德军军火库被成功炸毁。然而令人惋惜的是,就在撤退途中,莫罗佐夫和他的游击队员与德军遭遇,一番激战后全部壮烈牺牲。

 由于军火库被炸,困守在敖德萨城内的德军部队,直接面临着弹药物资短缺的威胁。4月27日,穷途末路的德军发生哗变,在拘禁了统帅西格蒙德后弃城投降。苏军兵不血刃进入敖德萨城。莫罗佐夫的游击队以及那些神秘地道,成为扭转战局的关键。

 敖德萨地道的历史源远流长。由于地下蕴藏着丰富石材,从1794年敖德萨建市至今,敖德萨的城市建设一直依赖于地下石材,因此就在敖德萨地底留下了长达数千公里的地道。这些地道互相交错,上下分列,有的多达3层,深入地下20多米,蔚为壮观,世界范围内绝无仅有,而这也成了现在敖德萨不能修建地铁的主要原因。

 据不完全统计,敖德萨地道的总长有2500——3000公里,二战中,当地游击队曾绘制出一份精确的地道分布图——建筑工程师出身的莫罗佐夫功不可没,而他率领游击队炸毁德军军火库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1996年,乌克兰 特地在敖德萨建立纪念碑,缅怀他们的英勇事迹。

 与纪念碑一同落成的还有敖德萨地道战纪念馆,纪念馆位于城市西北郊,入口在一个约3米深、近百平方米的露天空地上,参观者需拿一支蜡烛走入光线昏暗的地道。无数的空隙、坑道、竖井岔道组成了错综复杂、蜿蜒曲折的地道迷宫,这里的温度常年维持在8~10℃,地下水不断渗出,阴冷潮湿,游击队员在地道内生活、战斗了3年多,他们需要克服的困难是后人难以想象的。

 走进地道不到100米,就能看到墙上用黑灰涂写的俄文“血债血偿”字样,再往前走不远,一个10平方米大小的方厅豁然出现,这是当年敖德萨游击队的作战室。正面墙壁挂着两块印有列宁和斯大林像的宣传板,对面则钉着两块褪色红布,一块写着莫斯科保卫战已进入反攻阶段等内容,另一块是敖德萨战区的军事地图,当中的石桌上摆放着锈迹斑斑的打字机和一部黑色 *** 机。在作战室另一面墙上还挂着块旧蓝布,上面写着游击队员的誓词:“我,苏联公民,英雄的苏维埃人民的忠诚儿子和红色游击队员在此郑重宣誓……”

 作战室周围的地道里还分布着“男宿舍”、“女宿舍”和“厨房”,最多时这里曾住过380多人,其中就有不少女战士和儿童。宿舍和厨房设施都非常简陋,所谓的宿舍,其实只是依地形开凿的宽约6米、深不到2米的石床,上面铺了一条破毛毯,而厨房也只有两只水桶和三、四个碗。

 目前敖德萨地道只开放了1公里左右,从地道口钻出,赫然入目的便是沃伦佐夫宫正门,宫殿被无数精美的雕塑簇拥着,金碧辉煌,与地道内的逼仄阴森形成了鲜明对比。将出口开在此处也许有特殊的含义,因为没有地道和英勇战斗的人们,这些建筑古迹也许早就化作了灰烬,的确,“在敖德萨的每处,都印刻着烈士的英灵”。(摘自《环球人文地理》2011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