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邓”的由来

cba06
姓氏“邓”的由来
导读:邓姓源于邓国(今邓州市),是因国而得姓。邓国始受封于殷商时期,邓国立国之君是商朝高宗武丁的叔父曼。最早记述黄帝至春秋时期列国诸侯大夫的氏姓、世系的著作《世本》说:“邓为曼姓。”邓姓还有一个来源,即李姓改邓姓。据湖南安化《邓氏族谱》说,南唐后

邓姓源于邓国(今邓州市),是因国而得姓。邓国始受封于殷商时期,邓国立国之君是商朝高宗武丁的叔父曼。最早记述黄帝至春秋时期列国诸侯大夫的氏姓、世系的著作《世本》说:“邓为曼姓。”

邓姓还有一个来源,即李姓改邓姓。据湖南安化《邓氏族谱》说,南唐后主李煜曾封其第八子李从镒为邓王,南唐覆亡,李后主及后妃、宗室300余人作为亡国之俘,被押往开封。从镒之子天和侥幸逃脱,迤逦来至安化隐居,为躲避追杀,便以乃父的封号为姓,改姓邓。这是邓姓的第二个来源。

扩展资料:

邓姓的迁徙:

邓国灭于楚国后,邓姓人大多数仍安居故土(已属楚地),这些邓国遗民被称为楚人。对他们来说,不过是拔邓帜,易楚帜,换了一个国君而已。到了汉代,由于兵燹战乱、出仕等原因,邓姓有自古邓国(时称楚地、今邓州)移居于今四川、陕西、广东、江苏等地者,如西汉的邓通家于蜀郡南安(今四川乐山),邓先家于成固(今陕西城固),邓宓家于番禺(今山东广州)。

西晋末年,中原板荡,干戈不息,匈奴人刘曜率兵攻破长安,晋愍帝投降,西晋灭亡。司马睿在建康建立东晋。中原士家大族及流离失所的百姓被迫播迁,寻找安身立命之地,大部分人到了江南。

-邓姓

1,邓芝: 义阳新野(今河南新野)

邓禹的后裔。蜀国大将军。他为将军二十余年,赏罚分明,善恤卒伍,是历史上著名的清明廉洁的军事将领。为邓氏家族第五十三世祖。

2, 邓艾:义阳棘阳(今河南省新野)。曹魏名将,官任镇西大将,率军灭蜀汉,为邓氏家族第五十四世祖。

3,邓忠(?-264年),表字不详,义阳棘阳人(今南阳新野县)。三国时曹魏将领邓艾之子,自己亦跟随父亲从军征战。

4.邓茂,黄巾军将领,于《三国演义》第1回登场。为程远志副将,随之引兵五万进犯涿郡。幽州刺史刘焉令校尉邹靖引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统兵五百,前去破敌。在大兴山下,两军交战,邓茂被张飞一回合刺于马下。

5.邓良,字号不详,义阳郡新野县(今河南省新野县)人。魏晋时期大臣,东汉司徒邓禹之后,车骑将军邓芝之子。

初仕蜀汉时期,官至尚书左选郎,承袭阳武亭侯。邓艾从阴平偷袭蜀国,后主派遣邓良与张绍带着降表,投降魏国。西晋开国后,官至广汉太守。

邓字拼音是dèng。

邓,汉语一级字,读作邓(dèng),指古国名,也作姓氏。出自:邓,曼姓之国。今属南阳。从邑,登声。——《说文》。邓侯吾离来朝。——《春秋·桓公七年》。申吕应邓。——《国语·郑语》。袭楚至邓。——《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邓姓,中华姓氏。之一支相传出自黄帝时代的古邓国。第二支出自姒姓,为夏禹的后裔。第三支源出子姓,为商朝皇族的裔孙。商王武丁灭了姒姓邓国,随之封其叔父曼季于河北的邓,并赐姓曼,侯爵。

春秋时邓国在湖北省襄阳市高新区邓城社区,公元前678年楚文王灭邓祁侯,邓国亡,子孙以邓为氏。在西汉时形成了著名的南阳望族。曼季是邓姓族人公认的始祖,子姓邓氏是组成汉族邓姓群体的最主要成员,其历史至少有2600多年。

先秦时期,邓姓主要活动于黄河中下游的河南一带。秦汉时期,邓姓很快散布到四川、陕西、江苏等地。河南是邓姓的发祥之地,南阳郡邓姓的开基始祖为邓况,在汉朝中叶,自楚徙居河南南阳新野。

得姓始祖

武丁,即邓姓出自子姓或曼姓说的得姓始祖。商朝时,商王武丁封其叔父曼季于邓国,同时封其为侯爵,后来曼季建立了邓国,人们称他为邓侯,邓国经西周、春秋,一直延续了近600多年。

西周时,邓国是周朝南方较为重要的诸侯国之一,至鲁庄公十六年(即西元前678年),为楚所灭,邓侯子孙为纪念故国,便以国名为姓,其后人尊武丁为邓姓的鼻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