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利亚钠在哪个国家

亚洲杯05
玛利亚钠在哪个国家
导读:  不知道您说的是不是这个:马里亚纳群岛  马里亚纳群岛  Mariana Islands  西太平洋一系列火山和上升珊瑚构造,位于菲律宾群岛以东2,400公里(1,500哩)处。行政上现分属关岛(美国海外领地)和北马里亚纳群岛(1947∼

  不知道您说的是不是这个:马里亚纳群岛

  马里亚纳群岛

  Mariana Islands

  西太平洋一系列火山和上升珊瑚构造,位于菲律宾群岛以东2,400公里(1,500哩)处。行政上现分属关岛(美国海外领地)和北马里亚纳群岛(1947∼1986年曾为美国管理的太平洋岛屿联合国托管地)。 北马里亚纳群岛从关岛向北延伸725公里(450哩),总面积约471平方公里(182平方哩)。 较重要的岛有塞班岛、蒂尼安岛、阿格里汉岛、罗塔岛。另有帕甘(Pagan)、亚松森和帕哈罗斯岩(Farallon de Pajaros)等3个活火山。关岛面积为541平方公里(209平方哩)。 本群岛属热带气候。

  位于北纬12°~21°,东经144°~146° 。包括塞班岛、提尼安岛和罗塔岛等16个火山岛和附近一些珊瑚礁 (只有8个岛有常住人口)。陆地总面积478平方千米。约16万人。主要为密克罗尼西亚人。方言较多,属密克罗尼西亚语族。官方通用英语。居民信奉基督教。1978 年1月成立北马里亚纳联合邦,行政中心在塞班岛的加拉潘。属热带海洋性气候。年平均气温26℃,年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每年8~9月多飓风。土地肥沃。塞班岛为主要岛屿,面积122平方千米。岛中部为山地,更高点塔波乔山峰海拔474米。岛南端有美国空军基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美军曾在此激战。提尼安岛为第二大岛 ,面积 101 平方千米 ,岛上有美军基地。经济以农业为主。椰子、鱼、甘蔗为主要产品。养牛及蔬菜种植发展迅速。旅游业发展较快。

  1521年为西班牙航行的葡萄牙航海者麦哲伦发现马里亚纳群岛后,欧洲人就经常登陆此地。至1668年西班牙人才开始在此殖民,当时耶稣会传教士把名称由贼群岛(Ladrones Islands)改为马里亚纳群岛,以纪念当时为西班牙摄政的奥地利人马里亚纳。之后,耶稣会教士开始强使本地查莫罗人(Chamorro)皈依天主教。1898年美西战争后,关岛割让给美国,1899年北马里亚纳群岛则卖给德国。1914年北马里亚纳群岛遭日本占领,1919年由国际联盟托交日本管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北马里亚纳群岛被美国夺取,准备用作进攻日本的基地,但未曾使用。1947年该群岛为联合国授与美国托管地的一部分,1978年经岛民选择成为自治共和政体,1986年解除托管地身分而获正式独立地位。

  马里亚纳群岛的经济以自给农业为主,部分收入来自椰乾的生产及为美国军事设施服务;并有牛只的饲养。居民以西班牙占领前的查莫罗人为主,亦多西班牙、墨西哥、菲律宾、德国和日本人的混血儿,有明显的西班牙文化传统。人口∶北马里亚纳群岛约20,350(1985);关岛约176,281(1990)。

  直到20世纪初还被称为莱德隆群岛(Ladrone),北太平洋上15座火山岛 ;源自日本附近延伸的海底山脉,马里亚纳群岛位于海底山脉南端;马里亚纳群岛最南至关岛,总长1565英里,总面积396平方英里。关岛属于美国领土 ,其余的岛屿称为北马里亚纳群岛 ,1986年11月,美国承认北马里亚纳获得美国联邦地位,居民获得美国公民权。

  主要岛屿:关岛、塞班岛、罗塔岛和铁尼安岛

  西班牙航海家麦哲伦于 1521年 首次发现马里亚纳群岛, 1667年 西班牙声明了对该群岛的 *** ,并直接使用西班牙王后玛丽亚娜的名字命名。美西战争之后,南部割让给美国,北部廉价卖给了德国 ,之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原德国属地北马里亚纳由国际联盟交给日本托管。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该群岛的岛链由于美国对日宣战而告破裂。

现在这里是美国领地,算是美国的一部分

但如果要升格为州的话,意味着在美国的参众两院享有话语权,会动摇既有的权力版图,而且这里地方比较小,地位不是那么特别重要,所以美国也就保持原状

“日本战败后,联合国将北马里亚纳群岛、密克罗尼西亚群岛、帕劳岛和马绍尔群岛一起划给美国 *** 托管,托管期40年(1945——1985年),美国负责托管地的国防及外交事务。在托管期结束以后密克罗尼西亚群岛、帕劳岛与马绍尔群岛分别独立成立为共和国,而北马里亚纳群岛在70年代决定不寻求独立,转而寻求成为美国领地。1975年与美国达成协议成立联邦,成为美国政治联盟。1978年联邦 *** 成立并通过了宪法。1986年11月,经全民公投归属美国,成为美国领地,管理则由当地 *** 自治管理一段过渡时期。岛上居民自1986年起,全部持美国公民护照,社会安全卡(即税卡)由美国加州统一管理。当时与美国协议由当地 *** 管理移民及劳工事务。2008年5月10日美国总统布什签署《北马里亚纳群岛联邦化条例》,最终在2009年11月28日收回其移民及劳工事务的自治权。联邦化以后,美国很有可能不会按照对西太平洋属地的政策,不会给在岛的所有外籍人员发放绿卡,即大赦。

  与其它美国领地相同,北马里亚纳联邦在美国参议院不设席位,在众议院有无投票权的代表席位

马里亚纳群岛属于美国领土,在行政上分属关岛(美海外领地)和北马里亚纳群岛(美海外自治邦)两大政治实体。

马里亚纳群岛 (Mariana Islands) 西太平洋一系列火山和上升珊瑚构造,位于台湾岛以东2,600公里处。二战时期曾在此爆发历史上更大的航空母舰决战马里亚纳海战。

人口约16万人。主要为密克罗尼西亚人。方言较多,属密克罗尼西亚语族。官方通用英语。居民信奉基督教。1978 年1月成立北马里亚纳联合邦,行政中心在塞班岛的加拉潘。

自然资源:

动物:

这些岛上生活着40多种鸟类,既有土生土长的品种,也有人工引进的品种。领翠鸟是塞班岛上最多的鸟类,而一群热带燕鸥则生活在鸟岛上。珊瑚礁是热带鱼的大本营,各种五颜六色的热带鱼都游曳其间,其中有各式的花鲈鱼、鹰鱼以及鹦嘴鱼,这只是一小部分。在珊瑚礁里不仅可以常常看见一群一群的小丑鱼,还能找到蝠魟和海龟,当然其中少不了几种鲨鱼的身影。由于马里亚纳群岛丰富的钓鱼资源,例如鲯鳅鱼、金枪鱼、梭鱼、鲹鱼、马林鱼以及各种各样的底栖鱼类,使得这里成为了海钓的更佳之选。

植物:

岛上还生长着茂盛的热带灌木、花朵和树木。游客可以随处发现芙蓉、香港兰花、硬木、菩提树、非洲郁金香、番木瓜、香蕉、椰子和缅栀树等。一到五六月份,岛上随处可见的凤凰树全部盛开,它的绚烂色彩装点得岛上到处都是一片火红。 据说西班牙人在罗塔岛上引进菲律宾鹿是为了补充食物来源。而长达91厘米的巨蜥、巨大的椰子蟹以及水果蝙蝠也是岛上的特产物种。天宁岛东北海岸线上最著名的就是那些天然形成的“喷洞”。这些喷洞都是由海洋潮汐腐蚀珊瑚礁后所形成的。在这些洞里,湍急的波浪在空气中卷起高高的浪花。

马里亚纳群岛的经济以农业为主。椰子、鱼、甘蔗为主要产品。养牛及蔬菜种植发展迅速。旅游业发展较快。直到20世纪初还被称为莱德隆群岛(Ladrone)。

马里亚纳群岛的经济以自给农业为主,部分收入来自椰乾的生产及为美国军事设施服务;并有牛只的饲养。居民以西班牙占领前的查莫罗人为主,亦多西班牙、墨西哥、菲律宾、德国和日本人的混血儿,有明显的西班牙文化传统。

--马里亚纳群岛

分类: 社会民生

问题描述:

谁能帮我回答以下的几个问题:

1、目前,地球上有多少各国家和地区,总人口有多少

2、除南极洲外,个大洲都有人类居住你还知道世界上的居民有几大人种,他们主要居住在哪里

3、告诉我一些地理知识,关于地球的……

哪位好心人帮帮忙拉~

解析:

地球上一共有多少个国家?

世界上共有224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国家为193个,地区为31个。其中:

亚洲(48个国家)

东亚:中国、蒙古、朝鲜、韩国、日本 (5)

东南亚:菲律宾、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马来西亚、文莱、新加坡、印度尼西亚、 东帝汶 (11)

南亚:尼泊尔、不丹、孟加拉国、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马尔代夫(7)

中亚: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5)

西亚:阿富汗、伊拉克、伊朗、叙利亚、约旦、黎巴嫩、以色列、巴勒斯坦、沙特 、巴林、卡塔尔、科威特、 联合酋长国(阿联酋)、阿曼、也门、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土耳其、塞浦路斯(20)

欧洲(43个国家/1个地区)

北欧:芬兰、瑞典、挪威、冰岛、丹麦 法罗群岛(丹)(6)

东欧: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白俄罗斯、俄罗斯、乌克兰、摩尔多瓦(7)

中欧: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德国、奥地利、瑞士、列支敦士登(8)

西欧:英国、爱尔兰、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摩纳哥(7)

南欧: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塞尔维亚、马其顿、阿尔巴尼亚、希腊、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斯尼亚和墨塞哥维那

意大利、梵蒂冈、圣马力诺、马耳他、西班牙、葡萄牙、安道尔(16)

非洲(53个国家/6个地区)

北非:埃及、利比亚、苏丹、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亚速尔群岛(葡)、马德拉群岛(葡)(8)

东非: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索马里、吉布提、肯尼亚、坦桑尼亚、乌干达、卢旺达、布隆迪、塞舌尔(10)

中非:乍得、中非、喀麦隆、赤道几内亚、加蓬、刚果共和国(即:刚果(布))、刚果民主共和国(即:刚果(金))、圣多美及普林西比(8)

西非:毛里塔尼亚、西撒哈拉(注:未独立,详细请看:)、塞内加尔、冈比亚、马里、布基纳法索、几内亚、几内亚比绍、佛得角、塞拉利昂、利比里亚、科特迪瓦、加纳、多哥、贝宁、尼日尔、加那利群岛(西)(18)

南非:赞比亚、安哥拉、津巴布韦、马拉维、莫桑比克、博茨瓦纳、纳米比亚、南非、斯威士兰、莱索托、马达加斯加、科摩罗、毛里求斯、留尼旺(法)、圣赫勒拿(英)(15)

大洋洲(14个国家/10个地区)

澳大利亚、新西兰、巴布亚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瓦努阿图、密克罗尼西亚、马绍尔群岛、帕劳、瑙鲁、基里巴斯、图瓦卢、萨摩亚、斐济群岛、汤加、库克群岛(新)、关岛(美)、新喀里多尼亚(法)、法属波利尼西亚、皮特凯恩岛(英)、瓦利斯与富图纳(法)、纽埃(新)、托克劳(新)、美属萨摩亚、北马里亚纳(美)

北美洲(23个国家/13个地区)

北美:加拿大、美国、墨西哥、格陵兰(丹)(4)

中美洲:危地马拉、伯利兹、萨尔瓦多、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巴拿马(7)

加勒比海地区:巴哈马、古巴、牙买加、海地、多米尼加共和国、安提瓜和巴布达、圣基茨和尼维斯、多米尼克、圣卢西亚、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格林纳达、巴巴多斯、特立尼达和多巴哥、波多黎各(美)、英属维尔京群岛、美属维尔京群岛、安圭拉(英)、蒙特塞拉特(英)、瓜德罗普(法)、马提尼克(法)、荷属安的列斯、阿鲁巴(荷)、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英)、开曼群岛(英)、百慕大(英)(25)

南美洲(12个国家/1个地区)

北部: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法属圭亚那、苏里南(5)

中西部: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3)

东部:巴西(1)

南部:智利、阿根廷、乌拉圭、巴拉圭(4)

地球的基本参数

扁率因子: 298257

平均密度: 552克/厘米3

赤道半径: ae = 637813649 米

极半径: ap = 635675500 米

平均半径: a = 637100100 米

赤道重力加速度: ge = 9780327 米/秒2

平均自转角速度: ωe = 7292115 × 10-5 弧度/秒

扁率: f = 0

质量: M = 59742 ×1024 公斤

地心引力常数: GE = 3 ×1014 米3/秒2

平均密度: ρe = 5515 克/厘米3

太阳与地球质量比: S/E = 3329460

太阳与地月系质量比: S/(M+E) = 3289005

公转时间: T = 3652422 天

离太阳平均距离: A = 1 × 1011 米

公转速度: v = 1119 公里/秒

表面温度: t = - 30 ~ +45

表面大气压: p = 1013250毫巴

表面重力加速度(赤道): 9780厘米/秒2

表面重力加速度(极地): 9832厘米/秒2

自转周期: 23时56分4秒(平太阳时)

公转轨道半长径: 千米

公转轨道偏心率: 00167

公转周期: 1恒星年

黄赤交角: 23度26分

地球海洋面积: 平方公里

地壳厚度: 80465公里

地幔深度: 2808229公里

地核半径: 3482525公里

表面积 : 平方公里

人们对于地球的结构直到最近才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整个地球不是一个均质体,而是具有明显的圈层结构。地球每个圈层的成分、密度、温度等各不相同。在天文学中,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对于了解地球的运动、起源和演化,探讨其它行星的结构,以至于整个太阳系起源和演化问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地球各圈层结构

地球圈层分为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两大部分。地球外圈可进一步划分为四个基本圈层,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地球内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地幔圈、外核液体圈和固体内核圈。此外在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之间还存在一个软流圈,它是地球外圈与地球内圈之间的一个过渡圈层,位于地面以下平均深度约150公里处。这样,整个地球总共包括八个圈层,其中岩石圈、软流圈和地球内圈一起构成了所谓的固体地球。对于地球外圈中的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以及岩石圈的表面,一般用直接观测和测量的 *** 进行研究。而地球内圈,目前主要用地球物理的 *** ,例如地震学、重力学和高精度现代空间测地技术观测的反演等进行研究。地球各圈层在分布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固体地球内部与表面之上的高空基本上是上下平行分布的,而在地球表面附近,各圈层则是相互渗透甚至相互重叠的,其中生物圈表现最为显著,其次是水圈。

大气圈

大气圈是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它包围着海洋和陆地。大气圈没有确切的上界,在2000 ~ 16000 公里高空仍有稀薄的气体和基本粒子。在地下,土壤和某些岩石中也会有少量空气,它们也可认为是大气圈的一个组成部分。地球大气的主要成份为氮、氧、氩、二氧化碳和不到004%比例的微量气体。地球大气圈气体的总质量约为5136×1021克,相当于地球总质量的百万分之086。由于地心引力作用,几乎全部的气体集中在离地面100公里的高度范围内,其中75%的大气又集中在地面至10公里高度的对流层范围内。根据大气分布特征,在对流层之上还可分为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等。

水圈

水圈包括海洋、江河、湖泊、沼泽、冰川和地下水等,它是一个连续但不很规则的圈层。从离地球数万公里的高空看地球,可以看到地球大气圈中水汽形成的白云和覆盖地球大部分的蓝色海洋,它使地球成为一颗"蓝色的行星"。地球水圈总质量为166×1024克,约为地球总质量的3600分之一,其中海洋水质量约为陆地(包括河流、湖泊和表层岩石孔隙和土壤中)水的35倍。如果整个地球没有固体部分的起伏,那么全球将被深达2600米的水层所均匀覆盖。大气圈和水圈相结合,组成地表的流体系统。

生物圈

由于存在地球大气圈、地球水圈和地表的矿物,在地球上这个合适的温度条件下,形成了适合于生物生存的自然环境。人们通常所说的生物,是指有生命的物体,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据估计,现有生存的植物约有40万种,动物约有110多万种,微生物至少有10多万种。据统计,在地质历史上曾生存过的生物约有5-10亿种之多,然而,在地球漫长的演化过程中,绝大部分都已经灭绝了。现存的生物生活在岩石圈的上层部分、大气圈的下层部分和水圈的全部,构成了地球上一个独特的圈层,称为生物圈。生物圈是太阳系所有行星中仅在地球上存在的一个独特圈层。

岩石圈

对于地球岩石圈,除表面形态外,是无法直接观测到的。它主要由地球的地壳和地幔圈中上地幔的顶部组成,从固体地球表面向下穿过地震波在近33公里处所显示的之一个不连续面(莫霍面),一直延伸到软流圈为止。岩石圈厚度不均一,平均厚度约为100公里。由于岩石圈及其表面形态与现代地球物理学、地球动力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岩石圈是现代地球科学中研究得最多、最详细、最彻底的固体地球部分。由于洋底占据了地球表面总面积的2/3之多,而大洋盆地约占海底总面积的45%,其平均水深为4000~5000米,大量发育的海底火山就是分布在大洋盆地中,其周围延伸着广阔的海底丘陵。因此,整个固体地球的主要表面形态可认为是由大洋盆地与大陆台地组成,对它们的研究,构成了与岩石圈构造和地球动力学有直接联系的"全球构造学"理论。

软流圈

在距地球表面以下约100公里的上地幔中,有一个明显的地震波的低速层,这是由古登堡在1926年最早提出的,称之为软流圈,它位于上地幔的上部即B层。在洋底下面,它位于约60公里深度以下;在大陆地区,它位于约120公里深度以下,平均深度约位于60~250公里处。现代观测和研究已经肯定了这个软流圈层的存在。也就是由于这个软流圈的存在,将地球外圈与地球内圈区别开来了。

地幔圈

地震波除了在地面以下约33公里处有一个显著的不连续面(称为莫霍面)之外,在软流圈之下,直至地球内部约2900公里深度的界面处,属于地幔圈。由于地球外核为液态,在地幔中的地震波S波不能穿过此界面在外核中传播。P波曲线在此界面处的速度也急剧减低。这个界面是古登堡在1914年发现的,所以也称为古登堡面,它构成了地幔圈与外核流体圈的分界面。整个地幔圈由上地幔(33~410公里深度的B层,410~1000公里深度的C层,也称过渡带层)、下地幔的D′层(1000~2700公里深度)和下地幔的D〃层(2700~2900公里深度)组成。地球物理的研究表明,D〃层存在强烈的横向不均匀性,其不均匀的程度甚至可以和岩石层相比拟,它不仅是地核热量传送到地幔的热边界层,而且极可能是与地幔有不同化学成分的化学分层。

外核液体圈

地幔圈之下就是所谓的外核液体圈,它位于地面以下约2900公里至5120公里深度。整个外核液体圈基本上可能是由动力学粘度很小的液体构成的,其中2900至4980公里深度称为E层,完全由液体构成。4980公里至5120公里深度层称为F层,它是外核液体圈与固体内核圈之间一个很簿的过渡层。

固体内核圈

地球八个圈层中最靠近地心的就是所谓的固体内核圈了,它位于5120至6371公里地心处,又称为G层。根据对地震波速的探测与研究,证明G层为固体结构。地球内层不是均质的,平均地球密度为5515克/厘米3,而地球岩石圈的密度仅为26~30克/厘米3。由此,地球内部的密度必定要大得多,并随深度的增加,密度也出现明显的变化。地球内部的温度随深度而上升。根据最近的估计,在100公里深度处温度为1300°C,300公里处为2000°C,在地幔圈与外核液态圈边界处,约为4000°C,地心处温度为 5500 ~ 6000°C。

形状和大小

中国古代对天地的认识有所谓浑天说。东汉张衡在《浑天仪图注》里写道:“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中黄……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地球是圆的这个概念在远古就已模糊地存在了 。723 年唐玄宗派一行和南宫说等人 ,在今河南省选定同一条子午线上的 13 个地点 ,测量夏至的日影长度和北极的高度 ,得到子午线一度之长为351里80步 ( 唐代的度和长度单位 )。折合现代的尺度就是纬度 一度长1323千米,相当于地球半径为7600千米 ,比现代的数值约大20%。这是地球尺度最早的估计( 埃及人的测量更早 一些,但观测点不在同 一 子午线上 ,而且长度单位核算标 准不详,精度无从估计)。

精确的地形测量只是到了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之后才有可能,而地球形状的概念也逐渐明确。地球并非是很规则的正球体。它的表面可以用一个扁率不大的旋转椭球面来极好地逼近。扁率e为椭球长短轴之差与长轴之比 ,是表示地球形状的一个重要参量。经过多年的几何测量、天文测量以至人造地球卫星测量,它的数值已经达到很高的精度。这个椭球面不是真正的地球表面,而是对地面的一个更好的科学概括,用来作为全球各地大地测量的共同标准,所以也叫做参考椭球面 。按照 这个参考椭球面 ,子午圈上一平均度是1111千米 ,赤道上一平均度是1113千米 。在参考椭球面上重力势能是相等的,所以在它上面各点的重力加速度是可以计算的,公式如下:

g0=9780318(1+00053024sin2j-00000059sin2j)米/秒2, 式中g0是海拔为零时的重力加速度,j是地理纬度 。知道了地球形状、重力加速度和万有引力常数G=6670×10-11牛顿·米2/千克2,可以计算出地球的质量M为 5976×1027克。

自转

由于地球转动的相对稳定性 ,人类生活历来都利用它作为计时的标准,简单地说,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叫做一年,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叫做一日。然而由于地球外部和内部的原因,地球的转动其实是很复杂的。地球自转的复杂性表现在自转轴方向的变化和自转速率即日长的变化。

自转轴方向的变化中,最主要的是自转轴在空间绕黄道轴缓慢旋进,造成春分点每年向西移动50256〃的岁差。这是日、月对地球赤道突出部分吸引的结果。其次是地球自转轴相对于地球本身的位置变化,造成了地面各点的纬度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有两种成分 :一种以一年为周期 ,振幅约为009〃,是大气和海水等季节性变化所引起的,是一种强迫振动;另一种成分以14个月为周期,振幅约为015〃,是地球内部变化所引起的,叫做张德勒摆动,是一种自由振动 。此外还有一些较小的自由振动。

转速的变化造成日长的变化。主要有3类 :长期变化是减速的,使日长每百年增加1 ~ 2毫秒 ,是潮汐摩擦的结果;季节性变化更大可使日长变化06毫秒 ,是气象因素引起的;

不规则的短期变化,更大可使日长变化4毫秒 ,是地球内部变化的结果。

表面形态和地壳运动

地球的表面形态是极复杂的,有绵亘的高山,有广袤的海盆,还有各种尺度的构造。

地表的各种形态主要不是外力造成的,它们来源于地壳的构造运动。地壳运动的起因至少有以下几种设想:①地球的收缩或膨胀。许多地学家认为地球一直在冷却收缩,因而造成巨大的地层褶皱和断裂。然而观测表明,地面流出去的热量和地球内部因放射性物质的衰变而生出的热量是同量级的。也有人提出地球在膨胀的论据。这个问题现在尚无定论。②地壳均衡。在地壳以下的某一定深度,单位面积上的载荷有一种倾向于均等的趋势。地面上的巨大高差为地下深部横向物质流动所调节。③板块大地构造假说——地球最上层约八、九十千米厚的岩石层是由几块巨大的板块组成的。这些板块相互作用和相对运动就产生地面上一切大地构造现象 。板块运动的动力来自何处,现在还不清楚,但不少人认为地球内部物质的对流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电磁性质

地磁场并不指向正南。11世纪中国的《梦溪笔谈》就有记载。地磁偏角随地而异。真正地磁场的形态是很复杂的。它有显著的时间变化,更大的变化幅度可达到总地磁场的千分之几或更高。变化可分为长期的和短期的。长期变化来源于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短期变化来源于电离层的潮汐运动和太阳活动的变化。在地磁场中,用统计平均或其他 *** 将短期变化消去后就得到所谓基本地磁场。用球谐分析的 *** 可以证明基本地磁场有99%以上来源于地下,而相当于一阶球谐函数部分约占80%,这部分相当于一个偶极场,它的北极坐标是北纬785°,西经690°。短期变化分为平静变化和干扰变化两大类。平静变化是经常出现的,比较有规律并有一定的周期,变化的磁场强度可达几十纳特 ;干扰变化有时是全球性的 ,更大幅度可达几千纳特 ,叫做磁暴。

基本磁场也不是完全固定的,磁场强度的图像每年向西漂移02°~03°,叫做西向漂移。这就指出地磁场的产生可能是地球内部物质流动的结果。现在普遍认为地球核主要是铁镍组成的(还包含少量的轻元素)导电流体,导体在磁场中运动便产生电流。这种电磁流体的耦合产生一种自激发电机的作用,因而产生了地磁场。这是当前比较最为人接受的地磁场成因的假说。

当岩浆在地磁场中降温而凝固成岩石时,便受到地磁场磁化而保留少许的永久磁性,称为热剩磁。大多数岩浆岩都带有磁性,其方向和成岩时的地磁场方向一致。由相同时代的不同岩石标本可以确定成岩时地球磁极的位置。但由不同地质时代的岩石标本所确定的地磁极位置却是不同的。这就给大陆漂移的假说提供了一个有力的证据。人们还发现,在某些地质时代成岩的岩石,磁化方向恰好和现代的地磁场方向相反。这是由于地球在形成之后,地磁场曾多次自己反向的结果。按照自激发电机地磁场成因假说,这种反向是可以理解的。地磁场的短期变化可以感应地下电流,而地下电流又引起地面的感应磁场。地下电流同地下物质的电导率有关,因而可由此估计地球内部的电导率分布。然而计算是复杂的,而且解答不单一。现在所能取得的一致意见是电导率随深度而增加,在60~100千米深度附近增加很快 。在400~700千米的深处,电导率又有明显的变化,此处相当于地幔中的过渡层(又叫C层)。

温度和能源

地面从太阳接受的辐射能量每年约有10焦耳,但绝大部分又向空间辐射回去,只有极小一部分穿入地下很浅的地方。浅层的地下温度梯度约为每增加30米,温度升高1℃ ,但各地的差别很大 。由温度梯度和岩石的热导率可以计算热流 。由地面向外流 出的热量 ,全球平均值约为627 微焦耳/厘米秒 ,由地面流出的总热能约为10032×1020焦耳/年。

地球内部的一部分能源来自岩石所含的放射性元素铀 、钍、钾。它们在岩石中的含量近年来总在不断地修正,有人估计地球现在每年由长寿命的放射性元素所释放的能量约为9614×1020焦耳 ,与地面热流很相近 ,不过这种估计是极其粗略的,含有许多未知因素。另一种能源是地球形成时的引力势能,假定地球是由太阳系中的弥漫物质积聚而成的 。这部分能量估计有25×1032焦耳 ,但在积聚过程中有一大部分能量消失在地球以外的空间 ,有一小部分 ,约为1×1032焦耳,由于地球的绝热压缩而积蓄为地球物质的弹性能。假设地球形成时最初是相当均匀的,以后才演变成为现在的层状结构,这样就会释放出一部分引力势能,估计约为2×1030焦耳。这将导致地球的加温。地球是越转越慢的。地球自形成以来,旋转能的消失估计大约有15×1031焦耳,还有火山喷发和地震释放的能量,但其数量级都要小得多。

地面附近的温度梯度不能外推到几十千米深度以下。地下深处的传热机制是极其复杂的,由热传导的理论去估计地球内部的温度分布,常得不到可信的结果。但根据其他地球物理现象的考虑,地球内部某些特定深度的温度是可以估计的。结果如下:①在100千米的深度 ,温度接近该处岩石的熔点,约为1100~1200℃;②在400千米和650千米的深度,岩石发生相变 ,温度各约在1500℃和1900℃ ;③ 在核幔边界,温度在铁的熔点之上,但在地幔物质的熔点之下,约为3700℃;④在外核与内核边界 ,深度为5100千米 ,温度约为4300℃,地球中心的温度,估计与此相差不多。

内部结构

地球的分层结构基本上是按地震波( P和S )的传播速度划分的。地球上层有显著的横向不均匀性: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的厚度大不相同,海水只覆盖着2/3的地面。

地震时,震源辐射出两种地震波,纵波P和横波S。它们各以不同的速度向四围传播经过不同的时间到达地面上不同的地点。若在地面上记录到P和S的传播时间随震中距离的变化,就可以推算地下不同深度地震波的传播速度υp和υs。

地球内部的分层就是由地震波速度分布定义的,在海水之下,地球最上层叫做地壳,厚约几十千米。地壳以下直对地核,这部分统称为地幔。地幔内部又有许多层次。地壳与

地幔的边界是一个明显的间断面 ,称为M界面或莫霍界面 。界面以下约到会80千米的深度,速度变化不大,这部分叫做盖层。再往下,速度变化不大,这部分叫做盖层。再往下 ,速度明显降低 ,直到约220千米深度才又回升 。这部分叫低速带。以下直到2891千米深度叫做下地幔。核幔边界是一个极明显的间断面。进入地核 ,S波消失 ,所以地球外核是液体。到了51495千米的深度 ,S波又出现,便进入了地球内核。

由地球的速度和密度的分布可以计算出地球内部的两个弹性常数、压力和重力加速度的分布。在地幔中,重力加速度g的变化很小 ,只是过了核幔边界才向地心递减至零 。在核幔边界处的压力为136兆巴,在地心处为364兆巴。

内部物质组成

地震波的速度和密度分布对于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是一个限制条件 。地球核有约 90%是由铁镍合金组成的,但还含有约法三章10%的较轻物质;可能是硫或氧。关于地幔的矿物组成,现在还存在分歧意见。地壳中的岩石矿物是由地幔物质分异而成的。火山活动和地幔物质的喷发表明地幔的主要矿物是橄榄岩。地震波速度的数据表明在内400、500、和谐500千米的深度,波速的梯度很大 。这可解释为矿物相变的结果。在内400千米的深处 ,橄榄石相变为尖晶石的结构,而辉石则熔入石榴石 。在家500千米的深度,辉石也分解为尖晶石和超石英的结构 。在先650千米深度下,这些矿物都为钙钛矿和氧化物结构 。在下地幔最下的200千米中,物质密度有显著增加。这个区域有无铁元素的富集还是一个有争论的问题。

起源和演化

地球的起源和演化问题实际上也就是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化问题。早期的假说主要分两大派:以康德和拉普拉斯为代表的渐变派和以GLL布丰为代表的灾变派 。渐变派认为太阳系是由高温的旋转气体逐渐冷却而成的;灾变派主张太阳系是由此及彼2个或3个恒星发生碰撞或近距离吸引而产生的。早期的假说主要企图解释一些天文事实,如行星轨道的规律性,内行星和外行星的区别。太阳系中角动量的分布等。在全面解释上述观测事实时,两派都遇到不可克服的因难。

从20世纪40年代中期起,人们逐渐倾向于太阳系起源于低温的固体尘埃的观点。较早的倡议者有魏茨泽克、施米特和尤里。他们认为行星不是由高温气体凝固而成,而是由温度不高的固体尘物质积聚而成的。

地球形成时基本上是各种石质物体和尘、气的混合物积聚而成的。初始地球的平均温度估计不超过去时1000℃。由于长寿命放射性无素的衰变和引力势能的释放,地球的温度逐渐升高。当温度超过铁的熔点时,原始地球中的铁元素就化成液态,由于密度大就流向地球的中心部分,从而形成了地核。地球内部温度继续升高,使地幔局部熔化,引起了化学分异,促进了地壳形成。

海洋和大气都不是地球形成时就有的,而是次生的。因为原始地球不可能保持大气和水 。海洋是地球内部增温和分异的结果。原始大气是从地球内部放出的,是还原性的。直到绿色植物出现后,大气中才逐渐积累了自由氧,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逐渐形成现在的大气(见地球起源)。

地球的年龄

如果定义为原始地球形成后到现在的时间,则由岩石和矿物所含的放射性同位素可以测定。但是这样做时,仍免不了对地球的初始状态做一些假定,根据岩石矿物中和陨石中铅同位素的精密分析,现在一般都接受的地球年龄约为46亿年。

  亚洲部分承认双重国籍的国家或地区

  中国香港(在香港地区存在双重国籍情况,但是双重国籍不被中国 *** 承认)、韩国(有条件承认)、菲律宾、越南、泰国、斯里兰卡等国家或地区。

  

  欧洲承认双重国籍的国家或地区

  目前承认双重国籍的欧盟成员国包括:法国、德国(有限期承认)、意大利、荷兰、英国(包括北爱尔兰)、希腊、西班牙、葡萄牙(承认多国国籍)、匈牙利、塞浦路斯等国家或地区。

  

  美洲承认双重国籍的国家或地区

  加拿大、美国(默许)、墨西哥、巴巴多斯、多米尼克、哥斯达黎加、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牙买加、萨尔瓦多、危地马拉等国家或地区。

  

  大洋洲承认双重国籍的国家或地区

  澳大利亚、新西兰、斐济、汤加、库克群岛(新)、关岛(美)等国家或地区。

  全世界190多个国家中,现有70多个国家承认或接受双重国籍。而中国不在其列。中国的《国籍法》中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不承认中国公民有双重国籍”、“定居外国的中国公民,自愿取得外国国籍的,即自动丧失中国国籍”。

  当今世界对于双重或多重国籍其承认方式有明确承认(或称完全承认,或积极承认)、间接承认(默认)和有条件承认(或称例外承认)三种。不少国家会根据国情对双重国籍做出附加条件,比如国际通婚子女在成年后必须选择一种国籍等,而且一些国家也会以国际公约或双边合约,来具体解决双重国籍中的问题。

   双重国籍,指一个人通过程序取得一国的国籍,又在他国再一次取得该国国籍。

  1、亚洲承认双重国籍的国家和地区:

 中国香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澳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台湾(中华民国)、韩国(有条件承认)、菲律宾、越南、印度尼西亚、柬埔寨、孟加拉国、印度,斯里兰卡、巴基斯坦、叙利亚、约旦、巴勒斯坦、黎巴嫩、以色列、格鲁吉亚、亚美尼亚、伊朗、伊拉克、阿富汗、爱沙尼亚、阿塞拜疆、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卡塔尔、泰国、马尔代夫、东帝汶、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也门、日本(22岁前选择)、新加坡,乌兹别克共35个

 注:韩国2011年修订的法律规定艺人可以有双国籍。所以韩国艺人可以是双重国籍。

 日本拥有双重国籍的公民必须在22岁之前放弃其中的一个。如果你选择日本国籍,那你的别国护照在日本不能用。

  2、欧洲承认双重国籍的国家和地区:

 欧盟成员国除一些原来就在不同程度上各自承认双重国籍外,实际上在1997年欧洲理事会制定的《欧洲国籍公约》规定的某些范围内,如公约第五章第14条“法定的多重国籍”之1规定“任何缔约国应允许:

 (1)如果儿童因出生而自动获得了多重国籍,则可保留这些国籍。”,是承认双重国籍的。目前的欧盟成员国包括:法国、德国(有限期承认)、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爱尔兰、英国(含北爱尔兰)、丹麦、希腊、西班牙、葡萄牙、芬兰、瑞典、奥地利、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默许)、捷克、匈牙利、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马耳他、塞浦路斯、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克罗地亚(默认)共28个国家。

 此外还有下述国家:挪威、罗马尼亚、波士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塞尔维亚、阿尔巴尼亚、乔治亚、摩尔多瓦、瑞士、土耳其、俄罗斯、乌克兰、格鲁吉亚、马其顿、列支敦士登、摩纳哥公国、安道尔、梵蒂冈,共17个国家也是承认或一定程度承认双重国籍的。

 奥地利一般不承认双重国籍,但对奥有特殊贡献者,可保留其奥地利国籍;

 西班牙与下列国家互认双重国籍

 阿根廷,玻利维亚,智利,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多米尼加共和国,厄瓜多尔,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巴拉圭,秘鲁和乌拉圭,安道尔,葡萄牙,菲律宾,赤道几内亚。

  3、美洲承认双重国籍的国家和地区:

 格陵兰岛、加拿大、美国(默许)、墨西哥、巴巴多斯、多米尼克、哥斯达黎加、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牙买加、萨尔瓦多、危地马拉、吐瓦鲁、哥伦比亚、委内瑞拉、秘鲁、智利、玻利维亚、巴西、阿根廷、巴拉圭、伯利兹、乌拉圭、厄瓜多尔、尼加拉瓜、巴拿马、洪都拉斯、巴哈马、海地、安提瓜和巴布达、圣基茨和尼维斯、圣卢西亚、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格林纳达、波多黎各(美)、英属维尔京群岛、美属维尔京群岛、安圭拉(英)、蒙特塞拉特(英)、瓜德罗普(法)、马提尼克(法)、荷属安的列斯、阿鲁巴(荷)、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英)、开曼群岛(英)、百慕大(英)、圭亚那(原先荷属,后独立)、法属圭亚那,共47个。

  4、大洋洲承认双重国籍的国家和地区:

 澳大利亚、新西兰、萨摩亚、库克群岛(新)、所罗门群岛、关岛(美)、新喀里多尼亚(法)、法属波利尼西亚、皮特凯恩岛(英)、瓦利斯与富图纳(法)、纽埃(新)、托克劳(新)、美属萨摩亚、北马里亚纳(美)、马绍尔群岛、帕劳、瑙鲁、基里巴斯、斐济、汤加、库克群岛(新)、关岛(美)共22个。

  5、非洲承认双重国籍的国家和地区:

 埃及、刚果共和国(即:刚果[布])、刚果民主共和国(即:刚果[金])、摩洛哥、喀麦隆、埃塞俄比亚、索马里、亚速尔群岛(葡)、马德拉群岛(葡)、厄立特里亚、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吉布提、乌干达、加蓬、赤道几内亚、阿尔及利亚、突尼斯、苏丹、布隆迪、贝宁、多哥、利比亚、几内亚、几内亚毕绍、加纳、科特迪瓦、乍得、卢旺达、南非、也门、尼日利亚、冈比亚、马里、布基纳法索、佛得角、塞拉利昂、利比里亚、加那利群岛(西)、安哥拉、塞内加尔、塞舌尔、纳米比亚、斯威士兰、毛里求斯、马达加斯加、象牙海岸、留尼旺(法)、圣赫勒拿(英)、莱索托,共49个。

  承认双重国籍

 当今世界对于双重或多重国籍其承认方式有明确承认(或称完全承认,或积极承认)、间接承认(默认)和有条件承认(或称例外承认)三种:

 积极承认者,如俄罗斯宪法规定:“俄罗斯联邦公民根据联邦法律或俄罗斯联邦签署的国际公约,可以拥有外国国籍(双重国籍)。”

 间接承认者(默许)较多,许多国家的宪法和国籍法中都没有对于双重国籍的禁止性条款,按照“法无禁止即允许”的法律常识,在实践中就是承认或默认双重国籍。譬如说,美国宪法第十四修正案之一款规定“所有在合众国出生或归化合众国并受其管辖的人,都是合众国的和他们居住州的公民”,这里并没有禁止美国公民同时具有别的国家之国籍,美国国务院的政策是,无论是否涉及双重国籍问题,除非这个人自己想要放弃美国国籍,否则,他的国籍将被保留。对于加入他国国籍的爱尔兰公民,只有其按法律规定宣布放弃爱籍后才不具有爱籍。除在北爱尔兰出生者外,爱国籍法并无明文规定承认双重国籍,但在实践中对双重国籍予以默认,如有相当一部分人员同时具有爱尔兰籍和英国国籍、爱尔兰籍和美国国籍。

 有条件承认者,例如有些国家,虽然原则上主张单一国籍,但澳大利亚、法国、墨西哥等国的国籍法规定,外国侨民以婚姻、收养、继承、难民、技术、投资等原因申请归化本国,希望取得本国国籍时,并没有放弃原有国籍为条件。

  完全不承认双重国籍的国家:

 中国大陆(中华人民共和国)、缅甸、老挝、马来西亚、蒙古、文莱,朝鲜,尼泊尔、白俄罗斯、不丹、巴林、阿曼、科威特、津巴布韦、博茨瓦纳,沙特 *** 、阿联酋、肯尼亚、坦桑尼亚、尼日尔、毛里塔尼亚、莫桑比克、巴布亚新几内亚、瓦努阿图、密克罗尼西亚、古巴、苏里南,共27个。

目前美国硬币有6种,面值分别为1分、5分、10分、25分、半元、1元6种面额。硬币具体样式如下:

1、一美分美元硬币;该硬币图案是美国林肯总统侧面头像,于1909年开始发行的;

2、五美分美元硬币:该硬币图案是美国第三任总统杰斐逊,于1938年发行的;

3、十美分美元硬币:该硬币图案是美国总统罗斯福,于1946年发行的;

4、二十五美分美元硬币:该硬币是美国最常见的辅币,图案是美国总统华盛顿,于纪念华盛顿200周年时发行的;

5、半美元硬币:图案是美国总统肯尼迪,为了纪念他,美国于1964年用肯尼迪头像作半美元的图案;

6、一美元硬币:该硬币有两种图案,一种是采用艾森豪威尔总统头像图案,另一种图案是美国女权运动活动家苏珊·安东尼的头像。

扩展资料

硬币透露了一个国家的文化,凡能在国家通用货币上出现的人物、能在国家流通货币上反映的主题,都是具有特定意义的。

1、林肯总统当政期间,美国爆发内战,史称南北战争,他坚决反对国家的分裂。

林肯当年废除了叛乱各州的奴隶制度,颁布了《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击败了南方分离势力,维护了美利坚联邦及其领土上不分人种、人人生而平等的权利。

2、托马斯杰弗逊,他是《美国独立宣言》主要起草人,是美国开国元勋中更具影响力的人之一。

杰弗逊总统当政期间,美国从法国手中购置了密西西比河西岸的大片土地,史称“Louisana Purchase”,这使得美国的领土扩大了近一倍,扩展到了落基山脉脚下。

3、富兰克林罗斯福,是美国第32任总统,史称“小罗斯福”。

在历史上著名的1930年代经济大萧条期间,罗斯福推行新政以提供失业救济与复苏经济,并成立众多机构来改革经济和银行体系,从经济危机的深渊中挽救了美国。

另外,罗斯福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同盟国阵营的重要***之一。1941年珍珠港事件发生后,罗斯福力主对日本宣战,那场战争改变了世界后来的格局,对后来世界新秩序的创建,联合国的形成,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4、乔治·华盛顿堪称美国的国父,是当年美国独立战争时任大陆军的总司令,还主持了制宪会议并制定了现在实施的美国宪法。

5、肯尼迪总统的事迹。他是迄今为止美国第二年轻的当选总统,也是美国历史上迄今唯一信奉罗马天主教的总统和唯一获得普利策奖的总统。只可惜他于1963年遇刺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