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协新政丨“外行新政”令人震惊,拿什么拯

中超021
足协新政丨“外行新政”令人震惊,拿什么拯
导读:中国足球只有让你想不到,没有什么做不到的事情!2017年5月24日晚,就在举国球迷都在关注亚冠上港对阵苏宁的“中超德比”之时,中国足协在其官方网站上接连发布两条新政。一条规定:从2018赛季起,中超、中甲联赛俱乐部在参加中联赛、足协杯赛的过

中国足球只有让你想不到,没有什么做不到的事情!2017年5月24日晚,就在举国球迷都在关注亚冠上港对阵苏宁的“中超德比”之时,中国足协在其官方网站上接连发布两条新政。一条规定:从2018赛季起,中超、中甲联赛俱乐部在参加中联赛、足协杯赛的过程中,整场比赛累计上场比赛的U23国内(港澳台除外)球员,必须与整场比赛累计上场比赛的外籍球员人数相同;另一条规定:自2017年夏季注册转会期起,对处于亏损状态的俱乐部征收引援调节费用。尽管25日晚足协发公告称要采纳各方意见,但是两条新规还是令圈内圈外一片哗然。

疑问·解读

新政谁能真正说得清

足协新政一经发布,给人的之一感觉是:震惊。细琢磨起来,又能品出其中的仓促、不专业以及政策的模糊。无论是强制让U23球员登场,还是外援购买的限制政策,其中都有不少漏洞,大伙普遍都比较困惑。目前恐怕就连政策制定者,也很难清楚地解释政策的细节实施问题。

对于U23球员与外援等量上场的规定,显然有一个最基本的矛盾。足协的出发点是鼓励俱乐部多用年轻球员,而对于俱乐部来说,U23的小将肯定没有二十七八岁的当打之年的主力用得顺手;并且新政中规定,整场比赛累积上场的U23球员必须与上场比赛的外籍球员人数相同。央视足球解说员邵圣懿就发问:“纯技术探讨,我能上五个U23,然后上五个外援吗”?因为在足协规定通知中,确实没解释U23球员与外援使用的上限。

关于征收引援调节费用的政策,足协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遏制各俱乐部之间为了引援疯狂烧钱的举动。说的浅显一点就是,亏损的俱乐部本不应该有钱再来购买高价球员。若是强行买,那买人花多少钱,就得再给足协交等额的一笔钱,这些钱据称将全额纳入中国足球发展基金会,用于青少年球员的培养、社会足球普及和足球公益活动。但所谓的“亏损”如何定义,按照2016年的统计,整个中超收支为正数的只有亚泰与延边。这两家俱乐部显然属于球迷印象中“比较穷”的俱乐部。而像华夏幸福、权健这些俱乐部完全不差钱,他们是否“亏损”也真不是足协能够定义的。

疑问·影响

24岁就可以退役了

按照足协的说法,新政将在2018赛季实施。很显然,新政一定会给中超,甚至是中国足球带来巨大的影响;更重要的是新政带来的破坏或者说是变化,是我们现在无法估量和预计的。

新政实施,最直观的变化可能就是高水平外援会作鸟兽散。但其实如果新政实施,受影响更大的并不是外援,而是本土的非U23球员。因为按照现有政策,大多数俱乐部可能选择“3+3”的出场方式。即三名外援加三名U23球员,这也就导致除这六名球员外,只有五名本土非U23球员可以登场,一些年龄偏大的有能力的老将可能因此无法获得足够的出场时间。而如果采用在比赛行将结束的时候再派出U23球员的“小花招”,那么无异于浪费了全部的换人名额,这对于任何俱乐部来说都将是打击,球员伤病,红黄牌停赛都可能直接导致球队成绩受到影响。

新政一旦实施,一定会导致大量23岁以上的正处当打之年的球员迅速失去比赛机会。球队年龄结构也从28岁峰值急坠到23岁以下,这显然对那些23岁以上的球员不公平。所以很多球员在了解新政后发微博表达自己的情绪,足球评论员贺炜直言:“新政策下,很多球员是不是24岁就可以退役了”

记者也就新政问题和圈内人探讨,一位足球经纪人就表示:“前一段时间里皮提出来,用U23换U23,我们都觉得这个应该是科学、可行的,但如果要把U23人数直接和外援画等号的话,就完全不一样了。首先,要打亚冠的球队怎么办,如何处理这样的问题。而且这也导致了U23年龄段球员的超高溢价,有一些U23球员的身价,都超过国脚了,这正常吗?”

疑问·背景

只因此前的新政没啥用

足协在此时发布两则这样的新政,令人震惊的同时也发人深思。诚然,中国足球还在低谷中徘徊,但很显然,无论中超还是中甲,都有日渐红火的趋势。何必在此时用新政来改变如今的格局呢。唯一的解释就是,足协对此前发布政策带来的变化并不满意。

2017赛季初,足协已经就外援与U23球员发布过新政。要求每场中超中甲比赛必须有U23球员出场,外援数量也缩减。这样的变化引发争议,带来的结果就是,几乎每轮比赛都会有U23球员成为“炮灰”,出场不久就被匆匆换下。比如上港的张华晨,他在连续首发七轮后,总的上场时间才超过九十分钟。

在高层看来,这样的新政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体育总局新闻发言人此前两次就足球改革产生的变化发声,一次是关于中超高薪引进外援等话题的谈话;一次是关于大规模海外并购、俱乐部烧钱严重、外籍球员收入过高、不重视青训等问题的谈话。由此可以看出,总局对中国足球尤其联赛发展的重视是空前的,甚至直接督办了职业联盟成立的进度。总局高层认为,所谓的新政不管用,那就必须要有“新新政”来补充。而记者采访著名足球记者肖良志时,他就表示,这次“不满意”的绝不是足协这个层面,所以足协即便对这次的“新新政”有所保留也只能听从。但肖良志也表示,高层并非足球专业人士,在其他人士的建议下,有一些“激进”的想法无可厚非。“但是,当想法太过激进的时候,是否有人能够用足够的专业知识说服他们,就显得非常重要。”

疑问·未来

中超盛景将成过去式?

足协的新政,很可能导致目前很多中超强力外援纷纷被遣散。要知道,如今中超联赛如此受瞩目,与胡尔克、奥斯卡、保利尼奥等大牌外援的到来是分不开的。他们带来的品牌效应和影响力让联赛愈加繁荣,而足协的新政,会让这种繁荣很快趋于平静。

对于球迷而言,只有精彩的比赛才有吸引力,而当一群实力一般的年轻球员在场上踢球时,比赛精彩程度大打折扣,球迷观看比赛的热情自然也会打折。足协新政目的看似发展青少年足球,其实带来的最直接影响便是许多有实力的球员上不了场,联赛精彩程度下降。没有了球迷,也注定让中超联赛失去关注度,进而导致的便是投资人的撤离,中超联赛的繁荣也很可能提前谢幕。要知道,中超联赛刚刚获得了中国平安未来5年10亿的赞助,各方面对于中超联赛的美好前景正在憧憬之中,结果突然袭来的新政不知道会让多少赞助商、投资人凉透了心。

从对中国足球的长远发展考虑,积极培养年轻球员,加强年轻球员的登场时间,让他们有比赛可打是正确的,合理化外援价格也是对中国足球负责任的做法。但正因为要从长远考虑,要为中国足球负责,才应该更加理性,更加科学的去探讨规章制度的合理性以及可操作性,而不是一股脑将政策推出。

对职业联赛投资人而言,这不仅是外援政策变化炒掉个把外援的问题,行政命令般的联赛制度调整,他们没有任何发言权,只能听命,投入巨资的俱乐部没有话语权,也没有主宰自己发展的权力,这种境遇很显然会狠狠打击他们的投资热情,这一打击带来的灰心失落,恐怕不是中国足协一句“此指令来自高层”能缓解的。

在2018赛季,中超、中甲联赛及足协杯中,中国足协规定每场比赛11名首发球员中至少有1名U23球员,外籍球员的累计上场人次,中超联赛不超过3人次,中甲联赛不超过两人次,足协杯赛中,不同级别联赛球队之间的比赛,外籍球员每场报名上场规定按低级别联赛的规定执行。此外,U23球员的实际累计上场人次不得少于本队外籍球员实际累计上场人次。

从2018新赛季开始,U23政策将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完善,各支球队在首发名单中依旧会有1名U23运动员(1995年1月1日及以后出生的非港澳台)首发出场。整场比赛中U23运动员的实际累计上场人次不得少于本队外籍运动员实际累积上场人次。

  距离足协去年年初提出U23政策以来,已经过去将近一年时间。此番新政又出,对于这批年轻球员来说,无疑机会与挑战并存

2017年1月16日,中国足协官网宣布对中超、中甲联赛部分规程内容进行调整,涉及到俱乐部外援上场人次以及U23球员首发等。1月17日记者就此事采访了多家俱乐部的相关负责人,他们从利弊两方面谈了自己的看法。

“新政”出台后,各俱乐部负责人从长远的角度对“新政”表达了支持。

外国网友创作漫画讽刺奥斯卡来中超。

中超“升班马”天津权健足球俱乐部总经理束昱辉说:“从长远来看, 新政 具有积极意义。一方面,有利于引导俱乐部科学、理性投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金元足球。”

“另一方面,这为中国本土球员尤其是年轻球员提供了更多比赛时间和机会,有利于中国足球的长远发展。目前,权健有五名U23适龄球员可以参加比赛, 新政 出台后,我们不用为U23球员的上场而苦恼,相反,这是我们的优势。”

上海某足球俱乐部人士说:“在青训方面,因为我们之前有很好的储备,所以U23这个年龄段前后的队员我们都有。这些年轻队员最需要的是比赛,只有打更多的比赛才能更好地锻炼他们。”

“我们本来考虑是将一些年轻队员外租的,现在这个政策一出,意味着我们对年轻队员的使用可能也要做出调整。”

2016赛季中途接手山东鲁能队的德国主帅马加特在接受采访时对“新政”表示“双手赞成”。

他认为足球是一项团队运动,如果一支球队中更好的球员与大部分球员水平差距过大,就会导致球队出现问题。因此中国足球应该多注重中国球员,尤其是年轻球员的培养。

“这两项规则毫无疑问都是正确的。这不仅能够为中国的年轻球员提供更多比赛机会,同时又减少球队对大牌球星的依赖。”

“我认为,即使这两条规则不能立竿见影,也一定会在未来对中国国家队有积极的影响。我很高兴中国足协能够做出这样一个决定,我相信里皮先生也会高兴看到这两条规则的。”

延边富德俱乐部总经理于长龙表示,“新政”是《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一个利好消息,像延边富德这样的中小俱乐部也欢迎这样的决定。

“这样利好的政策对中小俱乐部来说,有好处也有挑战,不管什么情况,还是要落实好。引进外援上对我们没有太大影响,U23上我们青训储备很充足,有能力来应对这个事情。”

他同时补充说:“这两年期间会有一些政策相继出台,应该给俱乐部足够的缓冲时间,政策能得到更为充分的落实。”

“特别是在青训方面,青训是一个长线的产品,用两年时间青训建设跟上来,也不至于对联赛产生颠覆性的影响。期待进一步出台配套政策,大家共同把足球环境维护好。”

当然,此次“新政”的出台几乎没有“缓冲期”,尤其是新的外援政策意味着多家俱乐部的备战将不得不进行调整。

束昱辉表示,从短期来看,调整外援政策将使得中超观赏性降低;对俱乐部来说,这不仅会打乱投资安排,甚至带来经济损失,也要求球队重新调整技战术打法。

上海某足球俱乐部人士向记者表示,“外援的问题是我们现在更大的问题,因为这个新政策没有缓冲期,所以导致我们现在必须尽快做出调整,俱乐部新赛季是有亚冠任务的,所以我们是按亚冠标准来准备阵容的。”

“现在五个外援使用三个,这就意味着有两名外援只能坐板凳。人员和经济损失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之前演练的阵容和技战术,都可能受到影响。”

近日来,中超限制引援、U23两条新政再次引爆媒体关注,一时舆论哗然,质疑云集。

更多老球迷指出,对于中超已是见怪不怪、见乱不乱。中超商业化十余年,始于学习英超,而同英超等成熟商业化赛事的差距却从未缩短,到现如今乱象频生,倒是让老球迷觉得历史总是有着惊人的相似。

15年10月《世界足球报》的一份调查数据显示:英超场均36487名现场观众全球第二,中超场均观众22580人,全球排名第六。如果参考下两国人口对比,这种差距就不仅仅是同位级数学差那么简单了。

市场水平是商业化更好的试金石,场均上座率已明示中超与英超间商业化程度的差距,下图15-16赛季场均进攻、防御数据更是说明了中超与英超比赛的观赏性、技术含量层面的巨大差距。

过去一年内中,中足协出台诸多新举措,从U23政策到新U23政策,以及同时出台的限制引援政策,其中以24日夜出台的U23新政最为引人侧目。

新政看似扶植青训,直指世界杯,却意味着年过23周岁的球员将面临从球队宠儿到替补席都进不去的荒谬情况。

扶植青训,却是以牺牲大龄本土球员为代价;扶植青训,却是以牺牲成熟球队完整技战术体系为代价;扶植青训,也是以牺牲外援竞争力为代价;最重要的,扶植青训,出台新政,牺牲了职业联赛的观赏性和中超整体商业化进程,为这样一个渐渐走上正轨、由市场所主导的顶级联赛泼上了一盆冷水。

恒大首捧亚冠奖杯可谓是近年来中超的一个转择点,这之后资本增大中超投入,中超这个巨大的商业IP再次唤醒媒体及民众关注。本该顺利完成商业化构建,学习西方顶级商业赛事完善自身体系的中超却在新政发布后的舆论中一夜打回原形,重现往日乱象。

商业层面上来看,新政使得职业联赛的观赏性大幅降低,无疑大大降低了中超这个巨大IP的价值。当投入产出比不断降低,资本还会对足球产业保持足够的热情吗?如资本撤离,随之足球产业的整体氛围也会逐步下降,可谓是恶性循环。

中国足协的存在、新政的出台本该促进足球产业在国内的健康成长,而如今种种乱象丛生不禁让人们再次发出疑问:中国足球的明天在哪?未来在哪?

一、中超之乱始于其初

中国足球走上职业化之路始于1994年。

1994至2003年,中国足球顶级职业联赛名为甲级A组联赛,简称甲A。

2004年,效仿英超进行联赛改制,既有了“中国足球协会超级联赛”,既中超,这也是中国足球效仿、学习西方优秀联赛体系的一个里程碑。

中超成立本意为提升联赛水平、规范赛事、打造品牌,却因成立之初体系不完善、制度不规范走了不少弯路,闹了不少笑话。

03年甲A最后一轮,因足协公式漏洞,重庆队只有输球才能进入中超。一时“输球进中超”成了街头巷尾笑闻,而漏洞本身源于中国足协取消升降级制度所致。

而取消升降级制度源于2001年:中国国家队抽到世界杯预选赛绝世好签后,足协为国脚全方位投入世界杯预选塞所做的准备。本是杀鸡取卵,却不想这一取消,就是五年。这算是中国足球上一次 *** 决定脑袋不遵从市场规律吃下的恶果。

而这一次,是U23新政。

升降级的取消又造成进入中超时代后,联赛中假赌黑的盛行。06年重新确立升降级制度后,中超才渐渐回归轨道。

2009年中国足坛反赌扫黑开始,中国足球的诸多阴暗面浮上水面,与之对应的标志性事件是央视中止了中超联赛的转播。

为此2011年初,足协请求央视恢复对中超的转播,未果。

从甲A到中超,二十年间种种乱象让中国足球的整体形象在民众心中跌落底端,逢韩必输更是成了中国球迷心中难以言却的痛。

二、中超之乱根于民心

中国足球已渐渐成为中国民众至下而上的一块心病,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解决了诸多世界难题,而如今唯一无法解决的大问题——中国足球——却依旧难堪的摆在每个人面前。

这份难题至下而上,似乎也摆在了如今当政者的面前。

5月23日下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小组会议后,中国足协于24日夜既抛出两份通知,也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新政,新政本身可以解读为会议上对于足球领域汇报不满而做出的动作。新政本身更是直指青训,直指2020世界杯,满足上级意味十足。

15、16年冬季转会窗口,中超球队投入超3亿欧元。瓜林1300万加盟申花,拉米雷斯2800万转会苏宁,马丁内斯4200万转会恒大,一个个天价数字已令人麻木,却令外媒为之侧目,中超联赛一时成为全球最烧钱的联赛。

似乎中国模式在足球产业再次体现,同时也有质疑声不断发出:强力外援的加盟真的成为中国足球整体水平的提高做出贡献吗?

中国足球对国民来说,早已不止是一个体育项目那么简单,它似乎承载了整个国家、民族的体面问题,代表了这个国家全体国民在全球的形象,百年前我们甩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百年后却多了一顶叫做中国足球的帽子。多年恐韩逢韩必输既成了这种全民面子的集中体现,我们真的赢不了韩国吗?是我们的体面无法输给韩国,所以足球不能输,国内的赛事如何不重要,国际上的重要赛事不能输。

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同中国足球的落后产生了鲜明的对比,改革开放三十年间建立的民族自尊心不容被足球这样一个“体育项目”摧毁。为了这种体面,似乎花再多的钱也是合理的。毕竟能花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但花钱真的能解决中国足球这个大问题吗?中国模式之快真的能复制到中国足球上吗?

中国足球,不仅仅是球迷们的关注热点,关键比赛上输球更是成为了全体民众的耻辱,耻辱本身又会上升到国家角度,引得高层关注。

从这个角度来说,中超之乱始于大众、根于民心。

举国体制不灵,就让赛事回归市场、回归商业,学习西方优秀的赛事管理经验,也学习西方成熟的商业化运作,其实有太多经验可供中超借鉴;市场规律“阻碍”了国际化赛事的成就时,再牺牲联赛持续市场化发展意愿,目标结果本身,满足人心。

谁都知杀鸡取卵不可取,可历史总是这样有趣的循环。一月初国家体育总局足球运动管理中心正式注销,中国足球与国家体育总局正式脱离——这本是业内人士认为“管办分离”的标志。

而如今的新政似是再次点出:我们不过是走在一条历史的旧路上。

三、中超之乱祸及商业

2016年中超总收入15亿人民币,而其中10亿来自于媒体版权的收入,收入的大头自然也是各家媒体纷争之地。

本年度中超开赛前,一月底东方IC签约中超未来三年独家官方合作机构,随后三月份PPTV夺得中超未来一年新媒体独家转播权,今日头条获中超未来四年短视频版权资源。

现如今中超版权5年卖到80亿,媒体巨头央视踟蹰中失却中超的转播权,央视1500万到2500万的预算满足不了版权方上亿的需求。

从2012年央视以730万的买断中超转播权到去年中超的版权提升到8000万再到如今的5年80亿(体奥动力),似乎说明了中超正朝着良好的商业化方向前进,而如今开赛近三个月,是否一切都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过去了呢?中超水平又是否配得上80亿的身价呢?

似乎中超的受众们对这件事都没那么肯定。

两个月前的一场法律纠纷更是让中超商业化平静水面下的暗流涌动浮现。

3月27日,东方IC起诉体娱(北京)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既Osports全体育),指其以“中超联赛官方社”名义进行虚假宣传,派出摄影师假冒媒体记者混入赛场媒体摄影记者区大肆 *** ,损害东方IC作为真正的中超赛事官方机构的商业利益。随后全体育发表声明东方IC并不具有独家垄断赛事拍摄权利。东方IC只得再次强调《2017-2019中超联赛官方合作机构确认书》中第二条款项:“合作期间,中超公司不再与国内外其他机构进行合作。上海映脉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为唯一有权在赛场位置进行拍摄的机构,其他机构无权进入场地拍摄。”

中超的版权向来是视觉中国、Osports和东方IC三家纷争。年初东方IC看似获得了中超三年独家合作机构,获得未来三年中超每场赛事中更好的拍摄位置。而实际情况是中超赛事需要更多传播与推广渠道,版权所有方自是对所谓官方社独家权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中国足球协议超级联赛媒体手册的摄影记者规章中,明确提及了摄影记者塞钱、赛后禁止进入比赛场地,禁止上看台,但这些规定往往因疏于管理而流于形式。看台拍摄,保安、媒体服务管理乱象丛生。

一场中超比赛的图文播报中,往往混杂了多家机构供图,而作为所谓官方社独家权益的东方IC,目标付费高质量,反而在纷争中落了下层,而这些不过是中超商业化进程中问题冰山的一角。

目前视频版权因信号 *** 难度大,一般侵权纠纷多为截取信号进行盗播,形式上清晰明了;而拍摄难度、成本要低很多。付费竞标拍摄更是中超首创,无疑中超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足球商业化的一步,却未对持权商权益做出更多保障,乱象频出。

U23新政出台多少暗示着足协对于联赛持续市场化发展意愿的放弃,中超商业化之路,依旧举步艰难。

四、历史的重演

英超没有对于U23球员每场必上的规定,却有一条U21球员无需注册即可参加联赛的规定。

英超联赛同样规定了每个俱乐部必须在主场馆举行至少三场预备队联赛用于增强球员、球迷们的比赛日体验,而规则方面则规定,每一场比赛只允许上三名超龄外场球员,门将不设年龄限制,让板凳们不会无事可做。

规则上孰高孰低一目了然,显然是对于西方的这些经验学了个壳子没学到核心。

合理的机制才是保障中超健康成长的先决条件,双赢的商业合作才是为中超保驾护航的长治之路,这一点国民意识形态无法取代,拍脑门决定的新政无法取代。

商业是共赢的过程,体系的完善需要耐心成长的过程,仅为一时之利不尊重市场规律、杀鸡取卵的策略必不长远。

这一点取消升降级制度证明过,U23新政或将再次证明。

如今的U23新政不过是为乱象之下的中超提供新的注脚,观赏性和竞技性的降低消耗了球迷付费观看的成本,商业虚高但如果无法合理有效保护持权商的权益的话,最终商业化虚高溢价也会让市场冷静,对于官方合作伙伴的敷衍了事更是让更多合作方对中超失望。

如今的中超也似杀出垓下的楚霸王,无论如何挽救颓势,却只是一步步逼近乌江。