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事超静定梁?

中超01
什么事超静定梁?
导读:这是结构力学的问题,比如一个点会有三个方向的自由度,如果有三个方向的约束就是静定的。对于梁也是一样,假设一根梁一段是固定端,限制力包括弯矩、竖向、横向三个力,通过三个方程可以求出固定端受力,这就叫静定梁。如果一端是固定端,另一端有一个简支支

这是结构力学的问题,比如一个点会有三个方向的自由度,如果有三个方向的约束就是静定的。对于梁也是一样,假设一根梁一段是固定端,限制力包括弯矩、竖向、横向三个力,通过三个方程可以求出固定端受力,这就叫静定梁。如果一端是固定端,另一端有一个简支支座,多了一个限制,就叫超静定,多了一个约束,如果另一端也是固定端就是多次超静定了

楼上的两位不要误导他人啊,静定结构中也会有零杆的

零杆一般指在桁架中内力为零的杆,且是伴随着荷载而存在的。也就是说,一个结构中不存在绝对的零杆。

举个例子,桁架中一个T形节点,当不直接承受荷载时,为保持节点平衡,竖直杆的内力必然为0,故为零杆;但是,当有竖向荷载作用于该节点时,竖直杆必然产生一个轴向力与之平衡,故不为零杆。

由此可看出,一种荷载下的零杆,在另外的荷载作用下就有可能承载。而且,桁架中的零杆虽然不受力,但却是保持结构完整所必须的。

桥梁结构的分类, 桥梁建筑结构的分类?各结构的优点、使用范围?

按结构分类,按结构体系分类是以桥梁结构的力学特征为基本着眼点,对桥梁进行分类,以利于把握各种桥梁的基本特点,也是桥梁工程学习的重点之一。以主要的受力构件为基本依据,可分为梁式桥、拱式桥、刚架桥、斜拉桥、悬索桥五大类。

1、梁式桥

主梁为主要承重构件,受力特点为主梁受弯。主要材料为钢筋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多用于中小跨径桥梁。简支梁桥合理更大跨径约20米,悬臂梁桥与连续梁桥合宜的更大跨径约60-70米。

优点:采用钢筋砼建造的梁桥能就地取材、工业化施工、耐久性好、适应性强、整体性好且美观;这种桥型在设计理论及施工技术上都发展得比较成熟。

缺点:结构本身的自重大,约占全部设计荷载的30%至60%,且跨度越大其自重所占的比值更显著增大,大大限制了其跨越能力。

2、拱式桥

拱肋为主要承重构件,受力特点为拱肋承压、支承处有水平推力。主要材料是圬工、钢筋砼,适用范围视材料而定。跨径从几十米到三百多米都有,目前我国更大跨径钢筋砼拱桥为170米。

优点:跨越能力较大;与钢桥及钢筋砼梁桥相比,可以节省大量钢材和水泥;能耐久,且养护、维修费用少;外型美观;构造较简单,有利于广泛采用。

缺点:由于它是一种推力结构,对地基要求较高;对多孔连续拱桥,为防止一孔破坏而影响全桥,要采取特殊措施或设定单向推力墩以承受不平衡的推力,增加了工程造价;在平原区修拱桥,由于建筑高度较大,使两头的接线工程和桥面纵坡量增大,对行车极为不利。

3、钢架桥

是一种桥跨结构和吨台结构整体相连的桥梁,支柱与主梁共同受力,受力特点为支柱与主梁刚性连线,在主梁端部产生负弯矩,减少了跨中截面正弯矩,而支座不仅提供竖向力还承受弯矩。主要材料为钢筋砼,适宜于中小跨度,常用于需要较大的桥下净空和建筑高度受到限制的情况,如立交桥、高架桥等。

优点:外形尺寸小,桥下净空大,桥下视野开阔,混凝土用量少。

缺点:基础造价较高,钢筋的用量较大,且为超静定结构,会产生次内力。

4、斜拉桥

梁、索、塔为主要承重构件,利用索塔上伸出的若干斜拉索在梁跨内增加了弹性支承,减小了梁内弯矩而增大了跨径。受力特点为外荷载从梁传递到索,再到索塔。主要材料为预应力钢索、混凝土、钢材。适宜于中等或大型桥梁。

优点:梁体尺寸较小,使桥梁的跨越能力增大;受桥下净空和桥面标高的限制小;抗风稳定性优于悬索桥,且不需要集中锚锭构造;便于无支架施工。

缺点:由于是多次超静定结构,计算复杂;索与梁或塔的连线构造比较复杂;施工中高空作业较多,且技术要求严格。

5、悬索桥

主缆为主要承重构件,受力特点为外荷载从梁经过系杆传递到主缆,再到两端锚锭。主要材料为预应力钢索、混凝土、钢材,适宜于大型及超大型桥梁。

优点:由于主缆采用高强钢材,受力均匀,具有很大的跨越能力。

缺点:整体钢度小,抗风稳定性不佳;需要极大的两端锚锭,费用高,难度大。

桥梁结构的设计

__________

VVVVVVVVVV

的结构应该很好 够牢固

桥梁结构

桥梁结构:

1,上部结构,其为桥垮结构;

2,下部结构,其包括桥墩、桥台和基础等部分;

3,支座;

4,附属设施:排水防水系统、栏杆(或防撞栏杆)、桥面铺装、伸缩缝及灯光照明等。

桥梁 桥梁是一种具有承载能力的架空建筑物,主要作用是供铁路、公路、渠道、管线和人群跨越江河、山谷或其他障碍,是交通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桥梁结构常识

现代桥梁只有桥墩桥台,桥的端头和末尾与路基连线的为桥台,中间的墩柱为桥墩。至于你说的其它名称通常在古建筑或地方象征建筑有。

桥梁结构组成

桥梁一般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桥跨结构

线上路中断时跨越障碍物的主要承载结构

2、桥墩和桥台

是支承桥跨结构并将恒载和车辆等活载传至地基的建筑物

通常设定在桥梁两端的称为桥台,它除了上述作用外,还与路堤相衔接,以抵御路堤土压力,防止路堤填土的滑坡和坍落

3、基础

桥墩和桥台中使全部荷载传至地基的底部奠基部分,通常称为基础它是确保桥梁能安全使用的关键由于基础往往深埋于土层之中,并且需在水下施工,故也是桥梁建筑中比较困难的一个部分

4、上部结构

通常人们还习惯地称桥跨结构为桥梁的上部结构称桥墩或桥台为桥梁的下部结构

5、支座

一座桥梁中在桥跨或桥墩或桥台的支承处所设定的传力的装置,称为支座

它不仅要传递很大的荷载,并且要保证桥跨结构能产生一定的变为

6、锥形护坡

在路堤与桥台衔接处,在桥台两侧设定石砌的锥形护坡以保证迎水部分路堤边坡的稳定

在桥梁建筑工程中,除了上述基本结构外,根据需要还常常修筑护岸、导流结构物等附属工程如涵洞

扬州桥梁结构

先介绍一下:大跨度桥主要有四种类型:拱桥、悬索桥、斜拉桥、协作体系桥;

中小跨径桥主要有:拱桥、梁桥、拱梁组合体系桥、钢桁架桥

其中梁桥又分:简支梁桥、连续梁桥、悬臂梁桥、刚架桥等等

拱桥又分简单拱桥、桁拱桥、连拱桥

梁拱组合体系桥又分:上承式桥、中承式桥(俗称飞鸟式)、下承式(俗称系杆拱)。

还有桥型的各种组合以及各种不常见的怪桥如:升降桥、带拉桥等等

以上只是从大的方面分类,如果从材料及区域性构造上分就更多了,

如单索面斜拉桥,双索面斜拉桥,混凝土斜拉桥、叠合梁斜拉桥

所以你只要根据扬州的桥对应上面的解释就可以了,让我想想

润扬大桥是斜拉桥

如意桥:跨小秦淮河南段,龙头关北,为砖拱桥

公园桥:跨小秦淮河,小东门桥北,为砖拱桥。

新桥:跨小秦淮河,公园桥北,为砖拱桥。

小虹桥:跨小秦淮河,新桥北,为砖拱桥。

萃园桥:跨小秦淮河,小虹桥北,近靠萃园,故名。初建于民国早期,1938年重建为砖拱平桥。

董子桥::(新萃园桥)跨小秦淮河,萃园桥北,文昌中路中段,桥东北柳巷有董子祠。1978年兴建,为单孔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

务本桥:跨小秦淮河,董子桥北。

大东门桥:跨小秦淮河,务本桥北,大东门街东首。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原为大东门外木吊桥。1927年改建为砖石拱桥。

北水关桥:跨小秦淮河北端,大东门桥北,盐阜西路西段,冶春南。桥下原为北水关。1955年兴建,为单孔砖拱桥,1986年扩建。

石狮桥:跨护城河东首。扬州漆器厂工艺美术馆大楼前。

联合桥:跨护城河,石狮桥西,扬州漆器厂前,为十一孔拱桥。

七孔桥:跨护城河,联合桥西,扬州第四人民医院前,为七孔拱桥。

新广储门桥:跨护城河,七孔桥西,位于广储门桥东侧、个园北门前。1988年兴建,为单孔砖拱平桥。

广储门桥:跨护城河,新广储门桥西。原为广储门外木吊板,清同治年间重建为砖拱桥。建国后于1977年、1988年维修加固。

史公桥:跨护城河中段,广储门桥西,史可法路南首。1975年兴建为单孔双曲拱桥。

天宁门桥:跨护城河,史公祠桥西,天宁寺前。原为天宁门外木吊桥,始建于明代,清代改建为石台木面。1959年重建,1967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

老北门桥:跨护城河,天宁门桥西。原为北门外木吊桥,后改建为石台木面。1950年重建,1965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梁板桥。

新北门桥:跨护城河西段,老北门桥西。1937年兴筑新马路开辟新北门时始建,为石台木桥。建国后重新改建,现为钢筋混凝土空心板桥面。

曲水红桥:跨护城河西首,位于盆景园内西园曲水景点。

玉带河

问月桥:跨玉带河南首。初建于明代,清光绪二十八年改建为砖拱桥。解放后扩建,2004年重修。

叶公桥:跨玉带河,问月桥北,长征西路东首,因近叶(相)公坟而得名。原桥建于明代,为石拱桥。1922年5月南移并建为单孔砖拱桥。

小市桥:又名宵市桥,跨玉带河中段,叶公桥北,梅岭西路西段。隋唐时代即有此桥,为古二十四桥之一。相传隋炀帝在此设夜市,清宗文鼎诗“河桥尚忆繁华夜,小市春灯煮百羊”即指此。千百年来桥身多次兴废,但桥址位置据史料记载无大变迁。现存桥为近年重新修建。

新凤凰桥:跨玉带河北段,小市桥北,漕河路西首,为新建公路桥。

小迎恩桥:俗名凤凰桥,新凤凰桥北侧,现已弃用。

漕河

高桥:跨漕河东首、古运河入口处,高桥路上。原为砖拱桥,建于明正统年间,清代有过桥亭,有码头在桥下,画舫云集。现高桥为新建公路桥,桥头有碑亭,碑上一面刻漕运起点,一面刻南巡御道。

漕河桥:跨漕河中段,史可法路北段。1986年兴建为T型梁结构钢筋混凝土桥。

迎恩桥:跨漕河西首,风凰桥街中段。传始建于宋代(宋代迎恩桥在今叶公桥附近,古代俗呼迎门桥)。清雍正五年重建为砖桥,有过桥亭。1965年改建为砖石拱桥。

邗沟

黄金坝桥:跨古邗沟东首,隋唐时城北部水路进出扬州要道。明清时坝上皆鱼市。“城肆贩户,于此交易。肆中一日三市,早挑、中跳、晚挑,皆沿湖诸村镇中人为之。”桥东即为古运河。

邗沟桥:跨古邗沟,黄金坝西。

月明桥:竹西公园内。隋唐时名桥,现桥为80年代末、90年代初新建。竹西公园北蜀冈上,原有禅智寺(又名竹西寺),曾是随炀帝行宫。唐张祜《纵游淮南》诗云:“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

邗沟公路桥:跨古邗沟中段、史可法路北首。1986兴建,为单孔T钢筋混凝土桥。

螺丝湾桥:跨古邪沟西段,友谊路中段。清同治城厢图示为“螺丝桥”。原为砖拱人行桥。1967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梁板桥。

瘦西湖

虹桥:原名红桥,俗称大虹桥,跨瘦西湖南首。初建于明祟帧年间,乾隆元年改建为石拱桥,曾有过桥亭,后多次修建,1973年改建为三孔钢筋混凝土拱圈结构。清代此处为文人咏诗结社之所,“虹桥揽胜”、“虹桥修禊”,为瘦西湖名胜之一。

春波桥:瘦西湖内,四桥烟雨景中之一桥。清时即有。原桥已毁。现桥建于1991年。

小红(虹)桥:瘦西湖内,小金山南侧。

玉版桥:瘦西湖内,小金山北侧。四桥烟雨景中之一桥。

长春桥:在瘦西湖长春岭北、长春路上。四桥烟雨景中之一桥。界于漕河与瘦西湖之间。建于清乾隆时,为石拱桥。旧有过桥享。后经过加宽扩建。

藕香桥:瘦西湖白塔东南侧,因靠近法海寺,原名为法海桥。后寺改名为莲性寺,桥则改名为藕香桥。

莲花桥:俗名五亭桥,跨瘦西湖,系环孔石桥。清清乾隆年间建,上置五亭,状如莲花。桥亭曾毁于咸丰兵火,光绪时修复。

小石桥:瘦西湖内,玲珑花界前。

九曲桥:瘦西湖内,二十四桥景区内。

二十四桥:瘦西湖内,熙春台北侧。为二十四桥景区景点之一。建于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

宝带河(蒿草河)

文汇路桥:跨宝带河南段,文汇东路中段。

自清桥:跨宝带河,位于文昌西路。1987年兴建,为3孔钢筋混凝土板梁结构桥。

双桥:跨宝带河,自清桥北,四望亭路中段。

蒿草河桥:跨宝带河,位于扬子江北路。

念四桥:跨宝带河,熙春台西,扬子江北路上。又名廿四桥、红药桥。李斗《扬州画舫录》指出:“廿四桥即吴家砖桥”,而不是“古之二十四桥”,所谓二十四美人吹箫之说,“盖附会言之矣”。程午桥《扬州名园记》认为,因姜夔《扬州慢》词“念桥边红药”句,后人遂以红药、念桥名之。1957年,丰之恺先生专程来扬州寻访二十四桥,因名讹误,乘车到西门外,所见不免大失所望。 1988年改建为一孔T型梁钢筋混凝土桥。

保障河

下马桥:跨蜀冈下保障河,平山堂东路中段。隋唐时即有此桥,为古二十四桥之一。古桥址在今下马桥东。现桥为五孔拱桥。

二道河

放鹤桥:跨二道河,文汇东路东段。

骑鹤桥:跨二道河,放鹤桥北,原名战备桥,位于文昌中路西段。

来鹤桥:跨二道河,骑鹤桥北,位于四望亭路美食街上。

新河

赏月桥:跨新河,位于江阳中路上。

得月桥:跨新河,赏月桥北,位于兴城路西路东段。

揽月桥:跨新河,得月桥北,位于文汇西路东段。

望月桥:跨新河,揽月桥北,位于秋雨西路。

吟月桥:跨新河,望月桥北,位于四望亭路西首。

古运河

通扬桥::跨古运河,江阳路上。1935年兴筑通扬公路时建桥,故名。原为木结构简易公路桥,两中孔为平旋开启式活动孔。1968年改建为块石桥台钢筋混凝土溜柱桩排架4孔双曲拱桥。1985年扩改建为T型梁4孔钢筋混凝土桥。

渡江桥:跨古运河,渡江路南首,通扬桥东北。1953年建,为钢筋混凝土桥台、木结构桥面公路桥。1964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桥面。1982年扩建桥面,两侧加宽至21.8米,并改建为下部钻孔灌注桩、上部为装配式钢筋混凝土T型梁结构。

徐凝门桥:跨古运河、徐凝门路北。渡江桥北。1977年4建,为一孔钢筋混凝十高低肋双曲拱桥。

跃进桥: 跨古运河,广陵路东首,徐凝门桥北。建于大跃进时期。1962年建为排架T形梁钢筋混凝土桥。1981年11月加宽扩建桥面至l4米。

解放桥: 跨古运河,文昌中路东首。建于解放初期。1952年兴建。为扬州城市第1座钢筋混凝十桥。1984年扩建,2004年改建。

便益门桥:跨古运河,盐埠路东端。

五台山大桥:跨古运河,漕河路东。

扬州船闸桥:跨古运河,太平北路上。

怎么样,找了那么多,希望可以帮得上忙

我有两个朋友现在也在邗江中学,一个叫王天琪,还有一个叫宗祯,认识的话就帮忙想他们问好吧,谢谢咯!(如果中考我再少考一分的话,呵呵,我就在邗江中学了)好好学习啊,加油咯!

用纸做桥梁结构

上下用纸与波浪粘结,弹性模量(材料),弹性模量桥梁属于大跨度结构,三者一致的情况下。建议中间做波浪形。高度是3次方关系,主要靠提高抗弯刚度,抗弯刚度。

在长度,主要有长度,荷载,这几个指标决定。波浪高度尽可能的高,提高高度效果比较明显,荷载

使其跟桥面垂直,将桥面的两侧折出一小条 *** 桥梁时。

两边的东西结实就好了。

桥梁结构设计

用交叉形状的

梁桥

beam bridge

以受弯为主的主梁作为承重构件的桥梁。主梁可以是实腹梁或桁架梁。实腹梁构造简单,制造、架设和维修均较方便,广泛用于中、小跨度桥梁,但在材料利用上不够经济。桁架梁的杆件承受轴向力,材料能充分利用,自重较轻,跨越能力大,多用于建造大跨度桥梁。按照主梁的静力体系,分为简支梁桥、连续梁桥和悬臂梁桥。①简支梁桥。主梁以孔为单元,两端设有支座,是静定结构。一般适用于中、小跨度,结构简单,制造、运输和架设均甚方便,多做成标准设计,以便于构件生产工艺工业化、施工机械化,提高质量,降低造价。如洛阳黄河桥(67孔跨径50米,全长3429米,1977年建成)。郑州黄河桥(28孔跨径20米、62孔跨径50米、47孔跨径40米,全长5550米,1986年建成)、开封黄河桥(31孔跨径20米、77孔跨径50米,全长4475米,1989年建成)均为公路预应力混凝土T形简支梁桥。②连续梁桥。主梁若干孔为一联,连续支承在几个支座上,是超静定结构。当跨度较大时,采用连续梁较省材料,更适合用悬臂拼装或悬臂灌筑、纵向拖拉或顶推法施工。如京石公路永定河桥,为预应力混凝土箱形连续梁,1988年建成;武汉长江桥、南京长江桥为钢桁架连续梁桥。③悬臂梁桥。上部结构由锚固孔、悬臂和悬挂孔组成,悬挂孔支承在悬臂上,用铰相联。有单悬臂梁桥(三跨构成,中跨较大以满足通航要求)和双悬臂梁桥(可构成多跨的长大梁桥)。如陕西省咸阳渭河桥(主跨174米,全长448米,1954年建成)为钢筋混凝土悬臂梁桥。梁桥为桥梁的基本体系之一,使用广泛,在桥梁建筑中占有很大比例,其上部结构可以是木结构、钢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或钢筋混凝土桥面板和钢梁的组合结构。

梁桥是我国古代最普遍、最早出现的桥梁,古时称作平桥。它的结构简单,外形平直,比较容易建造。把木头或石梁架设在沟谷河流的两岸,就成了梁桥。早在原始社会时,我国就有了独木桥和数根圆木排拼而成的木梁桥。战国时期,单跨和多跨的木、石梁桥已普遍在黄河流域及其他地区建造。1972年,在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京城山东临淄的考古挖掘中,首次发现了梁桥的遗址和桥台遗迹,两处桥梁的跨径均在八米左右。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录了在山西省汾水上有一座始建于春秋时期晋平公时的木柱木梁桥。桥下有30根柱子,每根柱子直径五尺。这是见于古书记载的最早的一座梁桥。

座落在咸阳故城附近的渭水三桥,在古代是很有名的。三桥包括中渭、东渭和西渭桥,都是多跨木梁木柱桥。其中,中渭桥始建于战国秦昭王的时候,后来秦始皇又作了改建和加固。这座桥全长约525米,宽约138米,接近南京长江大桥汽车道宽度;它由750根木柱桩组成了67个桥墩,68个桥孔,平均每孔跨径为772米,中间桥孔跨径达九米;在木柱桩群上加盖顶横梁组成排架墩,再在排架上搁置大木梁,然后铺上木桥面,桥两侧设雕花栏杆。中间桥孔高而大,两边桥孔低而小,呈八字形,既能使高大楼船顺利通过,又可以迅速排除桥面雨水,防止腐朽。桥两端还竖立着华表、镇水妖石件、石灯柱等,作示标、照明之用。到了汉朝,又重修了中渭桥,增建了东渭桥和西渭桥。汉朝时的梁桥,已经比较普及了。山东省沂南出土的汉墓画像石上,甚至已刻有石梁桥的图案。

唐朝时期出现了不少名闻天下的石梁桥。据《唐六典》说,天下著名的石梁桥有四座:河南洛阳的天津桥、永济桥和中桥,西安的灞桥。灞桥位于西安东北20里的灞水上,是一座石柱墩木梁桥。自汉朝建桥后,两千年间屡毁屡修,直到清朝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花了九个月才建成了今天的多跨梁桥。桥长近400米,67孔,每孔净跨度六米左右,桥宽约七米。桥墩由六根石柱组成。六根石柱顶端盖上一根石梁,把它们合成一体,构成了桥梁史上最早的一种轻形墩,即今天所说的石排架墩。这座千百年来作为交通咽喉的古桥,今天已改造成为现代的公路桥。

到了宋朝,人们战胜自然的能力提高了,又在福建泉州建成了我国之一座濒临海湾的大石梁桥万安桥,即洛阳桥。这座桥桥长834米,宽七米,桥中间有岛,岛南七孔,岛北41孔,每孔跨度约11米。建桥之处正当入海口,水流湍急,当地又多地震台风,建桥工程相当艰巨。本书下一节对此将作专题介绍。洛阳桥建成后轰动一时,有“天下之一桥”的美誉,因而在当地掀起了“造桥热”。这个时期福建新建的石梁石墩桥无论在长度、跨度、重量、建造速度、施工技术、桥型和桥梁基础等方面都达到了新的水平,在中外建桥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突出的可以座落在福建晋江市的安平桥和位于漳州市的虎渡桥为代表。安平桥总长811丈,五华里多,362孔,为世界上少见的古长桥,被誉为“天下无桥长此桥”。虎渡桥更大的石梁长237米,宽17米,高19米,重达207吨,可谓世界上最重的石梁。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梁桥的形式也在不断变化。例如在我国江南水乡地区,人们常常把这种桥建造成中间孔高大、边孔低小的八字式或台阶式,两边桥头还砌有外观非常别致的几级台阶踏步,以便引人上桥。在绍兴至杭州的运河边还有一种与河流平行的纤道桥。有些古石梁桥在桥下设闸或在桥上设渠道,使一桥多用。据史料记载,在甘肃与新疆交界地区古代被称作段国的地方,曾建有伸臂木梁桥。这种桥采用圆木或方木纵横相隔叠起,由岸边或桥墩上层层向河谷中心挑出,犹如古建筑中的层层斗拱。当地人称这种桥为“飞桥”,在南方木材较多的地区容易见到。有的桥上还有桥屋或桥廊,屋廊内有彩画、佛座仙像,桥景似花,所以称它为花桥。逢年过节花桥又成了人们娱乐、赶集、赶庙会的场所。如广西三江程阳桥就是把功能与装饰有机结合在一起的著名花桥。此外,还有木撑架桥以及伸臂木梁与撑架相结合的梁桥等。

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之一是最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这个特点是和中国

建筑的木结构体系分不开的。因为木料不能经久,所以,中国建筑很早就采用在木材上涂漆和桐油的办法,以保护木质和加固木构件,同时增加美感,达到实用、坚固与美观相结合的效果。以后又用丹红装饰柱子、梁架,或在斗拱、梁、枋等处绘制彩画。

经过长期的实践,中国建筑在运用色彩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形成了南北不同的地域色彩风格。

北方的建筑很善于运用色彩的对比与调和,往往具有鲜明活泼的特点。房屋的主体部分,也即可以经常照到阳光的部分,一般用暖色,特别是用朱红色;房檐下的阴影部分,则用蓝绿相配的冷色。这样就更强调了阳光的温暖和阴影的阴凉,形成一种悦目的对比。朱红色的门窗部分和蓝绿色的檐下部分往往还加上金线和金点,蓝绿之间也间以少数红点,使得建筑上的彩画图案显得更加活泼,增强了装饰效果。这种色彩风格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与北方的自然环境有关。因为在平坦广阔的华北平原地区,冬季景色的色彩是很单调的。在那样的自然环境中,这种色彩就使建筑物变得活泼,富有生趣。例如北京的故宫、天坛等建筑,红色的门窗,蓝绿色的房檐,再配以**、绿色或蓝色的琉璃瓦,如同京剧舞台上的戏装,华丽而生动。而它们的下面又往往衬以一层乃至好几层雪白的汉白玉台基和栏杆,秋冬之际,在华北平原万里无云的蔚蓝天空下,这样的色彩效果显得无比动人。同样,在山明水秀、四季常青的南方,建筑的色彩一方面为封建社会的建筑等级制度所局限,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南方终年青绿、四季花开,为了使建筑的色彩与南方的自然环境相调和,它使用的色彩就比较淡雅,多用白墙、灰瓦和栗、墨绿等色的梁柱,形成秀丽淡雅的格调。这种色调在比较炎热的南方的夏天里使人产生一种清凉感,不像强烈的颜色容易令人烦躁。

当然,我国古建筑的色彩的运用,除了上面提到的两种格调外,随着民族和地区的不同,也有一些差别。

15、阅读本文,说说我国古代北方和南方建筑色彩的风格有什么不同。(2分)

16、文章举北京故宫和天坛的例子有什么作用?(3分)

17、结合语境,说说文章画线句中加点词语的作用。(4分)

①“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之一是最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句中的“之一”能否删掉,为什么?

②“这样就更强调了阳光的温暖和阴影的阴凉,形成一种悦目的对比。”句中的“悦目”若换成“明显”,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

18、我国的民俗文化(如秧歌、锣鼓、舞龙、春联、翦纸等)在色彩的运用方面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请抓住特征介绍其中的一种,并用生动的语言说明它的色彩美。(不少于80字)(5分)

参考答案15、北方的建筑色彩鲜明活泼,南方秀丽淡雅。16、作者以故宫和天坛为例,具体地说明了北方建筑色彩善于运用对比和调和(或鲜明活泼)的特点,以及色彩风格的形成与自然环境的关系。17、①“之一”不能删掉。“之一”说明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是中国古代建筑诸多特点中的一个,并非唯一。这样使语言更准确。②“悦目”突出了色彩对比带来的视觉享受,“明显”则只强调了对比的强度。18、例:秧歌是我国农村流行的一种民间舞蹈。它在色彩的运用上,体现了鲜明的民族风格。扭秧歌时人们所穿的服装色彩对比强烈,红蓝黄绿,五彩缤纷。大家在锣鼓的伴奏声中,边歌边舞,以此抒发愉悦的心情,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憧憬。飘舞的红绸映着灿烂的笑脸,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

济的智慧,巧妙利用他们相生相克的关系,来减抵他们单独的弱点,是中华民族传统思想瑰宝。举世闻名的太极拳,就是这种思想的直接产物;而中国古代建筑木结构体系抗震防震的 *** ,堪称“中国遗产抗震记忆版的太极拳”。与西方砖石结构建筑的“以刚克刚”不同,中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在抵抗地震冲击力时,采用的是“以柔克刚”的思维,通过种种巧妙的措施,其目标是以最小的代价,将强大的自然破坏力消弥于最小程度。

2008“5•12”汶川突发的大地震,大量现代建筑的倒塌 *** 着我们的感官细胞。中国是世界上地震活动频发程度,灾害程度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在与地震灾害抗争的过程中,我们古代的哲匠是如何面对这些突如其来的灾害呢?也许在寻找这个答案中充满了悬念,但是祖先留下的大量建筑物质遗产中,包含着中华民族的在抵抗地震灾害的科学智慧——以柔克刚。平凡是普通的,辉煌是突出的,尤其是木结构建筑在抗震方面的表现尤为杰出。我国许多古代建筑的木结构都成功地经受过大地震的考验,如处于地震带附近的山西应县木塔、辽宁义县奉国寺大殿、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云南通海聚奎阁等等建筑,千百年来均经历过多次地震仍然傲然屹立……这些主体为木结构的建筑之所以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其一在于结构选材先天地赋予了它以一定的抗震能力;其二在于结构选型有利于抗震;更重要的是,我们的祖先在一次次成功与失败中,总结并创造出了一个个充满智慧和技巧的构造措施,这些措施有机地结合成了一个“以柔克刚”的整体。它们的和谐的共生在一个力与美结合的空间,用一个一个令结构学家无法简化的体系,以超静定的姿态来有效地消减地震波的对这一整体的冲击。当现代建筑设计将可抵御9度地震烈度为终极目标时,我国古代哲匠们创造的杰出木结构建筑却再无为中基本上达到了这个苛刻要求,而且其代价远远小于西方的“刚”,不能不让人叹服“柔”的力量。

材质决定性能:“1”的阐述,柔韧的主体结构用材,赋予主体结构抗震的先天优势

当我们怀着复杂的心情来在欣赏西方“石头史书”的时候,发现那些大部分使用砖石材料为结构主体的建筑,与我们以使用木材构成结构主体建筑不同。木材从材质本身来衡量是一种自重轻、力学性能好的接近均质的有机刚柔相宜的材料。个性的优势,显示了一个“活”的有机体特色,用木材等韧性材料建造的房屋,结构自重较轻,具有良好的弹塑性能,对于瞬间冲击荷载和周期性疲劳破坏有很强的抵抗能力,所以结构本身在地震中消减了的地震力大量能量,在历史上甚至出现过在强大的地震力冲击下,木结构被整体推前了数米但建筑仍不散架的例子。此外,分布在辽阔土地上的中华民族,很早就因地制宜地选则适合当地自然条件的建筑材料,除了木材,还曾大量采用竹子、荆条、藤草等等有机材料作为建材。这些材料性质柔韧、质轻、耐震性能高,而且能更大限度地和当地的环境相协调,这比起当代才蓬勃发展起来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要早了数千年。

柔性的节点构造:同样“1”的诉说,柔韧的铰节点,技术领先的节点体系

中华民族不但自文明伊始就睿智地选择了木材等有机材料作为结构主材,斗栱的创造是中国古代建筑抗震的又一位重要战士,在地震时它像汽车的减震器一样起着变形消能的作用。历史经验表明,在遭受强烈地震时,没有斗栱的低等级附属建筑被破坏殆尽的情况下,在同一寺庙中带斗栱的主要殿堂仍能幸存,充分说明了斗栱对抗震的贡献。斗栱不但能起到“减震器”的作用,而且被各种水平构件连接起来的斗栱群能够形成一个整体性很强的“刚盘”,按照“能者多劳”的原则把地震力传递给有抗震能力的柱子,大大提高了整个结构的安全性。

除了这些较显著的手法外,中国古代传统建筑中还使用了大量的其他技术措施,这些措施是古建筑抗震的关键。

比如榫卯的使用:榫卯是极为精巧的发明,我们的祖先早在七千年前就开始使用,这种不用钉子的构件连接方式,使得中国传统的木结构成为超越了当代建筑排架、框架或者刚架的特殊柔性结构体,不但可以承受较大的荷载,而且允许产生一定的变形,在地震荷载下通过变形吸收一定的地震能量,减小了结构的地震响应。

古建筑在斗拱下和柱头上等位置,会出现檩垫枋组合体系或单个构件。以檩垫枋组合体系为例,其构造横断面类似于工字形状,组合后其抗弯模量非常合理,其抗震效果与现代建筑中“工”字构造或“T”字构造类似。

又比如古建筑木结构体系中承重的柱子,其高度与柱子的横断面之比多在8:1—10:1的范围,如用现代 *** 复核,这一精巧的比例完全符合现代科学对木质压杆的要求长细比系数<10,折减系数>09,该结构内应力很低,无须验算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