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有几大军阀?他们的首领都是谁?

中超07
中国共有几大军阀?他们的首领都是谁?
导读:北洋时代,没什么好说的,主要是北洋三军阀和西南诸联省。新军阀时代东北军,由原北洋奉系军阀直接易帜而成,首领张学良。西北军,由北洋直系军阀分化演变而来,首领冯玉祥。晋绥军,由清末新军第八十五、八十六标起义后建成,首领阎锡山。马家军,西北 *** 武

北洋时代,没什么好说的,主要是北洋三军阀和西南诸联省。

新军阀时代

东北军,由原北洋奉系军阀直接易帜而成,首领张学良。

西北军,由北洋直系军阀分化演变而来,首领冯玉祥。

晋绥军,由清末新军第八十五、八十六标起义后建成,首领阎锡山。

马家军,西北 *** 武装,首领甘肃马廷贤、马廷骧。青海马步芳、马步青。宁夏马鸿逵、马鸿宾。新疆马仲英。

新桂系,由旧桂系脱胎而出,首领先是李宗仁、黄绍弘、白崇禧。后为李宗仁、白崇禧、黄旭初。

粤军,由革命第四军发展演变而来。首领有陈铭枢、陈济棠、张发奎等。

湘军,由旧湘军演变而来。首领有谭延闿、唐生智、程潜、贺耀组、陈渠珍等。

川军,由旧川军直接易帜而成。首领有杨森、刘湘、赖心辉、刘成勋、刘文辉、邓锡侯、田颂尧等。

滇军,由清末新军第十九镇发展而成,首领龙云、朱培德、范石生等。

黔军,由旧黔军分化而出,首领彭汉章、王天培、周西城、李燊。

国民二军余部。原陕西靖国军第四路,首领岳维峻、李纪才、高桂滋等。

国民军三军余部。由北洋时代直系军阀分化而出,首领庞炳勋。

国民军四军余部,系奉系倒戈郭松龄余部。首领魏益三。

国民军五军余部,江浙战争起家。首领方振武。

十七路军,系陕西地方部队。首领杨虎城。

天京事变后,太平天国元气大伤,功臣宿将要么被杀,要么追随石达开外出单干创业,可用之战将少之又少。为了扩充军队,为了应对清军围剿,李秀成、陈玉成等只能从“捻军”、天地会、流民、散兵游勇、土匪等武装集团中挖掘人才,将其纳入太平天国麾下。如此,太平军数量的确增加了不少,但质量堪忧,尤其是忠诚度不行,叛变之事经常发生。此外,随着拜上帝教信仰破产,将帅对前途深感迷茫,清朝一旦诱降,大多纷纷改换门庭,为满清效力。当然,这些投降的悍将在清朝也不好混,低调做人还好,若是“有所求”,下场会很惨。这不,李秀成麾下一员悍将,率2万兵马投降清朝,结果全家被朋友杀死。

薛之元,河南固始人,与臭名昭著,人见人怨,鬼见鬼愁的李昭寿是老乡,还是发小,属于穿着同一条裤子的那种。 *** 战争爆发后,薛之元与李昭寿在河南老家聚众抢劫,占山为王,当了土匪。1853年5月,林凤祥、李开芳等挥师北伐满清,薛之元与李昭寿掀起反清大旗,率700兵马投奔张乐行“捻军”,纵横两淮地区。不过,李昭寿、薛之元部纪律太差,素质也低。虽然是起义军,却经常劫掠附近居民,凡是军队驻扎过的地方,都是寸草不生。1854年底,李昭寿与薛之元率7000兵马与清朝官员何桂珍600兵勇大战,结果一败涂地。打不过咋办?很简单,就是全军投降清朝,继续混饭吃。当然了,李昭寿、薛之元投降清朝,何桂珍也头疼,因为扰民。

李昭寿、薛之元死性不改,清朝决定下狠手,准备除掉他俩。谁知,李、薛提前获得消息,先下手为强,在酒席上将何桂珍等几十名官员全部处死,而后带着部下投奔太平天国,追随李秀成混。李昭寿、薛之元前来投奔,给刚经历天京事变的太平天国带来万余兵马,贡献值可不小。接来下,李昭寿让薛之元去“捻军”中联络张乐行,劝其归顺洪秀全,一起反清。薛之元能说会道,以自身经历相告知,又许诺帮“捻军”在李秀成前面说好话。为此,张乐行、龚德树、苏老天等率7万兵马从淮北南下,参加太平天国,并与李秀成联手夺取霍邱,作为战略活动基地。薛之元拉来“捻军”,李秀成很高兴,于是上奏天王,给他们加官封爵以示恩宠。

1858年9月,李秀成打响浦口战役,联合陈玉成,聚集8万兵马与德兴阿进行战略决战。此时,薛之元也召集万余兵马,一起参加战斗。很幸运,此战太平天国大获全胜,连克浦口、江浦、六合、扬州,再次摧毁“江北大营”,解除了天京北面之威胁。为了进一步拉拢薛之元,李秀成上奏天王,让他担任新成立的江浦省更高统帅,屯驻浦口、江铺,镇守长江以北,为天京屏障。当时,李秀成的地盘非常小,能够将浦口、江浦等如此重要之基地交给薛之元,足以表明他拉拢“捻军”之诚意。当然,薛之元也够意思,镇守两浦期间,继续扩充兵马,强化江北防务,确保天京航道安全。此外,他还出兵协助陈玉成、李秀成等猛攻三河,为全歼李续宾军团立下战功。

薛之元算是比较忠诚,尽心尽力镇守基地要塞。为表示恩宠,洪秀全封他为“答天豫”,爵位与陈玉成受封英王前一样。然而,薛之元最终还是叛变了,率2万兵马投降胜保,献上浦口、江浦,天京再次陷入危机之中。为何叛变呢?答案很简单,就是李昭寿诱降,劝他归顺大清。李昭寿军队纪律太差,打家劫舍,霸占民女,放火烧屋,习以为常。为此,陈玉成非常恼火,想要杀了他。李昭寿好汉不吃眼前亏,干脆投降胜保,再次为满清效力。薛之元呢?本来不想投降,但李昭寿经常放出风声,说薛之元准备叛变,投奔大清,弄得江北人尽皆知。如此一来,薛之元处境很被动。继续镇守两浦,洪秀全必定起疑心,谁让自己曾经是大清的人呢。所以,还是投降了事,追随大清也好,保住性命就行。

关键时刻叛变,天京再次陷入危机,李秀成只好联合陈玉成反攻,试图重新夺回城池,保住江北基地。当然,薛之元也不好对付,陈玉成、李秀成猛攻,也只能夺回浦口,江浦、九洑洲则继续在清军手中。投降清朝后,薛之元继续镇守江北地区,配合和春、张国梁版“江南大营”围困天京,冲杀在最前线。1860年春季,陈玉成、李秀成采取“围魏救赵”之计,再次摧毁“江南大营”,和春自缢而死,张国梁则落水而亡。薛之元呢?见“江南大营”崩溃,自己处境孤立,于是连夜撤出江浦、九洑洲,逃往安徽。撤退途中,2万余大军因清朝长期拖欠饷银而发生哗变。为此,薛之元干脆再次反清,劫掠官银,以充军需。为了保住性命,他再次联络李秀成,希望能给太平天国效力。

薛之元准备再次投奔太平军,但半路被清朝提督李若珠7000兵马击败,全军在高邮溃散。此时,薛之元带着老婆、孩子,一家3口一路乞讨,昼伏夜出,来到了滁州李昭寿军营。李昭寿呢?好吃好喝款待,许诺帮他脱险。谁知,这是李昭寿之阴谋。为了表示对清朝之忠诚,以获取更多利益,李昭寿将薛之元一家全部处死,并将其首级割下来,送给胜保。当然,李昭寿下场也很惨,平日作威作福惯了,回到老家还不收敛,在公开场合打残贡生吴廷鉴。为此,清朝安徽巡抚裕禄大怒,将其斩首示众。

说到背叛,相信大家都很痛恨,我们往往会想到三姓家奴、汉奸走狗一类的词,会想到三国吕布、明清吴三桂。而在我国历史上有很多像吕布一样的叛将,下面就来给大家盘点一下我国古代史上最典型的7个叛将和他们的结局。

七、蔡瑁

蔡瑁原是三国刘表帐下任职,在公元208年曹操挥军入荆州时,与蒯越共同逼迫刘表次子刘琮降伏曹操,尔后仕入曹操麾下,历任从事中郎、司马、长水校尉,封爵为汉阳亭侯。赤壁之战时与张允同任曹军水军都督,最后被蒋干盗书中计,周瑜施反间计而遭曹操处刑,死时都不知道怎么得罪曹丞相,捞个九泉之下难以瞑目的下场。

六、范疆

范疆本名范强,小说《三国演义》中误写作范疆。初为蜀汉车骑将军张飞部将,随先主伐吴,后范强、张达杀张飞,持首级顺利投孙权。后来孙权为了避免战争,将他和张达押送回蜀国,被张飞的儿子张苞万剐凌迟,以祭张飞之灵,捞个用来买人情下场。

五、吴三桂

众所周知,吴三桂是明末清出的大汉奸。向满清多尔衮借兵,引清兵入关共击李自成,李自成大败。吴三桂在北京城本欲立朱明后嗣继位,好招揽自己的实力,可惜清兵入关后一发不可收拾,多尔衮早看出吴三桂是投机分子,立即命令他西追农民军。后来清朝入主中原后,吴三桂被列为三藩,封平西王,镇守云南、贵州一带。

康熙初年,听闻康熙欲撤藩,遂再次造反。自称周王,与其它两藩尚之信、耿精忠,以及起原部下王辅臣等一起叛清,史称三藩之乱。最后吴三桂在湖南衡州称帝,国号大周,同年病死。

四、吕布

吕布是三国名将,勇冠天下,人称“马中赤兔,人中吕布”。吕布先跟随并州刺使丁原,董卓进京后,被董卓利诱杀了丁原,率众投奔了董卓,认董卓作义父。董卓迁都长安后,肆无忌惮,引起了朝臣的不满。

司徒王允遂用貂禅设“美人计”挑拨董卓与吕布的关系。最后“美人计”成功,吕布为貂禅杀了董卓。董卓死后,其部下攻打长安,吕布败走。后成一股势力,投奔袁氏兄弟,可是袁氏处处利用和暗算他,后投奔张扬,后被曹操击败又转投刘备。在刘备和袁术相斗时,抢了刘备的地盘,害的刘备只能成了“无地”的势力,只能投奔了曹操。最后曹操大军攻占徐州,杀了吕布。

三、安禄山

安禄山,营州(今辽宁朝阳)人,本姓康,名轧荦山。安禄山是唐代藩镇割据势力之一的最初建立者,也是安史之乱的祸首之一,安禄山当皇帝后眼瞎患疽,性情暴躁,经常打人,亲信严庄和宦官李猪儿挨打最多。安禄山宠段氏及她生的庆恩,常想以庆恩代长子庆绪。长子安庆绪见安禄山对自己不加宠幸,心中怨愤,使安禄山宠幸的宦官在替安穿衣时,以刀刺其腹而死。

二、史思明

在安史之乱后,安庆绪杀了安禄山称帝后,他对史思明收其溃散的残部感到不满。于是想要找机会除掉史思明。而同时史思明也想将范阳占为己有,不想再被安庆绪控制。之后史思明就向唐廷奉上归降书,降顺归唐了。但这其实是他故意假装归降的,为了就是能够再起,并复叛称帝。

在乾元二年五月,史思明更改国号大燕,并自称应天皇帝,年号顺天,立妻子辛氏为皇后,封儿子史朝义为怀王。史思明最后的死跟安禄山一样也是被儿子所谋害,时年58岁。

一、侯景

侯景可以说是南北朝时期出了名的叛将。侯景乃北魏怀朔镇人氏,是一个鲜卑化的羯族人,自小臂力过人,善于骑射,早年在北魏边镇当兵,后因带兵击败葛荣,而升任定州刺使,受封濮阳郡公。投靠南梁没多久后叛变,招兵买马,一直打到建康。梁武帝被俘,最终被饿死,侯景扶持了两个傀儡皇帝后,最后干脆自己当皇帝,国号汉。侯景到处屠杀掠夺,给老百姓带来深重的灾难,史称“侯景之乱”。

后来,梁朝大将王僧辩、陈霸先率领大军从江陵出发,进攻建康。侯景的叛军兵败,侯景只带了几十个心腹乘了一只小船狼狈逃走,半路上被他的部下给杀了。头送给梁朝,拿油漆抹了存放在仓库里;手剁下来,送给北齐的高澄;身体拿盐腌了,丢到大街上。城中的人都抢着吃他的肉。

不得不说绝大部分下场都比较凄凉,不但众叛亲离掉脑袋,还要背上千古骂名,实在令人感慨和惋惜。

安禄山:盛唐因他而中断,中华民族的性格从安史之乱后由开放变成封闭,由进取变成保守,由兼容并蓄变成故步自封,安禄山是历史上的罪人。

吴三桂:他太有名了,不把他放进去感觉对不起所有人。

朱温:黄巢的叛将,剿灭了黄巢,又顺手把唐朝灭了,中国进入五代十国混战时代。

侯景:侯景之乱把江南打成一片稀烂,南朝再也无力与北方抗衡。

三国是个争战的时代,诸侯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对于一些有实力的人一般都会容留。这也让一些人拥兵自重,投降后再背叛的事情时常发生。不过像以下三个人这样反复无常,背叛了一个又背叛另一个,背叛了一次再背叛一次的事情还是少有的。且看三国三大反复无常的叛将都是谁?

吕布

无论从时间上、次数上,还是背叛主子的人数上,吕布当之无愧都应该排在之一。吕布这个人比较有名,史籍以及文学作品对他的记载和记述都比较多,事情很多人都知道,简单说一下他背叛的主子就行了。

吕布背叛的之一个主子是丁原。董卓图谋不轨,他认为丁原是他更大的障碍,就想先除掉丁原,然后吞并他的兵众。董卓认为,丁原手下最有能力的人是吕布,而吕布又最受丁原信任,便引诱吕布杀了丁原。吕布果然杀了丁原,将丁原的首级呈献给董卓。时间是在汉灵帝中平六年(公元189)。

第二个主子是董卓。董卓篡逆,废了汉少帝而另立皇帝,引起了各州郡地方长官的联合讨伐,就一把火烧了洛阳城,挟持着汉献帝和朝廷百官迁都到了长安。司徒王允等人密谋杀掉董卓,策动吕布做为内应。吕布答应了,亲手杀死了董卓。时间是在汉献帝初平三年(公元192)四月。

第三个是刘备。兴平元年(公元194)夏天,曹操征讨徐州的陶谦,陈留太守张邈联合曹操的东郡守将陈宫反叛,两人共同将吕布迎来,吕布自任兖州刺史。第二年冬天,曹操打败了吕布,吕布向东逃往徐州前去依附刘备。建安元年(公元196),吕布利用刘备和袁术交战相持不下的机会,偷袭徐州的都城下邳,得手后自任徐州刺史。

第四个是袁术。建安二年(公元197),袁术想结交吕布作为援手,以便对付曹操。为此,袁术还提出来和吕布结为儿女亲家。吕布这时候的主要威胁也来自曹操,就答应了袁术,只是由于袁术想当皇帝,吕布马上反悔,还杀了前来迎亲的使者韩胤。建安三年(公元198),吕布再次投靠袁术。并派高顺攻刘备,刘备失败,曹操亲自带兵征讨吕布,吕布失败被杀。

在此期间,吕布还有几次也可以算得上是背叛。

王允被杀后,董卓旧部李嗟热斯ソ长安城,吕布丢下汉献帝不管,只带着很少人逃出武关。投奔袁绍后,在讨伐张燕时有功,要求扩军遭到了袁绍的拒绝。袁绍害怕吕布对自己不利,想借机除掉吕布,吕布逃走依附了河内的张杨。曹操的部下陈宫背叛,拉拢张邈迎接吕布,吕布离开张杨来到兖州,据有兖州大部后自任兖州刺史。严格意义上来说,吕布离开汉献帝、袁绍、张杨,都算是背叛。

假如说吕布对这几个人算不算上是背叛,已经没有必要再去较真了,那就凭他背叛丁原和董卓,也足以够上反叛榜榜首了,要不然为什么古人要称他为“三姓家奴”呐!

昌g

昌g原来是泰山的黄巾军,臧霸是徐州陶谦属下那会儿,打败了黄巾军,就和昌g等人各自拉起了一支队伍,在那个“有枪就是草头王”的时代,昌g也可以算得上是一个人物了。后来,吕布偷袭刘备,臧霸、昌g等人都追随吕布,吕布得手后自任徐州刺史,昌g成了吕布的部下。吕布被曹操剿灭,昌g投降了曹操,被任命为东海郡太守。

建安四年,袁术被曹操打败,他想北上投靠自己的侄子袁谭,要从徐州的下邳经过。曹操派遣刘备和朱灵前去截击。这时候,袁绍想进攻曹操,刘备等到朱灵回到曹操那儿以后,就借此机会,杀了徐州刺史车胄,占据了下邳自立。这时候,昌g背叛了曹操,投靠了刘备。建安五年,曹操派遣刘岱和马忠去攻打刘备,没有攻下。曹操亲自率军攻打刘备,刘备失败后逃往袁绍处,昌g也再一次成为曹操的部下。等到曹操打败了袁绍,昌g又一次背叛了曹操。曹操派夏侯渊和张辽前去攻打,将昌g的东海郡围困。数月之后,曹军的粮食用尽,打算撤兵。张辽对夏侯渊说:“最近几天,每当我巡行围城部队,总是看到昌g盯着我。还有,昌g射出来的箭更加稀少了,这一定是昌g心中犹豫不知道该战还是该投降,所以不奋力抵抗。我想诱使他和我对话,或许可以劝他投降。”于是就派人对昌g说:“曹公有命令,让张辽传达给你。”昌g果然从城上下来和张辽谈话。在张辽的劝说下,昌g答应投降,并跟随着张辽去见了曹操。曹操继续让昌g担任东海郡太守。等到曹操彻底平定了冀州,昌g又反叛了。曹操派大将于禁征讨,于禁一时没有攻克,就又派了夏侯渊和于禁一道攻打。于禁急行军攻击昌g,昌g一时难以招架。昌g过去和于禁有一定的交情,就主动前往于禁大营请求投降。诸将都认为昌g已经投降了,应该送到曹操那儿。于禁说:“你们不知道曹公一贯的命令吗?被围以后投降的不赦。奉行法令,这是下属服从上级的基本规则。昌g虽然是我的老友,难道我会因此而失节吗!”于是亲自同昌g诀别,流着泪将他斩了。

《三国演义》中有个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说的是孟获屡屡被擒,屡屡反叛,正史中不见这个次数,也就难说这个七擒孟获是不是历史真实?不过,看看这个昌g屡屡背叛曹操,而曹操总是一再的放了他,《三国演义》作者在写“七擒孟获”的时候,是不是受到昌g这个人的启发?!

孟达

孟达在建安初年和法正一道依附刘璋。法正因为得不到重用,就常常和益州别驾张松在一起发牢骚。张松出使曹魏,不被曹操重视,就打算出卖蜀地给刘备。法正和张松一道愿意拥戴刘备,只是没有机会。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刘璋邀请刘备入川,派法正和孟达各带着二千士兵前去迎接刘备。就在这时候,法正和孟达背叛了刘璋投靠了刘备。刘备让两人的兵士归在一起,同归孟达指挥,让他驻守在江陵。平定蜀地后,任命孟达为宜都太守。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孟达从秭归向北攻击房陵,房陵太守被孟达的军队杀死。攻下房陵后,孟达继续进攻上庸(今湖北竹山县一带)。刘备私下担心孟达难以独自攻下上庸,于是命令刘封(刘备义子)自汉中沿沔水南下统领孟达的军队,和孟达在上庸汇合。上庸太守投降后,刘封和孟达就率军留在这儿。关羽被围困在襄阳时,曾要求刘封和孟达派兵援助,刘封和孟达以山区的边地刚刚依附,不能让其动摇叛变为借口,拒绝发兵。关羽失败身亡,刘备对他们产生了怨恨。刘封和孟达不和,刘封就夺去了孟达出行时的仪仗乐队。孟达既畏惧不去救援关羽的罪过,又怨恨刘封对自己的排挤压抑,于是就给刘备写了一封信,率领自己的部下投降了魏国。

孟达投降曹魏后,受到曹丕的重用,被封为散骑常侍、建武将军,平阳亭侯。曹丕还把房陵、上庸、西城三个郡合为新城,任命孟达为新城太守。

曹丕死后,和孟达要好的夏侯尚和桓阶也先后死去了。孟达觉得失去了依靠,心内惶恐不安,又加上诸葛亮引诱他,孟达就准备叛魏归蜀汉。孟达和魏兴太守申仪有矛盾,申仪就将孟达的计划泄露。司马懿得到消息后,一方面写信安抚孟达,另一方面调遣军队前往讨伐。

孟达认为,司马懿率军来讨伐,至少需要三十天的时间才能到达,结果出乎孟达的意料,司马懿的大军八天就来到城下。这完全打乱了孟达的部署。司马懿包围上庸城十六天,孟达部将开城投降,司马懿军队进城,孟达被杀。

需要说明的是,孟达实际上已经背叛了魏国,否则,司马懿到来他可以马上开城迎接,其部下也没有必要投降。只不过,由于司马懿出兵神速,蜀汉国来不及接应,上庸还没有划归蜀汉国的版图而已。

孟达和前面两人相比,次数虽然算不上多,但危害同样很大。如果说,孟达背叛刘璋其作用还不彰显的话,而后两次却是步步重大。孟达在刘璋所部,地位不高,刘璋部属背叛的很多,这时候也可以说不多孟达一个,但后两次却就不一样了。孟达背叛刘备,这让刘备彻底失去了荆州,甚至都失去了将来恢复的机会。还有,孟达的背叛,也间接导致了刘封的被杀,而刘封之死,既造成了蜀汉的君臣失和,也使刘备失去了一员能战之将。还有,如果孟达叛魏成功,上庸再回到蜀汉国手中,诸葛亮夺取长安会多一条进攻路线;或者是恢复襄阳还是直取洛阳,会多一种用兵选择。也由此可见,诸葛亮为什么会不计前嫌想让孟达回归。

自古以来,叛徒都会让人们痛恨不已,为什么?就是他们比任何敌人的危害更大。三国是一个特殊的时期,天下纷争,政权归属尚不明朗,文臣武将择主而仕原本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像吕布、昌g、孟达这种反复背叛之人,就在当时也不为人们所容忍,就因为他们除了自己的利益,已经和天下、道义丝毫不沾边了,这样的人,又怎能不被历史正义所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